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解决的有意义学习研修模式设计
——以浦东新区能力提升工程2.0 实践为例

2023-10-14刘晓峰朱一军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意义学习研修建构

刘晓峰 朱一军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上海 20012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1]。

2013 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挑战。2019 年,教育部启动能力提升工程2.0,将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作为重要目标[2],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三年多的实践中,教师信息素养得以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得以改善。然而,众多研究发现,仍存在教师学习动力欠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且在质疑培训成效的所有观点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非常突出[3]。因此,立足教师需求,构建符合其特质的研修模式,提升培训成效,对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本质是一项学习活动,需要回归对学习者本身的关注,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本研究以有意义学习为理论视角,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有意义学习研修模式,并总结了促进教师有意义学习的五条途径。

二、理论透视:有意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基于实践的活动。有意义学习是一种深度的、建构的能够迁移应用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提出,其认为学习任务若以非任意性、实质性或非一字不差的形式出现,且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现有知识结构关联,有意义学习就会发生[4]。其中,非任意性是指新的学习任务要与旧的学习任务有某种联系,学习者才能够基于已有认知来理解新知识。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 Rogers)更注重个人整体学习与提升,认为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积累事实的学习,而且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渗透到学习者存在的每一部分,学习者从中发现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学习解决它们。梅耶(Richard E.Mayer)强调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过程,即选择新信息、组织及整合信息,当学习者建立了成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认知过程时,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乔纳森(David H.Jonassen)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阐述了有意义学习具备的5 种属性(图1),即主动的、有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作的。当学习活动同时具备这5 种属性,那么有意义的学习更容易发生[5]。

图1 有意义学习的五种属性

这5 种属性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有意义学习是主动的(可操作的/关注的)。要求学习者在所有情境中都能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主动学习并观察其操作结果。

第二,有意义学习是有意图的(反思的/调整的)。要求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学习来实现目标,充分认识学习内容的价值,从而促进学习变得有意义。

第三,有意义学习是建构的(清楚表述的/反思的)。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新知前要先了解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实现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更复杂的心智模型[6]。

第四,有意义学习是真实的(复杂的/情境的)。要求学习者在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中开展基于案例或问题的学习,使其理解学习任务和将新知识向新情境中迁移。

第五,有意义的学习是合作的(协作的/对话的)。要求学习者通过合作对话交流沟通以达成共识,促进知识内化,完成协同意义建构。

乔纳森还提出,学习的未来是学会解决问题,未来教育的焦点应放在有意义学习上,帮助学习者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从有意义学习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得到有关教师培训设计的重要启示:如果把有意义的学习作为目标,必须使教师参与有意义的任务,帮助教师开展主动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与合作的学习[7]。

三、模式提炼:基于问题解决的有意义学习研修模式

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依托浦东新区能力提升工程2.0 项目,经过三年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有意义学习”浦东研修模式(图2),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图2 基于问题解决的“有意义学习”浦东研修模式

(一)主动

有意义学习研修模式关注自然情境下学习、学习者与环境交互,建构创造性观点看法。

1.关注情境,迭代升级学习任务

关注情境设计,注重学习任务迭代升级。能力提升工程2.0 是在1.0 基础上的迭代升级,主要体现在:能力方面,将信息技术应用由必备专业能力上升至核心素养;解决问题方面,从基础提升至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创新;目标方面,群体扩展为学校管理团队、培训指导团队和教师,内涵延展为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资源建设方面,从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上升至创新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机制,从上层构建、预设转变为丰富其来源、生成;评价方面,从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转变为构建成果导向、全程监测评价体系[8]。

2.关注交互,激发教师学习动力

关注交互,注重任务驱动、需求先行。能力提升工程1.0 存在教师被动完成培训任务、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随着2.0 任务情境迭代升级,需要设置相应的有意义学习任务,使教师与学习环境交互,经由反思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内化。通过广泛开展需求调研,精准了解教师的能力缺失,挖掘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整校推进、因人施策,设置“一校一方案”研制任务,要求学校依据信息化基础、教师水平差异设计培训方案;设置“一人一成果”学习任务,要求教师面向实践采集和提交学用结合实践证据,推动教师基于课堂开展自主学习、实践应用和自我反思,激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内生动力。

(二)有意图

有意义学习研修模式关注学习者积极自愿为达成认知目标而努力。

1.关注目标,精准设置微能力点

能力提升工程2.0 培养能主动适应智能技术变革、主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教师队伍。主要关注三类人群:第一类是教师。提升教师在数据支持下开展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能力,包括利用网络化学习工具或学习空间采集数据并运用数据开展学生的设计、实施、评价及指导的能力,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能力,运用智能技术开展个性化教与学的能力。第二类是校长。提升校长利用智能技术治理学校的能力,包括信息化教育意识、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以及利用智能化工具和系统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的能力。第三类是信息化指导团队。提升信息化指导团队引领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指导力。我们明确三类人群的不同发展目标,精准设置微能力点并开发课程,使整体目标与每门课程目标息息相关,形成联动,有助于教师达成有意义学习。

2.关注反馈,学习情况可视化

能力提升工程2.0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和学习基础为依据来设置学习内容。利用能力提升平台,可以对每位教师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施个别化课程选学服务,促进他们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学习。及时、个性化的反馈,让教师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学以致用。学校定期组织各类评比、展示活动,快速频繁地反馈教师的学习成果,促进其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建构

有意义学习研修模式的建构性体现在关注“学用结合”和“经验反思”,促进教师建构更复杂的教师心智模型。

1.关注学用结合,按需建设课程

能力提升工程2.0 创设学习、实践、研修为一体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围绕总体目标而展开,聚焦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四个内容维度、30 个微能力点,通过遴选、整合、自主研发等方式以及校企合作等渠道,建设了一批区级专业课程群,满足教师全方位、多层次的选学需求,并打通区域和学校课程学时。学校根据研修主题配置培训课程,选择合适的区级专业课程,并将区级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校级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

2.关注反思,开展经验萃取

强调学习者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寻求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在能力提升工程2.0 整校推进过程中,学校广泛开展问题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区域开展“在线教学一招鲜”“校本研修智囊团”优秀案例征集评比活动,推动教师将新技术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教学问题和校本研修难题,并帮助他们萃取鲜活经验,促进反思和经验辐射,帮助更多教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四)真实

有意义学习研修模式强调知识情境性、学习实践性、活动协商性,更关注学习成果的迁移。

1.关注真实情境,促进学习迁移

能力提升工程1.0 的突出问题是培训环境和教学应用情境分离[9]。能力提升工程2.0 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课题组或项目组等校内研修组织为培训活动载体,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需求,有序、有效地开展分层次、系列化、主题化和课程化的培训活动。教师在这些真实的、有用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实践,能促进这些知识和技能向更复杂情境的学习实践中迁移。

2.关注问题解决,提升学习质量

能力提升工程2.0 围绕目标和问题设计研修内容,将教师学习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紧密结合,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解决教学环节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法指导、学业评价等问题。同时,评估不仅关注教师知识、技能、态度的改变,还关注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使教师在完成学习的同时,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境,并从专业发展中获得自信心,从而确保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终身性。

(五)合作

有意义学习研修模式强调通过交流沟通以达成共识,促进知识内化,协同合作完成意义建构。

1.关注对话,建构学习共同体

能力提升工程2.0 创造了建构各种学习和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机会,提供人的资源,使合作得以发生。我们组建专家团队、助教团队、信息技术学科团队、课程开发团队、信息化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团队、信息化创新团队等,通过群体中的合作对话,协商以达成对学习任务的一致性理解和有关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帮助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2.关注协作,提供协同合作的支持

能力提升工程2.0 充分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多元化合作渠道,与社会机构合作,积极研发服务于教师信息化应用的软硬件产品;与高校深度合作,提供教师培训设计开发指导与能力提升培训课程;与产学研协同合作,建立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师培训学习体验空间等,为教师发展提供协同合作的支持。

四、实践探索: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五条路径

有意义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浦东研修模式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浦东实践总结了促进教师有意义学习的五条路径。

(一)顶层设计、过程指导,有序构建整校推进机制

1.顶层设计

包括顶层方案设计、人力资源开发、课程开发、工具开发、模式设计。我们研制浦东新区培训实施方案,成立项目组,开展区域培训体系设计,为培训提供方向指导和路径规划。汇聚专家,集合区域优秀力量,为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开展需求调研,整合优质资源,开发区级专业课程群。制定各类评估指标和细则,为培训提供支架和工具支持。采取“试点先行+全面铺开”模式,10 所试点学校先行做样板,再面向500 多所学校铺开,确保工程有序推进。

2.过程指导

我们扮演好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问题解决者、资源提供者六种角色。作为观察者,了解学校培训需求,观察推进全过程,适时提供干预。作为指导者,指导学校方案设计和过程实施,因变就变,提供支持。作为合作者,当好培训学习伙伴,遴选适合教师需求和兴趣的内容资源。作为评价者,论证培训方案和评估培训成效,评选优秀案例并组织全区交流。作为问题解决者,解决各种专业问题和学习问题。作为资源提供者,提供课程、工具、支架等资源,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导,提炼形成成果,推广辐射。

(二)结果导向、目标驱动,有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1.结果导向,抓实绩效

过程性评估抓计划落实情况,管理团队、指导团队、教师参与校本研修与实践应用的总体情况及过程性数据。总结性评估抓计划达成度和结果,评估学校、教师的培训完成情况及培训成效和教师应用成效。建立“整校推进”考核档案,加强对学校的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估。实时采集教师能力提升平台的学习数据,关注学校微能力点选择取向、教师选课取向和教师学习行为数据。

2.目标驱动,萃取成果

对标《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目标,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掘学校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学优秀经验,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优秀培训案例。萃取经验,形成示范案例辐射推广,为全面推进培训工作提供培训模式、课程资源和实施路径等方面的支撑,以期在更大范围内影响、辐射、助力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

(三)三“度”三促、学用结合,扎实促进学习成果落地

1.拓广度

培训覆盖近四万教师群体,全员参与。为应对体量大、人员流动多的复杂情况,构建有效团队联动管理机制,专家团队全程伴随指导方案研制、课程遴选、过程指导、总结评估、案例遴选等过程;工作团队紧密跟踪管理,确立定期例会答疑、信息通报制度,密切跟进整校推进工作。

2.挖深度

切实把握教师培训需求,深度推进。始终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分类、分层次开发了覆盖各学科的97 门共573 学时的区级课程资源,指向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各环节,做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3.重高度

以校本研修组织为载体,抓实绩效。通过校本研修,注重实践内容的高度。学校统筹协调各研修组织,基于总体目标,调动校内研修组织积极性,有序有效开展分层次、系列化、主题化培训活动,增强“学用融合”校本实践应用的实效性。

(四)立足实践、孵化成果,明确指向教育教学应用场景

1.立足实践

基于学校实践问题,依托企业平台,形成“区—校—企业”合作模式,确立了“发现问题—应用技术—解决问题—萃取经验—孵化课程—提升素养”的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我们依托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项目,建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验校、信息化应用标杆校、智慧校园、精准教研平台实验校等,开展实践并提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

2.孵化成果

解决现实问题是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我们坚持“学用结合”原则,采取边培训边采集、边提炼边孵化的成果孵化机制,及时采集教师、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鲜活经验,由专家指导打磨提炼孵化成果,组织展示交流,以此将实用的经验及时辐射到全区教师。

(五)全程陪伴、三级联动,提供有效学习支持服务

1.智力支持

组建了一支以上海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专家为主体的专家团队,负责方案论证、过程指导和效果评估,为以校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长效机制提供智力支持。

2.技术支持

区域专家团队、区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团队、区域信息技术培训助教团队三级联动,主要解决学校在应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采集、问题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和问题指导,为整校推进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3.动力支持

各校组建以校长为学校培训实施第一责任人,由师训员、教研组长、信息中心主任共同构成的学校培训管理核心团队,为校本研修开展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提供动力支持。

五、结语

浦东新区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为理论视角,以能力提升工程2.0 项目为实践载体,开展研修模式创新的探索,构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有意义学习研修模式,并探索出五条促进教师有意义学习的途径。通过该模式的实施,我们顺利完成了全区整校推进全员培训任务,既提升了教师在数据支持下进行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能力,又推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创新发展,“面向未来、整校推进、融合创新、精准服务”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育机制初步形成[10]。未来,我们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继续以评促用,抓实绩效,萃取经验,引领辐射,促进全区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和教师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意义学习研修建构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化学“有意义学习”的模型建构及教学建议
意义学习,价值教育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建构游戏玩不够
意义学习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特点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