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钢琴作品《音诗》的组成要素及演奏探讨
2023-10-14崔馨文
崔馨文
【摘 要】《音诗》以哈尼族民歌为基础,融入多种元素,其旋律、和声极具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文章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该乐曲的创作背景,分析说明该乐曲的音乐特点,包括民族特征突出、旋律丰富多变,并从曲式结构、和声及调式等钢琴作品的基本组成要素出发,对该乐曲进行分析,最后以触键的方式、踏板的使用、情绪的表达为落脚点,围绕该乐曲的演奏展开探讨。
【关键词】《音诗》 音乐特点 组成要素 演奏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6-0061-06
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历史较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915年由赵元任先生创造的《和平进行曲》,此后,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跻身于大众视野。随着时间流逝,钢琴音乐作品走向成熟,大量内容详实、风格迥异、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出现,由张朝创作的《音诗》便是此类作品的代表。《音诗》的创作来源为哈尼族民歌“阿茨”,属于山歌题材,主要抒发生活所感,曲调多嘹亮舒展,歌曲旋律婉转动人。该乐曲展示了张朝在孩童时代的生活,流露出他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喜爱,作者在保留原作主旋律基础上,运用精湛的技法,使乐曲的旋律更加优美。此外,《音诗》的音乐特征也非常鲜明,每段均用到大量的民族元素。
一、张朝《音诗》介绍
(一)作者介绍
张朝,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现任职于中央民族大学,其父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张难。张朝受父亲影响,自幼便展现出独特的音乐天赋,16岁时,创作出了《谐谑曲》和《海燕》。鉴赏张朝的钢琴作品能够发现,他所创作的乐曲极具个人特色,这是因为张朝始终致力于个性、民族性的结合,无论是《皮黄》《哀牢狂想》,还是本文研究的《音诗》,均能够看到民族性的“影子”。
(二)作品介绍
《音诗》是张朝众多钢琴曲中的代表性曲目。目前,该曲被收录于《中国旋律》钢琴曲集中,作品集共包含20首钢琴曲,均为我国民歌改编而成,《音诗》为第19首,是作者献给父亲的礼物。
《音诗》是张朝参考他父亲早年创作的小提琴曲目《春籁》第二乐章《哈尼情歌》改编而成的,因此,该钢琴曲也被称为《哈尼情歌》。钢琴曲中的旋律也在张难先生的《阿波毛主席》中出现。作为我国著名的钢琴曲作家,张难曾在云南红河地区生活数年,熟悉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作品的大部分都在描述哈尼族和彝族的风土文化,并且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元素。其作品旋律优美、内涵深刻,充分表现出哈尼族青年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2007年张朝将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融入《音诗》中,使得原有曲目在抒发爱情的基础上拥有更加深刻的主题。
二、《音诗》的音乐特点
(一)民族特征突出
分析由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能够发现,多数作品均体现了少数民族独有的审美观,《音诗》也是如此。张朝在创作《音诗》时,先后运用多种创作手段和技巧,充分展示了音响、多声部所具有的层次,真正做到凭借乐曲展示红河地区风景、哈尼族景色。以乐曲的1~4小节为例,该段为典型的“鱼咬尾”,即前一句的尾音和后一句的开头保持一致,运用该手法处理乐句,可以给人以周而复始之感(详见谱例1)。
(二)旋律丰富多变
该乐曲的主题旋律丰富多变,温柔、激昂兼而有之,在展示民歌韵味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颤音、滑音等常见装饰音,使乐曲旋律更加婉转、悠扬。另外,乐曲旋律表现出明显的“句式自由”这一特点,演奏《音诗》时,演奏者既要重现乐曲记录的情景,彰显民歌独有的韵味,又要通过留白的方式,增强乐曲的抒情性。
三、《音诗》组成要素分析
《音诗》旋律源自哈尼族民歌,张朝通过融合民族旋律形态、民族调式与西方作曲技法,赋予该乐曲丰富的内容和明显的特色。本章将分别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等层面出发,对该乐曲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
(一)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是指乐曲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安排。常见的曲式结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为三段式(即ABA式),乐曲分为三个部分,A部分是主题或主题组,B部分是对比部分,最后再次回归主题。该曲式结构十分简单,能够直接展示主题。第二种为变奏曲式,每个变奏都有独特的风格与特点,通过对主题进行变奏,展示乐曲多样性。第三种为奏鸣曲式,该曲式同样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快速的第1部分、缓慢的第2部分、快速的第3部分,常见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第四种为独奏舞曲,如:维也纳华尔兹,由连续的多个舞曲序列组成,每个舞曲有特定的曲式结构。第五种为简短曲式,包括简短且完整的乐章,乐曲通常以自由形式组织而成,没有明确的主题或结构。
《音诗》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全曲共有57个小节,虽然表现出变奏曲才具有的特征,但其曲式并非典型的变奏曲式。
乐曲的1~13小节为呈示部。该段由三个乐句组成,通过大量音乐织体,对民族特色、哈尼族人热情且豪爽的性格进行展现。
14~42小节为中段。该段同样分为三部分,完美融合连接、变奏和变奏Ⅱ。其中,连接句由4小节组成,旋律随着主题的推进而推进,需要演奏者频繁改变左手位置,与此同时,通过渐快、渐强的演奏方式,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多种情绪准确传递给听众。变奏为bA徵调式,具有明显的流动性,需要各声部相互配合,尽量避免使用固定低音,给听众带来开阔、明朗的感受。变奏Ⅱ要求演奏者用左手准确弹奏三连音,通过将音程和三连音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乐曲厚度与流动性,右手则需要以乐谱注释为依据,准确弹奏高音和弦,在保证乐曲具备理想歌唱性的前提下,促使情绪转变,使乐曲顺利到达高潮。
43~57小节为再现段。该段需要回归乐曲主调,特征如下:一是高声部加入六连音,覆盖主题旋律,配合左手切分,解决主题反复出现使听众产生枯燥感的问题,保证乐曲主题、作者情感能够得到準确展现。二是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通过交替演奏,延长主和弦的时间,使得乐曲在温柔的旋律中走向尾声。
综上所述,虽然《音诗》的篇幅较短,但张朝并没有挪用原有旋律,而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酌情融入和弦、混合音,由此赋予乐曲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强的流动性。
(二)和声
我国钢琴作品存在多种和弦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五声纵合和弦、三度叠置和弦等。《音诗》的主旋律为三度叠置和弦,主题为五声调式,和声融入大量偏音,且偏音普遍作为辅助音或经过音而存在。乐曲呈现和弦的方式分为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强调以和弦为支撑,根据中声部特点,酌情加入半音化,确保乐句之间紧密衔接。在模仿复调、复调对位的配合下,赋予乐曲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
另外,《音诗》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民族调式为基础,参考西方常用的四五度技法作曲,由此达到巩固调性的目的。第二,创作时,没有选择传统方法,而是以终止式为落脚点,弱化和声功能性。12小节、13小节均用了离调模进,对乐句、乐段进行连接,在演奏动机的配合下,使乐句、乐段变得更加紧凑(详见谱例2)。第三,和声结构为线性结构,呈示部参考复位对调,将每个声部打造成具有旋律性的、独立存在的个体,保证每个声部均能够随着旋律运动而运动。
(三)调式
《音诗》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乐曲呈示部、中段和再现段分别是bA羽调式、bA徵调式、bA羽调式。通过旋宫转调(即基于十二律移动宫音位置),将bA羽调式转换为bA徵调式,在此过程中,乐曲调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中段不仅存在bA徵调式,还有数次离转。21小节、22小节为bB角调式。虽然23~26小节包含两组大致相同的乐句,但二者的调式存在明显区别,分别是bB徵调式,以及bB羽调式,凭借不同的调式,赋予乐句不同的色彩。37小节、38小节基于演奏动机实现离调模进。38小节、39小节为#C徵调式。乐曲在40小节正式过渡到B宫系统。41小节通过等音转换,顺利变更为bC宫系统,为演奏bA羽调式的再现段做准备。
(四)速度
《音诗》的速度分为慢板、行板。呈示部为行板,要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推进,不仅要避免拖沓,而且要避免演奏速度过快。由于该段有延长记号,因此,演奏者既要避免演奏过于散漫,又要确保演奏灵活。
中段开头的14小节是原速,此后,演奏速度逐渐加快,28小节开始减慢,演奏时,要考虑织体加厚的要求,通过细腻的指法和技巧,塑造出与乐曲特点相符的音色,如:清澈明亮、温暖柔和、激情张扬,进而表达张朝想要通过《音诗》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中部31小节再次回归原速,且逐渐加快,37小节开始减慢,31~37小节的句子走向也随着速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38小节、39小节为乐曲的华彩片段,整体节奏十分复杂,不仅有三连音和五连音,还加入大量装饰音,需要演奏者自由处理节奏,避免给听众刻板、机械之感。42小节为该段的华彩乐句,该小节演奏速度再次减慢,目的是准备衔接下一段。
再现段开头是慢板,此后逐渐恢复平静,结尾处改用和弦。49小节是该段的华彩乐句,演奏速度偏快,由于结尾有延长记号,因此,演奏者需要在结尾处停留一段时间,随后再恢复慢板。该段进入尾声时,可以灵活改变演奏速度,但要保证整体属于渐慢走向。
(五)力度
《音诗》的力度变化极其丰富,其中,pp最弱,sf最强,中间由弱到强依次是p/mp/mf/ff。
呈示部1小节采用弱处理,3小节先短暂停顿,再逐渐加大演奏力度,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推动乐句发展,二是明确乐句走向,由此凸显乐句之间存在的强弱关系。
中段14~17小节是pp,演奏力度偏弱,整句音色相对轻柔,18~20小节是p,21小节、22小节是mf,整段的演奏力度为渐强,27~30小节是该段的连接部分,演奏者要重点关注情绪转变。演奏31~34小节时,演奏者右手演奏大和弦,左手演奏三连音,34小节通过三连音将《音诗》推向高潮,需要加大演奏力度到ff,使听众充分感受到乐曲的气魄。34小节后,演奏力度渐弱,35~37小节同样是连接部分,具有推动作用。39小节要再次加大演奏力度,按照乐谱所标出的强音记号演奏和弦。弹奏42小节时,应保证演奏力度与34小节持平,使得乐曲被顺利推向第二个高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42小节、39小节均为乐曲高潮,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42小节色彩更为明朗,因此,演奏者不仅要关注右手的大和弦,而且要关注左手的分解和弦,在该小节的结尾处,酌情减弱演奏力度,保证乐曲能够顺利过渡至下一段。
再现段整体均采用弱处理,其中,开头演奏力度最弱,此后渐强。该段最强之处是49小节,强度为mf。由此不难看出,整段力度偏弱,演奏结尾的51~57小节时,要加入弱音踏板,为听众营造更为宁静的演奏氛围。
(六)节拍及节奏
1.节拍
乐曲交替出现多种节拍的情况又被称作变换节拍。《音诗》有多处存在变换节拍。呈示部开头为四四拍,13小节变为四二拍。中段14小节为四四拍,23小节为四三拍,24小节变回四四拍,25小节再次变更为四三拍。38小节、39小节均是典型的四六拍,而41小节又回归至四四拍。再现段49小节、50小节分别为四七拍、四五拍。通过分析能够发现,乐曲变换节拍主要出现于乐句、乐段的连接处,原因是连接处需要转換情绪,变换节拍能够加快情绪转变,保证演奏效果。
2.节奏
(1)自由节奏
在《音诗》的乐谱中,自由节奏均标有Rubato的记号。该记号分别出现于乐曲的38小节、49小节以及54小节。这里要注意一点,即:乐曲的自由节奏并非绝对自由,原因是每小节均有对应拍号,其中,38小节是四六拍,49小节是四七拍,54小节是四四拍,演奏者切记不可演奏得过于散漫,可能导致演奏效果不理想。
(2)复合节奏
复合节奏指的是乐曲中同时存在多种节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将整体节拍划分成数个分节拍,使重音得到转移。第二种,即人们所熟知的“几对几”。《音诗》中,以上两种复合节奏均有涉及。一方面,乐曲通过切分音的方式,对强弱规律进行调整。其中,27小节、28小节需要演奏者左手连续切分,由于切分会转移重音,因此,演奏这两小节时,听众往往会产生“左手模仿右手”的感觉。29小节、30小节模仿感觉更加明显,原因是这两小节在保留左手连续切分的基础上,将节拍规律由原有的四三拍变更为八六拍,真正做到凭借复合节拍给听众听觉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四、《音诗》的演奏探讨
通过上文分析能够发现,张朝以民族旋律形态、民族调式、民歌素材为依托,创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音诗》具有极为鲜明的特点,按照常规方式演奏,通常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鉴于此,本章将以触键、踏板的使用,以及情绪的表达为落脚点,对演奏该乐曲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一)触键方式
触键在演奏钢琴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触键方式能够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演奏《音诗》时,演奏者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1.呈示部
乐曲呈示部主要描写的是张朝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旋律较为梦幻、空灵,需要重点关注中声部。演奏时,演奏者应当放平手指,用指肚触键,确保触键发出的声音流畅且连贯。演奏1小节和弦时,要缓慢向琴键施加向下作用力,达到贴键到底的效果,以确保旋律清晰、突出。低声部要视情况调整支撑力,保证演奏时长满足要求。中声部的关键在于和声填充,要灵活运用指法,向听众传递害羞、向往等情感。
2.中段
乐曲中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可以借鉴呈示部使用的触键方式,用指肚接触琴键,并匀速下降。该段和呈示部的区别在于该段触键更为轻柔,其中,14~17小节要配合左踏板重现张朝家乡晴朗、湛蓝的天空,酌情弱化模仿声部旋律,但要保证整体清晰。演奏连接部分时,要改变触键方式,23~26小节需要演奏者立起手指,其中,23小节、25小节需要稍微立起手指,24小节、26小节则需要手指紧贴琴键。27小节后,竖起手指,按照乐谱变化演奏节奏,并用右手演奏八音度旋律。29小节、30小节具有声部多、节奏交错的特点,要在紧贴琴键的同时突出八度音。31~42小节加入了多个八度、音程,还有大和弦,要求演奏者突出掌关节具有的支撑作用,酌情转移发力重心,将发力点改为大臂或者后腰,达到彻底放键的效果。
3.再现段
该段的功能定位是再现呈示部,整段节奏是典型的六连音,同时旋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更接近慢板。考虑到该段所描述的内容是“二人在黄昏时分携手踏上回家的道路,边走边唱,似乎想通过歌声互诉衷肠”,因此,要在缓慢下降的同时接入高声部。48小节用到九连音,即便如此,演奏者仍然应当做到缓慢下键,以确保演奏准确。50小节强调重点是缓慢下键,以免由于下键错误,导致乐曲传递情感出现偏差。51小节低音声部为半音上行,而高音部创造性地使用两个音连线,使得整个小节的节奏相对单一,演奏者在演奏该小节时,应酌情减慢下键速度,再现“二人散步”这一情景。进入尾声后,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双手交替上,弹奏和弦时,酌情加入左踏板,严格控制下键速度和音量,进而保证演奏效果。
(二)踏板的使用
在演奏钢琴曲的过程中,踏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正常情况下,钢琴的左踏板通常是柔音/弱音踏板,作用是修饰音色,且降低音量。右踏板则是强音/延音踏板,作用是确保乐曲演奏流畅且连贯。为了突出《音诗》丰富且细腻的音色,演奏者需要做到科学使用踏板,将张朝对于父辈的感恩和经验、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对于儿时玩伴的怀念、对于爱情的向往等全部融入乐曲中。
1.呈示部
《音诗》在呈示部开头便表明乐曲的演奏动机,需要演奏者正确使用踏板,在轻柔触键的配合下,再现乐曲深层情感。演奏过程中,可以酌情使用左踏板,例如,浅踩左踏板,对前四个音进行润色;例如,弹奏到第五个音时,踩下左踏板。要重点关注1小节,该小节第四拍出现了乐曲的首个和弦,需要迅速转换踏板。该段后半部分存在大量分解和弦,需要演奏者根据和声使用不同的踏板,其中,3小节、7小节的左手中声部均加入半音下行,应做到每拍更换一次踏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声混浊,影响演奏效果。
2.中段
14小节存在pp,要注意乐曲音色,在左踏板的配合下,完美再现悠扬、动听的歌声。通过模拟复调,确保演奏空间合理,且视情况更改音色。演奏17小节时,酌情放开左踏板。
3.再现段
该段情绪相对平静,演奏者只需浅踩踏板即可。51小节存在pp,主要使用左踏板。正式进入尾声后,应当严格按照曲谱的标记使用踏板。
(三)情绪的表达
演奏《音诗》时,应注意乐曲的音色、音乐情绪,深入理解乐曲情感内涵和意境要求,通过多种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将乐曲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听众,引起共鸣。作为整合西方乐器、民族曲调的钢琴作品,《音诗》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征,要求演奏者通过钢琴展示哈尼族民歌,考虑到民歌曲调悠长,但钢琴在演奏过程中极易由于其他因素干扰而无法连奏,因此,要想使用钢琴完美展示民歌特色,关键要做到准确掌握音乐情绪。
《音诗》中,1小节作为乐曲开头,需要准确呈现乐曲主题。演奏时,演奏者可以通过缓慢下键,凸显乐曲情绪,用手臂带动手指的指尖移动并按下琴键,凸显音响共鸣性。另外,演奏该小节时,还要控制按键力度,根据伴奏织体的情况,通过渐弱的方式,确保上、下乐句顺利衔接。4小节开始,要重点关注和声、演奏力度,切记不能用单一的、平铺直叙的方式表达情感,要灵活使用三指演奏法、四指演奏法,重现作者想要通过该乐曲表达的情境、情感等。8小节后,需要演奏者双手交替演奏,避免停留过久,导致旋律线条破碎、情感表达中断。9小节对演奏者手腕力量的要求十分严格,只有用手腕带动手指按下琴键,才能确保六连音得到平稳、顺滑衔接,使情绪得到流畅且饱满的表达。14小节开始,调式发生明显变化,乐曲色彩也较此前变得更为明朗,为避免演奏过程中出现吞音等常见问题,演奏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手掌上,通过手掌调整手腕状态,按照乐谱的要求移动旋律线条,使旋律声部得到清晰而准确地展现。27~30小节应注意情绪的起承转合,保证双手稳定,为乐曲顺利达到高潮奠定基础。31小节后,乐曲和弦气势明显上升,要想使听众感受到哈尼族人豪爽的性格,关键是要确保音响丰满,基于左手的伴奏织体,连贯且准确地演奏出三连音。乐曲主题旋律在43小节出现了明显变化,此时,可以运用八度滑音,使节奏变得更加神秘且富有层次。
五、结语
综上所述,《音诗》是张朝的代表作,该乐曲与哈尼族民歌文化一脉相承,通过音乐意境,对哈尼族人的性格特点、当地景色加以展现。研究该乐曲,不仅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乐曲内涵,通过使用恰当的演奏方式,使乐曲演奏效果达到理想水平,还有助于钢琴作品、传统民歌进行深度融合,對钢琴乃至整个艺术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欢,张玄.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拟声、拟态与拟神——以张朝《皮黄》为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04):173-190+5.
[2]徐靖,闫大卫.红色印记——张朝《叙事曲》的旋律发展特征及其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2(20):68-71.
[3]于倩,徐亚樵.张朝钢琴独奏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多元文化内涵探究[J].中国音乐,2022(04):146-156.
[4]纪婷婷.戏曲元素与钢琴艺术的碰撞——张朝钢琴作品《皮黄》的创作特色及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1(23):86-88.
[5]余雪儿.以中国钢琴作品《音诗》为例分析张朝的钢琴音乐创作[J].艺术评鉴,2021(13):75-77.
[6]石丹.当代音乐语言探索的“攀登者”——从张朝《自然一号》对音色音响的建构谈起[J].人民音乐,2020(09):14-17.
[7]管乐.父子情深 一曲贯穿——张难、张朝父子二人《哈尼情歌》的音乐比较分析[J].当代音乐,2019(11):98-99.
[8]林怡俐.深入浅出:张朝的钢琴音乐创作特点阐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06):92-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