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校推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区域探索

2023-10-14颜晓莉宋东升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素养

颜晓莉 宋东升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上海 201800

21 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对现有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在实现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的基础上达成全方位创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 年基础教育版》提出,未来五年基础教育将呈现激励创新、应对知识淘汰、促进真实情境下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加深学习投入度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并提升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面向未来教育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一、问题提出

(一)应然之义: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能力

未来教育倡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呈现数字化、信息化、情境真实化的发展趋势。2019 年3 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见》指出,1.0 工程实施以来,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存在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2.0 工程要求“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推动教师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的能力”。同时,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方法”“改善资源供给,提高研修资源的适用性”。

上海市教委于2019 年11 月组织实施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旨在提升教师开展数据支持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能力,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持续优化教师信息素养,以更好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

(二)实然状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尚有提升空间

2.0 工程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前期调研问卷发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大多仍停留在“应用”层面,与引领教学创新发展的目标仍有差距。如何培养适应教育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以落实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为契机,坚持能力导向重塑教师角色、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育协同推进的总体思路,通过“问卷调研明需求、立足场景优能力、项目引领助推进、能者为师强师资”的“整校推进”实践路径,助力学校教学模式变革,赋能师生共同成长,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二、区域能力提升的总体思路

(一)能力导向重塑教师角色

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21 世纪,教师应充当教学设计师、学习评估师,做好学习资源推送和教育资源管理,提升混合教学实效。

1.教学设计师

关注学习者中心,需要教师像设计师一样设计教学,将信息技术和资源充分融入教学各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1],使学生能在基于设计的课程中,提升学习投入度,关联新旧知识并用于问题解决,实现深度学习[2]。

本区教育信息化2.0 正是围绕深度学习的本质展开的。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师,教师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学习情境的设计师,教师探索使用现代技术创设与学生个人体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真实情境,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2.学习评估师

要想真正发挥学习评价对教与学的改进作用,需要通过精准分析和解释、及时反馈、有效运用学习者信息[3]。学习中,通过伴随性学习数据采集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和轨迹,明确基于学情的学习需求,建立合适的形成性评估,帮助学生找到契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后,通过数据分析开展增值性评价,为学生定制学习画像,呈现学习变化的真实过程,最终建立总结性评价,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3.学习资源推送师

王明娣提出,教学支持是深层学习的保障机制,也是提升学习投入的主要基础[4]。学习评估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与课堂学习基本要求间的差距,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和学习特征,通过线上自适应学习平台向其推送适宜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效能。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育协同推进

有关研究表明,以往培训中学校注重信息化管理,但教师培训并未结合本校实际,导致二者在解决学校问题时无法形成合力[5]。整校推进关注学校与教师协同发展,使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推进,直面教师教学实际问题,在学校管理团队的督促与激励下,教师开展深入学习与实践。

三、区域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我区规划了“问卷调研明需求、立足场景优能力、项目引领助推进、能者为师强师资”的“整校推进”实施路径,在探索创新中将2.0 工程落细落实。

(一)基于问卷调研明确教师学习需求

教师的学习动机源自问题解决和现实需求。为了解全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我们围绕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学设计与互动、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管理与评价四类能力21 项要点设计调查问卷(表1),在明确教师教学短板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培训活动,在“学用结合”中引发教师深度学习。

表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调研维度

1.教学工具的使用维度

由图1 可知,超过86% 的教师能有效利用家校平台组建班级互动群并设置多种功能,将近86%的教师能熟练操作教学设备。将近62% 的教师熟悉课件制作、学科软件的功能并能熟练运用,说明教师设计制作课件、运用学科软件的熟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仅有46%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完成数字资源加工与制作,这也反映出教师的该项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图1 教学工具的使用维度能力现状

2.教学设计与互动维度

在教学设计与互动维度上,将近86% 的教师能合理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将近80% 的教师能有效整合PPT、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图2),说明1.0 工程实施以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确有提升。但在利用技术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利用智能设备收集课堂反馈并调整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欠缺,分别只有不到45%和55%左右的教师能够做到。这启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呈现与解读学习数据并开展个性化指导的能力。

图2 教学设计与互动维度能力现状

3.作业布置与批改维度

由图3 可以看出,84% 以上的教师已熟练掌握在线答疑、在线布置作业、点评作业的技巧,但在如何利用技术工具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利用在线反馈系统统计分析学生作业数据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图3 作业布置与批改维度能力现状

4.教学管理与评价维度

在教学管理与评价维度上,77%以上的教师能够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数字平台发布教学通知与成果,75% 以上的教师能够通过数字平台统计学生的活动数据(图4),但在如何利用技术工具进行学情分析、总结提炼技术支持下教与学管理方式上,部分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图4 教学管理与评价维度能力现状

(二)基于三大场景细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基于对“如何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精准诊断、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服务”这一问题的思考,区教育学院坚持“基于场景、应用驱动”的原则,进一步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细化到“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三大场景30 项微能力,贯穿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全过程,让教师的能力水平可测可评,实现基于问题需求的精准支持与指导(图5)。

图5 基于“三大场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测评点

培训课程是整校推进的重要载体。区教育学院始终将课程资源建设作为研训工作的延展和基座,积极依托一线教师建立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对标微能力,创新课程资源”,我们在了解教师能力现状基础上,以需求为起点,以能力为导向,将优质资源引进和学校自主开发相结合,优选70 余门课程供全区教师自主选学。

1.能力素养类课程

该类课程对标三大场景30 项微能力,聚焦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等主题,使教师深入体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表2 为能力素养类课程示例。

2.特色专题类课程

该类课程旨在引导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前沿动态,不断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生长点,开展个性化理论学习和社群式互动研讨,通过研后作业与资料汇编,以问题驱动引导教师链接学习与教学实践情境,从而使其在理解、迁移中实现深度学习。表3 为特色专题类课程示例。

表3 特色专题类课程示例

3.知识萃取类课程

全区中小学教师积极萃取优秀实践经验。截至2022 年底,共开发2 门市级、6 门区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共享课程,从知识素养到实践技能,各学科、学段均有所覆盖,在教研中探索用以致学的有效途径,在课程开发中深化信息素养。表4 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部分市、区级共享课程示例。

表4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部分市、区级共享课程示例

(三)基于项目引领提升整校推进实效

项目化实践让能力提升工程目标可细化、过程可检测、成果可推广。各学校以点带面,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项目,如探索儿童数据评价新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的学校教育方式研究等。其中,部分课题获市、区级课题立项。项目实践团队基于真实问题建构学习任务,基于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与学习,基于自我反思深化信息素养。

1.组建领导小组和创新研修团队

各校形成“校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师训专管员”等一体联动的领导小组,负责本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总体规划、资源引进、过程督导与评价。同时,遴选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研组长与外聘信息技术专家组建信息化教学创新研修团队,负责校本研修开发与实践。

2.基于真实问题确定研修主题

例如,安亭小学基于“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一现实挑战,确定“响应儿童需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修主题。通过虚拟个人学习空间建设、智慧课堂系统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班牌系统建设、校园电子护照)等创建学生档案、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小组协作研究学习、推送个性化课程或学习阅读资料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最终形成包括学习习惯、学业成果、社会实践、体质健康等在内的学生数字画像。

3.在共同体中开展合作研究与学习

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围绕具体的教学案例展开对话、碰撞思维,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双向流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上外嘉定外国语学校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定期在线研训,围绕“如何让线上教学更具时效性”这一主题展开智慧分享,形成了线上教学智慧分享案例集,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

4.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整校推进”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制定校本应用考核办法。学校层面围绕目标达成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通过率、校本研修落实情况、实践成果等方面展开评估。教师层面既关注教师学习与实践的过程性数据,也结合参与讨论、提交作业或案例、论文、学员互评等维度进行总结性评价。

(四)基于能者为师突破培训师资

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有格局、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培训者团队。我区基于“协同为先、能者为师、合作为要”的创新理念,实现了培训师资的突破。

1.多元协同,各司其职

我区整合教研、师训、教育技术等部门成立教学指导组,借助高校、企业平台等外部力量,努力打造一支跨领域、重协同的区域信息化教学创新领衔发展团队,加强对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的指导与评价。

师训部统筹做好区级2.0 工程培训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平台管理、学分认定等组织协调,加强对听课、教研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教研室分学段、学科定期开展问题导向的专题教研,如数字教材学校应用、线上教学资源库探索与建设等。在线教学期间,全体研训员在线听评课3 679 节,对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资源准备进行专业指导,300 余个指导案例形成《触屏而生云端赋能——嘉定区教育学院在线教育指导资料汇编》。

2.设立专栏,能者为师

师训部、教育技术部联合打造“嘉师优培”“嘉师增能”专栏,将整校推进特色做法以“问题聚焦—应对策略—能力对标”的框架进行呈现,不断丰富实践案例资源,共享教师实践智慧,实现培训师资的突破。专栏阅读量超过2 万,30 余个在线教学重难点、“直播课堂”“作业管理”等高频问题一一得以破解。

四、区域能力提升的实践成效

(一)推动学校教学模式变革,优化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育人方式的变革。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空间的新路径,形成了基于技术的校本化教学再造流程模式。课前,学生进入数字化平台自主学习,教师基于学情分析诊断数据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做到精准备课。课中,教师发布学习任务,提供数字化“学习小助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基于学习管理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别学生的典型特征,依据学习过程及结果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与辅导。课后,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知识薄弱点和错题推送跟进练习,助力学生自适应学习。从传统的“课中教学—课后练习”转变为“课前采集预习数据—课中精准教学—课后有效练习”的连续、跟进式教学流程,并形成“学习目标、任务、测评”具有一致性的学习路径,实现了从面向全体到因材施教的提质。

(二)关注信息素养提升与信息技术应用,赋能师生共同成长

1.树立技术应用的态度和信念,实现信息化教学常态化

整校推进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技术应用的主动实践者。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覆盖率超过96%。积极引入“空中课堂”优质资源,针对如何适切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升互动技术等主题开展课例研修,已成为教学新态势。

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教学实践成果丰硕

校本实践积极鼓励教师出高质量实践课、出融合教学典型案例、出教学创新成果、出教育科研论文。近三年,学校教师在市、区级信息化教学公开课展示、“晒课”“优课”评选活动中获奖1 848 项,参加市、区级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展示评比获奖1 378 项,645 人次主持或参与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或发表论文,获市、区级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数字教材项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45 项。这样有效激发了教师学习的内生动力。

3.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协作的意识不断增强

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2.0 工程重视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增添智能教学具,如编程类软件、二维码打印机、平板电脑等,让学生切实感受智能学习工具的便捷性与趣味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此外,学校尝试在选修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例如,微电影社团通过信息化实践与技能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微电影的基本制作方法,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支持。

(三)辐射优质经验,共享智慧成果

1.展示交流促对话

2.0 工程实施以来,区教育学院围绕“整校推进”实践、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数字教材学校应用组织开展了20 余场区级展示和跨区交流活动。学校通过校园学术节、视频、微课等特色活动共享教育智慧,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

2.生成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系列智慧集

2020 年以来,《嘉定教育》分批刊发“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在线教育智慧集、数字教材学校应用智慧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智慧集等系列案例共计80 余篇。这些案例是广大教师聚焦技术融合助力课堂变革集体智慧的结晶,旨在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优化、成长。

五、未来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部署。2022 年11 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具体内涵,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将从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走向数字素养培育,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快形成区域教育数字化品牌特色。

(一)持续探索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新路径

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目前区域围绕三大场景30 项微能力形成了能力素养类、特色专题类课程,未来还需要不断充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课程资源库,尝试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建设智慧培训教室,完善线上学习平台和网络研修社区功能[6],更加凸显研训活动中数字技术的加持,引导教师在丰富多元的智能环境中深化数字化意识。

(二)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

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应呈现技术支持、数据驱动的发展态势,但目前对于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价仍倾向于结果导向,多关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行为与成果,如课例、论文等,如何实现数据支持下精准、动态、持续的数字素养评价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7]。我们也将对标《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中的五个维度探索构建具体、明确、可观测的数字素养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数字素养精准测评提供科学参照。

(三)加快形成区域教育数字化品牌特色

我们将加快推进《嘉定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2—2025)》,整合各级各类平台与资源,确立系统架构、技术优化、实践应用、机制建设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研究,助力每一位教师完成从信息技术应用走向信息化教学创新的蜕变,成长为具备良好数字素养的未来教师。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素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