现代社会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思路
2023-10-15王秋晨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基层农业执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这些策略包括完善农业执法法律体系、加强执法机构建设、提升执法人员素质、推广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此外,针对特定的问题,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本文对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基层农业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
随着现代社会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法治建设的加强,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障农村法律秩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并落实一套行之有效且科学合理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 现代社会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提高执法效能与公正性
规范化建设能够确立科学、合理的执法标准和程序,提供明确的执法指南,使执法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执法工作,提高办案效率。建立健全的执法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记录执法行为和案件信息,减少执法过程中的瑕疵和漏洞,避免出现执法不公和滥用职权的问题。规范化建设还可以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执法素质和水平,减少执法差异,确保执法结果公正。
1.2 保障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
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可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和执法标准,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权益。规范化建设还能推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用品的合理使用,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范化的农业执法能够加强对耕地、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监管,防止滥采滥挖、乱砍滥伐等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规范化建设,能够增强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推动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规模化,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同时,规范的农业执法还能够加强对非法渔、猎、采、捕等非法经营行为的打击,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 现代社会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困境
2.1 意识层面
许多农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有限,缺乏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这会导致一些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忽视法律规定,出现违法行为。部分农民对农业法规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缺乏充分认识,不了解违法行为可能带来的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后果,容易在农业生产中做出违法行为而不自知。
2.2 人员层面
一些基层执法人员专业水平和法律意识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执法能力和素质。这使得他们在执行执法任务时容易出现偏颇、错误判断,影响执法结果的公正性。一些地区基层执法人员数量相对匮乏,导致执法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这就限制了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效推进,难以满足农业执法的全面需要。
2.3 制度层面
执法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不同地区、不同执法部门之间存在差异。这就容易导致执法結果的不公正和执法行为的不确定,对农业生产和市场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基层农业执法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和手段,这就可能出现执法权力的滥用和执法责任的逃避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农业执法的规范化和规范执行。
3 现代社会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现代社会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秩序稳定的关键一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方向。
第一,法律法规是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应当完善农业领域的法律法规框架,包括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应当覆盖全面,明确权责,确保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合法化和标准化。
第二,农业执法涉及众多具体细节和实践操作,法律法规必须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执法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农业特点和实践需求,采取灵活的措施和具体规范,给基层执法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操作流程。
第三,仅仅制定法律法规还远远不够,必须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农民和基层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遵守意识。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制作宣传资料、利用新媒体等渠道,向农民和基层执法人员普及农业法律法规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促使其形成规范化执法的自觉性。
第四,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基层执法活动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同时,应当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对基层执法人员和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保障农业执法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法律法规的建设方向应当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紧密衔接。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修正法律法规,及时跟进农业发展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以适应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需求变化[1]。
3.2 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
基层农业执法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为此,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提供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和实地指导,使其能够熟悉和掌握农业领域的法律政策,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执法工作中。
第一,道德伦理是执法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职业准则和守则。这有助于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保持公正、廉洁和勤勉的态度,确保农业执法工作的公信力和可靠性。
第二,农业执法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执法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对执法人员执法技能的培训,包括侦查取证、案件处理和调解等方面的技能训练。通过提供实际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在实践中的应对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农业执法需要不同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以及与农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有效沟通。因此,执法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协调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第四,监督机制的完善可以对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避免滥用职权和执法不公。应建立独立的执法监督机构,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绩考核和行为纪律的监管,为执法人员提供一个公正、透明的工作环境。
3.3 引入信息化技术与工具
通过建立农业执法信息化平台,实现执法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可以加快信息传递和执法进程。执法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查询和更新执法信息,高效地开展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效率。执法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数据的在线填写和存储,减少传统手工记录烦琐和容易出错的问题。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确保执法决策的科学和准确性。另外,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能够提升执法实时监测和追溯的能力。例如,在农业生产环节中,通过使用智能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
例如,执法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执法数据和信息,实现执法现场的实时记录和上传,提高执法工作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执法人员可以利用移动应用程序记录和拍摄地理位置、时间、证据等关键信息,有效辅助执法决策和证据收集;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和摄像头,执法部门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场所进行远程实时监控,有效扩大执法工作的覆盖范围和提高监管能力。远程监控技术还能够用于对重要农业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如对水资源、土壤质量、农作物生长等方面进行实时观测和预警,确保农业经营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
3.4 加强执法监督与评估
执法监督与评估旨在加强对基层农业执法行为的监管,提高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合法性和效能,并为农业执法的持续改进提供指导。通过监督执法机构在农业执法过程中是否依法行使职权,是否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处理案件,能够防止执法机构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监督者可以通过现场监督、听取当事人陈述、调阅案卷等方式,促使执法行为合法合规。监督机构应密切关注执法人员是否存在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问题,确保执法工作廉洁高效。此外,执法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激励和惩戒机制,提供举报渠道,鼓励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发现和揭露涉嫌违法违纪的行为。监督机构可以通过定期评估执法机构的绩效,包括案件处理时效、办案质量等指标,评估执法工作的成绩和问题。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改进执法工作的依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整改。同时,执法监督机构可以通过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社会对执法人员的满意度,为执法人员的专业成长提供指导和支持[2]。
3.5 建立合作与协调机制
建立有效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可以促进不同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行动,加强执法力量的统一并形成合力,提升执法工作的效能和公正性。农业执法涉及的领域众多,涵盖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搭建多部门合作的平台,包括政府部门、农业、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定期沟通、信息共享和协商决策的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执法行动的协同。除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还需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参与,包括农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非营利组织等。通过建立农业执法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执法标准、开展宣传教育和为农民提供培训,形成社会共治的格局,达到有效监督和约束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合作与协调的基础,建立信息化平台和数据交换机制,有利于實现执法信息的共享和互通。同时,通过协同执法的方式,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共同打击农业违法行为,实现执法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建立合作与协调机制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不同部门、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分歧和竞争。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平衡的方式来协调各方的关系,使合作与协调机制形成真正的合力。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执法工作能够依法进行。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工作目标和执法标准,提高工作效率。
3.6 加强宣传与资源支持
通过宣传执法政策法规、执法标准和执法原则,使农民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增强法律观念。向农民传递执法公正、透明和严明的信息,培养农民对执法机构的信任感。农民会认识到,执法不仅仅是抓捕违法者,更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这将激发农民积极配合执法工作的热情,提高执法的实效性。通过宣传新技术的成果和应用案例,向农民普及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应用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进行宣传工作时,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农民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相应的宣传手段和渠道,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在宣传中,要客观公正地介绍执法工作的成果,避免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不良行为,以保持宣传的可信度和有效性[3]。
现代社会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需要得到充分的资源支持,以确保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增加财政拨款或专项资金,向基层农业执法机构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这些经费可以用于购置执法设备、改善执法条件、培训执法人员以及进行宣传推广等方面。政府应该认识到基层农业执法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并支持执法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招募和培养更多专业执法人员,或者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如律师、法律机构等,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和咨询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执法技能,使其能够胜任日常的执法工作。社会组织、农民合作社等非政府力量在农业执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与这些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发挥各方的优势和资源。此外,建立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有效解决执法中的问题和纠纷,提高执法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4 结语
现代社会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完善农业执法法律体系是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加强执法机构建设和培养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保障农业执法效能的关键举措。此外,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执法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执法效率和公正性,推动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莎,唐炳.基层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新农业,2020(23):81.
[2]刘旭凤,孙林平,李雁,等.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4):153-154.
[3]卫斌鹏.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乡村科技,2017(35):24.
[作者简介]王秋晨,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山东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农业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