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安顺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研究

2023-10-14吴发健

艺术评鉴 2023年16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乡村振兴数字化

吴发健

【摘   要】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和数字化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保护传承环境严峻、保护传承主体缺位、传承内容单薄、保护渠道有限等问题,为确保少数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与延续,必须积极实施数字化传承计划,加强政策支持,拓展传承渠道,进行创新性的内容传播,激发优秀傳统文化的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音乐  数字化  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6-0049-06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复苏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和内涵,人们期望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以文化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正面临失传的风险,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化技术以及新媒体传播形式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文章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对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一、贵州安顺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概况

贵州安顺地区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不同的少数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音乐传统,形成了安顺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如苗族音乐、布依族音乐、仡佬族音乐等。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别:一是传统歌曲,如苗族的古歌、仡佬族的哭歌等,常常在节日、庆典或日常生活中传唱,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二是器乐,如苗族的芦笙、布依族的叶笙等,既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伴随歌声演奏。三是舞蹈音乐,如苗族的芦笙舞音乐,这种音乐激昂,舞者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犹如山间的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四是仪式音乐,多用于宗教、丧葬和其他重要仪式,充分体现了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如布依族的叶笙音乐独特,音色悠扬,常用于祭祀和庆典,其音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布依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在新的发展时期,贵州安顺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更涉及历史、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多个领域,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和文化价值层面,安顺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变迁、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学的宝贵资料。在社会教育价值层面,通过音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少数民族发展的根源和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在经济价值层面,音乐旅游和文化演出已经成为安顺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形式,为地区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节日庆典,诸如苗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通过各种民族文化表演、音乐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心理和精神价值层面,音乐有助于调和人们的情感,减轻生活压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传统音乐尤其有助于连接过去与现在,帮助人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稳定和安宁。在生态保护价值层面,音乐与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保护和传承音乐,实际上也是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

二、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相互关系

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乡村振兴可以为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而音乐文化的繁荣又能够为乡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助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村走向繁荣,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的发展和建设,更涉及文化、生态和社会结构的全面升级。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的背景下,保护、传播、利用好乡村民俗文化是打造乡村品牌、发展乡村经济、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保护传承,一方面,有助于筑牢乡村振兴之路上的文化自信,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乡村的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有助于帮助乡村建立独特的乡村振兴品牌,提升乡村的形象,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刺激乡村经济的增长,使其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安顺市文化馆依托音乐产业赋能推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文化点靓安顺——跟着音乐玩乡村系列活动,推动乡村积极发展特色民俗表演类的旅游演出项目,有效激活了传统乡土文化,使得乡村文化业态得到丰富发展。

(二)乡村振兴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于土地、建筑和其他资源的重新配置,为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新的创作、演出和传播空间。在安顺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例如苗族的芦笙舞就是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失传的风险。而乡村振兴为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例如安顺地区的许多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项目中,将老房子改建成音乐工作室或表演场所,为当地艺人提供了工作和创作的空间。再如,安顺在落实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计划,为当地民族音乐人才培训、创作、研究和推广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乡村旅游产业随之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安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通过文旅融合,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接触安顺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关岭县藏龙村的盘江小调、镇宁县高荡村的铜鼓十二调、西秀区黄腊乡的布依民歌、普定县的花灯表演、紫云县白石岩乡的苗族歌曲、经开区阿歪寨的藤甲舞、勒尤吹唱、布依头帕舞、西秀区屯堡的地戏舞蹈等,从而促进安顺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

三、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被持续推进,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紧迫,但是结合实际发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的保护和传承在保护传承环境、主体、内容、渠道等方面面临现实困境,不仅影响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效果,还制约着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成效。

(一)保护传承环境严峻

首先,数字化技术应用滞后。安顺地区尽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导致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都难以达到最优效果,难以使少数民族数字化音乐资源得到广泛传播。其次,文化价值认知偏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一代渐渐偏爱现代流行文化,传统音乐的接班人日渐减少,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中遭遇断层。且部分地区居民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尚未充分认识,对于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最后,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动力不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经济发展迅速,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演变,人们的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新的文化产物如电视、网络等占据了主导地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语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使乡村文化振兴的氛围缺失,这就导致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面临的环境异常严峻。

(二)保护传承主体缺位

第一,保护传承主体能力不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媒介高度融合背景下,部分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传承者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所掌握的往往是家族、村落传下来的技艺和知识,在数字化保护方面,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很难将音乐进行有效的数字化记录和传播,自然也就无法吸引到更多的潜在受众。

第二,保护传承主体队伍薄弱。一方面,受现代生活方式吸引,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潜在传承者大幅减少,导致乡村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主体队伍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主体之一,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力度和效果。结合当前安顺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状发现,在文化传播以及民俗文化数字化转型方面缺乏专家型人才,导致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未能有效实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保护传承内容单薄

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和“魂”,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但是目前少数民族音乐在数字化保护传承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数字化资源利用不全面。虽然数字化技术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在安顺地区,由于技术设备限制或者对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内容筛选不当,导致很多音乐资源并未得到全面的数字化记录。这不仅使部分音乐面临失传的风险,也意味着无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其进行有效传播,难以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此外,在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过程中,存在侧重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民歌进行广泛重复性宣传和应用的现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印象,能形成一定的乡村文化品牌形象,但是却忽视了对更多数字化音乐资源的传承和发掘。

第二,传播内容缺乏深度。目前多数数字化的少数民族音乐仅仅停留在表面,如简单的音频、视频记录,缺少背后的文化故事、传承历史和音乐创作的背景,未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深层次魅力传递给受众,使得受众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其中真正的文化内涵,无法形成长久可持续性的乡村文化吸引力,导致文化传播浮于表面。

(四)保护传承渠道有限

第一,传统渠道被边缘化。安顺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传承在传统模式上依赖口耳相传、节日庆典、乡村聚会等形式。但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渠道逐渐受到冷落,很多年轻一代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远离家乡,传统的传承方式效率低下,覆盖面有限,未能切实发挥乡村振兴文化阵地作用。

第二,新型渠道运用不完善。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持续深入,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型传播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保护传承主体对新技术、新渠道运用不完善,导致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和深度在简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流失,使得其在新渠道上的呈现失去原有的魅力,致使乡村振兴网络传播阵地缺位。

四、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实施路径

(一)积极实施数字化保护传承计划

在数字化日益普及的现代社会,加强培训和教育是提高乡村地区对数字工具运用能力的关键,不仅有助于保护原有的音乐资料,有助于将数字化音乐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出去,还有助于帮助年轻人重新建立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在数字化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应积极实施数字化保护传承计划,推进传承教育的落实。如在乡村地区或集中的乡镇中心建立培训中心,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的培训课程,邀请在音乐、数字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经验的专家前来授课,针对地区文化工作者和村民进行专业知识和数字技术培训,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从而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或者建立少数民族音乐“大师工坊”,邀请资深的音乐艺术家成立“大师工坊”,让其与年轻的学子结对,确保技艺与经验的传递。此外,政府部门或者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乡村音乐节和竞赛,为乡村艺人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抓住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下沉市场。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在线课程和教学视频,方便不能到培训中心的居民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传承效果最大化。

(二)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项目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此过程中,促进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营造良好氛围。政策的支持确保少数民族音乐在乡村振兴中数字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地位,为相关的工作人员和机构提供清晰的方向,使得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工作更有针对性、系统性,更高效。同时,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工作中。资金投入是任何项目从计划到实施的必要条件,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推广、宣传和教育活动提供支持,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传承工作中。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制定与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相关的专项政策,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主体,并根据项目的需要设立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专项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吸引企业、公益机构的投资和赞助等社会资本,用于技术更新、人员培训、活动开展等。通过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为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得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认知。

(三)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平台

拓宽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渠道,对于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传承至关重要,不仅确保了音乐文化的长久传承、有助于提高乡村的文化吸引力,还为乡村带来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多重效益,促进了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的双重振兴。因此,在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结合传统的乡村活动与现代的数字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传播环境,最大程度扩展受众群体,使传统音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具体如下:第一,建设线上数字化资源库:收集、整理少数民族音乐,并使之数字化;构建线上资源库,便于公众在线查询、学习和分享。第二,开发移动应用程序,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开发应用程序,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和欣赏少数民族音乐。第三,组织线下体验活动,如音乐会、讲座、工作坊等,使公众可以实地体验和参与音乐的创作和传承。第四,建立线上社区和论坛,鼓励少数民族音乐爱好者和专家在线上交流、分享和讨论,形成活跃的线上社区。第五,与学校、培训机构等合作,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课程,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或者与各级学校合作,将民族音乐纳入课程,开设专题讲座,进行校园巡回演出,使学生从小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尊重。第六,推动技术创新,在乡村设立数字化音乐体验中心,利用VR、AR等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学习和体验环境,使传统的乡村活动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第七,加强宣传和推广,结合线上线下的资源,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第八,建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线上线下的服务内容,确保满足受众的需求。通过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平台,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提供强大的技术和资源支持,还可以有效地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公众来参与和支持,确保其得以持续且有活力地传承下去。

(四)丰富保护传承的内容形式

对于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来说,内容形式的丰富化是关键,丰富的传承内容和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和体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提高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相关部门应当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和创新手段,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为少數民族音乐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强化对乡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对尚未被完整记录和整理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全面搜集和保存;结合历史、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一个完整、专业的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资源库,其中包含音乐、歌词、背景、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习俗等内容。

第二,促进多媒体融合。在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过程中,不仅仅通过音频的形式,还可以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例如,可以将舞蹈、服饰和音乐结合,展现一个完整的民族表演,使用图片和文字描述演出背景、历史和文化意义等,将音乐与其背后的故事、历史、传说结合,采用叙事的方式进行呈现,加深人们的感知和认识。

第三,增强互动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过程中,引入AR、VR技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来源和背景,进一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或者通过开展线上音乐工作坊,邀请专家进行线上讲座,增进大众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与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挑战,如模仿、创编等,鼓励大众参与互动,扩大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范围。

第四,建立虚拟音乐博物馆。结合GIS技术,创建音乐地图,标注各种音乐的来源地,听众可以点击地图上的标记点听到该地的典型音乐,从而形成数字化的虚拟音乐博物馆。虚拟音乐博物馆集合了各种音乐资源,观众可以在线上参观、学习和体验。

第五,社交媒体扩散。通过在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等上传和分享民族音乐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引发年轻一代的关注和传播;同时也能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乡村体验。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开发音乐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乡村的音乐文化;在提升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效果的同时,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五、结语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对乡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深度挖掘、传承与发扬。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在当下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显示出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对于安顺地区而言,面对如此宝贵的音乐遗产,其传承不仅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还需要对传承渠道、内容及形式进行深入且创新的思考。只有真正将这些宝贵的音乐资源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让更多的人感知并欣赏,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延续和蓬勃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音乐不仅是灵魂的共鸣,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象征,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措施,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范巧珍.音乐传播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分析[J].艺术评鉴,2021(09):13-16+55.

[2]谢姿媚.新时期少数民族音乐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毛南族音乐为例[J].艺术科技,2019(12):57-58.

[3]王亚辉.网络环境下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发展[J].音乐创作,2018(12):180-181.

[4]江博.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03):63-67.

[5]袁玥,蒋丹妮.新媒体视角下的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探析——以侗族、苗族为例[J].音乐探索,2021(03):93-103.

[6]麦秋杏.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困境及路径探析——以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新楚文化,2023(10):89-92.

[7]盘艳丽,朱俊林.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文化复兴的实践路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9):32-35.

[8]闻云峰.艺术乡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以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为研究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22(04):121-126.

[9]李佳闰.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以禄丰市高峰乡彝族 “火把节”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05):30-33.

[10]杨春,杨军.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思路与应用[J].艺术评鉴,2022(12):168-172.

[11]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研究课题组,贺海波.传统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其路径研究——基于贵州荔波三个村的调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10):59-65.

[12]覃柳纯.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毛南族发祥地环江县毛南山乡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08):252-254.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乡村振兴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数字化制胜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