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能力培养的中职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研究

2023-10-14陈小华陈立宁

林区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赏析文言文教学

陈小华,陈立宁,陈 玲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附属龙华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福清 350300)

引言

文言文的学习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缺乏文言文赏析方法,文言知识迁移能力差。为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推荐篇目,重构专题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赏析方法,提高文言文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涵养职业精神,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学科能力的表现和内涵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顺利进行相应学科的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所必需的、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1]。“学生面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情境,运用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顺利完成相应的学科能力活动的表现”[1]。“其内涵是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学科知识技能及核心学科活动经验图式”[1]。

学科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学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特殊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某一学科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学科技能和经验图式,包括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外显的学习行为。

“学科的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和经验的输入——学习理解活动;二是知识和经验的输出——应用实践活动;三是知识和经验的高级输出——迁移创新活动”[1]。基于学生学科知识学习和认知活动特点,语文学科能力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维度的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迁移创新能力。

二、基于学科能力的中职文言文专题教学重构

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导致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存有畏难逃避的心理状态。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中职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他们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仅停留在借助课文注释了解文言大意的层面,虽然已学过多篇文言文,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能熟练运用文言文赏析方法与技巧的学生并不多,文言知识迁移能力普遍较低。

鉴于以上特点,参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文言文推荐篇目,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为立足点,以紧密联系中职学生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出发点,以有机融入职业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为着力点,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素材为切入点,选出诸子散文类代表作品《劝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政论辩说类代表作品《师说》《六国论》,史事传记类代表作品《鸿门宴》等五篇文章与“走近文言文”专题导学组成学习专题,旨在通过文言文专题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赏析方法,提高文言文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的认识及理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精神,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言文专题教学中,遵循学科能力生成和发展逻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教育发展目标、现在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重构文言文专题内容,通过“定向知识”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赏析方法;通过“关联知识”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具体文本关联赏析经验与方法;通过“运用知识”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凝炼提升文言文赏析技能,建构文言文赏析经验图式;通过“内化知识”带领学生运用个性化的方法自主完成文言文赏析学习任务,融合共生文言文赏析新经验,在循序渐进中,引领学生从文言文初步的学习者逐步成长为内行的学习者。

文言文专题教学内容重构与各阶段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文言文专题教学内容选择与序化

三、基于学科能力的中职文言文专题教学实践

在文言文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探寻文言这一特有的民族语言的形式、韵律、思维之美,深悟文中的人性之光、智慧之门、哲理之思及文化内涵,通过方法引领、文体强化、思政融合、文化渗透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文言文赏析方法品读文言作品,逐步提升语文学科能力。

(一)指向教学效果,构建专题教学模式

文言文专题前测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了解并能够运用文言文赏析方法与技巧读懂文意的中职学生只占少数。根据以上学情特点,结合文言文专题内容实际,对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培养,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三学四读”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将思政育人融入学科教育中,并运用学生学习成长电子档案袋即时评价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表现。通过线上线下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引领学生扎实文言文基础,从方法入手,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赏析方法,引领学生开启文言文沉浸式阅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语文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学”指教学环节,即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四读”指文言文赏析“四步法”——“读准—读通—读懂—读好”,即通过把握停顿,读准字音,理解文意;读通文本,品悟字句;读懂文意,由浅入深;“言”“文”并行,最终实现读好文本,学以致用的专题教学目标。对读懂文意这一教学难点则通过“知文体—明思路—晓文意”分步品悟,结合知人论世法、以意逆志法予以化解。学生学习成长电子档案袋是指记录并展示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学习活动、课堂表现、学习业绩等成长轨迹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所记录数据作为本学科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

1.课前任务导学

依托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文言文专题学习调查问卷或前测试卷,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征、学习习惯,根据学情特点上传学习资源、发布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引和要求,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完成个人及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教师实时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并结合平台大数据,适时调整专题教学内容、进度和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2.课中指导研学

以文体特征为抓手,以融合育人为导向,以文化自觉为动力,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文言文赏析“四步法”读赏文本,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3.课后迁移拓学

通过一课一测和拓展训练,延伸课堂,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整个教学过程以多元评价为主线,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依托“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语文学习成长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点滴进步,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实现自主学习习惯增值,通过课中设问引导实现理解增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现表达增值,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情感增值,通过赏析方法指引实现学习能力增值,在课前、课中、课后及线上线下融合中不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的提升。

(二)立足文本学情,设计文本教学内容

1.以文体特征为抓手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言语体式、结构模式、内容形式、功用价值及应用范围,其阅读方法和学习重点也都有所不同。“什么样的体裁就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特点就制约着什么教学内容”[2],诗歌重意象和意境,小说重人物和情节,诗歌应反复诵读涵泳诗味,小说往往通过揣摩人物形象来探究主题。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言文有先秦诸子散文、游记小品文、政论辩说文、史事传记文,从文体类别上看,主要分为论辩类、传状类、杂记类和箴铭类。论辩类作品具有严密的论证和文人政治理想与抱负,传状类作品历史与文学价值并存,杂记类作品寓文人情感与思想于短小有趣的叙事中,箴铭类作品将诫勉之意蕴于朴质辞语中。

学习不同的文体作品应选择不同的阅读和学习方法,以实现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在文言文专题教学过程中,强化文体意识,立足文体特点,结合学情确定教学重点、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落实教学目标,通过“知文体—明思路—晓文意”分步品悟,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写作文章背后的深意,以实现对不同文体的语体表达、思想情感、主题意蕴,形成自觉理解与体悟的学科能力目标。

在《劝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两篇散文作品中,立足论说文的文体特点,结合《〈孟子〉两章》《〈论语〉十则》诸子百家散文名篇,了解诸子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个性特征,体味诸子散文这一类论说文的逻辑和思想魅力,揣摩品味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在《师说》中,结合初中阶段已学过的《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文章,引导学生理解“说”简洁明了,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的文体特点。

在《六国论》中,指导学生了解“论”是古代常用的文体,理解并掌握“论”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的文体特点,了解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和主张,而史论文则是通过评论历史事件,总结历史教训和规律,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建议和策略。学习了解《六国论》史论兼政论的体式特征,既总结历史规律,又立足北宋社会现实,提出政治策略。

在《鸿门宴》中,学习传记文学的类别及特点,了解传记文学纪实性的基本要求以及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春秋笔法,通过品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复杂的情节和历史事件,分析传主人格,见证历史波澜。

2.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在专题教学过程中,结合专题阶段目标、总目标及篇目特点,由浅入深组织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赏析法品“言”之味,体“文”之美,促使学生在字词、句法、篇章赏析和自主与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文言文知识体系构建,进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走近文言文”是文言文专题教学的导学部分,本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重温文言文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学习文言文赏析“四步法”——读准字音、读通文本、读懂文意、读好致用的方法和要领;理解并掌握文言文朗读法——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控制语速、读出语气;学习并理解文言文分步翻译法——留、删、换、补、调、变,为文言文作品赏析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

《劝学》是一篇论说性散文,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观点。全篇教学分为两课时来完成“言”和“文”的学习,重在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朗读技巧读准字音,结合课文注释和教师讲解读通文本,了解荀子秉持的学习观、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语录体散文,通过记录孔子和四个弟子畅谈理想的言行,反映孔子的思想。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运用文言文朗读法读准字音、学习运用文言文翻译法读通文本,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文中关键词句,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真正原因,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初步读懂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树立时代担当意识。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宣扬尊师重道、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论说文,深刻地阐述了“从师之道”的重要原则,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运用文言文朗读法和翻译法读准、读通文本,掌握实词“师”、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通过“知文体—明思路—晓文意”分步品悟,读懂文意,理解并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关于“师”的见解和看法,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不耻相师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六国论》是一篇具有政论特点的史论文,文章主旨鲜明,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缜密的论证逻辑、畅达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有着较强的示范作用,意在言外、察古知今的写作意图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兴亡、国家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关系的思考。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和读通的基础,自主合作运用“知文体—明思路—晓文意”分步品悟法,读懂文本及蕴含的深意,在理解把握文章论证思路及为文用意的基础上,结合主题研讨与仿写训练,在自主与小组合作中构建知识,实现读好促用,提高学科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鸿门宴》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故事。在学生课前自主合作完成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分步品悟法,梳理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客观评价项羽,并以樊哙的形象刻画为例,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将人物置于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片断写作,实现读好文本,学以致用的专题教学目标。

3.以融合育人为导向

文言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为人之格、处事之则、职业之德等思政内容,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作用。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立足文本,深挖文本思政元素,找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寻求言语与精神和谐共生,素养与情怀相协同行,通过挖掘和提炼文本中的家国情怀、民族智慧、社会责任、辩证思维、理想信念、科学精神、艺术审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夯实思政根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共寻中华文化之根,共铸爱国、爱家、爱业之魂。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解“哂由之谜”,探“四子”之志,品“夫子之叹”,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通过演绎现代版《侍坐》,师生共谈职业与人生理想,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与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事业中,树立报国之志。

在《劝学》中,通过叙述所熟知的关于劝勉人们学习的诗文、典故营造学习气氛;通过呈现荀子教育思想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解荀子的学习之“道”;通过穿插“桌上是生活,桌下是未来”等时政资料,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讲述王羲之临池学书等有关学习的典故,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在《师说》中,通过上溯“师”的造字之源,释“师”之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构筑建筑师、发型师、美容师、面点师等职业理想;通过呈现韩愈个人生平和《师说》写作背景,结合文章内容,了解韩愈的教育思想,强化学生“尊师重道”的理念,树立“能者为师、不耻相师”的思想;通过指导诵读“嗟乎”“惑矣”“也欤”“呜呼”“可知矣”等语气助词及炼字炼句处,引导学生体悟韩愈面对社会不正之风时的痛心之感和试图尽己之力扭转不正之风的满腔责任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民族志气和积极入世的情怀;通过“师”一词多义等重点词汇讲解与归纳,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以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比“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结合孔子之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及孔子拜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成为行业之“师”的前提是“学于师”的道理。

在《六国论》中,通过发起平台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正视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鉴往知来”的意识。结合抗美援朝、给他国送抗疫物资等时事,总结归纳本文“唇亡齿寒”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休戚相关的国家之间、邻里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树立“荣辱与共,精诚互助”的团队意识。

在《鸿门宴》中,通过宴会座次解析,结合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引导学生探究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自矜功伐的后果;通过对比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表现,体会刘邦任人唯贤,刘邦集团上下相知、同心戮力是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树立“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大局观。

4.以文化自觉为动力

“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史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2]。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某一历史时期纷繁复杂的文化心理和多样的文化情怀。作为一种长期被先人使用的语言体系,有着特定的语音、语法、词汇、语义、语序和语言习惯。文言文所承载的不仅是语言现象,还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写作主体寄寓在文言之中的国学根柢,文言中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写作语言习惯、思维表达习惯、文化学术传承、思想观念、文化趣尚心理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积极推动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3]。

文言文是中职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正如朱自清所言:“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2]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通过读、诵、咏、演等方式来体味文言文行文简练,音律工整、语颇隽永的语言文化外,还应立足文本,引领学生品读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职业品格,提升文化自信。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学习语录体,了解孔子教育的对话传统;通过分析“由”“点”“求”“赤”四位孔子弟子的姓名,了解古代的姓、名、字、号及称呼文化;通过解析“冠者”,了解中国古代“冠礼”的文化内涵;通过品读公西华之志,了解中国古代的宗庙祭礼文化;通过品读孔夫子的喟然之叹,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在《劝学》中,通过品析文章将深奥道理蕴于通俗易懂的事物或现象的比喻论证,了解具象化、形象化的中国传统思维和说理方式;通过分析文章论证思路,了解荀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善积累、重实践的治学之道;通过对比“学不可以已”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锲而不舍”与“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等寓言故事,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刚健有为精神、“善假于物”的终身学习态度和自我反省意识。

在《师说》中,引导学生了解“重视师儒”的文化传统,学习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文化,理解教师在道德修养引领、知识技能传授、治疑解惑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传统教育思想。

在《六国论》中,了解六国被秦灭亡的历史,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史论兼策论的体式特点,了解富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史论文化以及苏洵站在政治的角度,在战略层面以纵横家纵横捭阖之势提出自己政治主张的特点。

在《鸿门宴》中,从人物称谓变化、席间不合常理的座次安排、真龙天子的天文星象等角度,引导学生探讨文中我国古代礼仪、星宿、官职等传统文化及在此背景下的人物性格特点。例如,引导学生从刘邦宴会之前与宴会之时对谋臣和对项羽称谓的变化,及宴会上项羽方安排的座位次图,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及性格特点。宴会前,面对得到项伯密报的张良,刘邦称他为“君”,这是平辈之间的称呼,可见刘邦在自降身位,拉拢张良的心理。而宴会时,刀光剑影、处境危急的刘邦称张良为“公”,这是用于长辈的尊称,足见刘邦为了活命,祈求张良留下赔罪,而他带着几位精良将士先从小路逃回军营的心理。中国古代十分讲究座次,不同的位置往往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子面北;宾主相对时,宾面东,主面西;长幼相对时,长者面东,幼者面西。鸿门宴中,职位上,刘邦与项羽非君臣;年龄上,当时刘邦五十岁,项羽二十六岁;主客关系上,刘邦是客,项羽是主。鸿门宴是一场室内宴席,室内位次尊卑顺序是向东位次最高,紧接着就是向南,接下来是向北,最后是向西。按常理,刘邦是客,应该东向座,但在宴席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身处礼仪之邦,在等级严格的年代,项羽这种不合常理颠倒位次的行为恰是体现他骄矜自大、任人唯亲的一面。

(三)对接学生专业特点,文专跨界融合

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带有职业教育个性特点,文化课为专业、为岗位服务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遍教育的显著特征。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教学对象的专业和岗位元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科能力和工作岗位核心胜任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专题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对象的专业、岗位和人才培养需求,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专业岗位和职业发展通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挖掘与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因子,重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构建“语文+专业”跨界融合阵地,将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企业精神、团结协作、职业情境、职业道德等元素融入专题教学过程中,在字词、句法、篇章赏析中探索文专跨界融合,扎实提升学生的专业人文底蕴和职业素养。

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建筑测量等专业课,以分组教学为主、就业岗位重团队合作的特点,在专题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如: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岗位需填写施工记录表的工作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常态化规范填写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记录表,进而夯实专业根基;针对建筑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且与专业和岗位无关的心理特点,通过借助音画视频创设与建筑专业有关的直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讲授《鸿门宴》为例,将鸿门宴遗址图片和短视频导入课堂,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胜之地和青砖殿台的项王营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该专业重精准、追求精益求精的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精准解读文言作品,提高作品赏析准确性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讲授《鸿门宴》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宴会座次图及项羽的细节描写,通过分析炼字炼句处和章法考究处,客观分析评价传主的形象特点。

结语

在文言文专题教学中,立足文本特点和学情实际,以提高学科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综合运用方法引领、文体强化、思政融合、文化渗透、文专跨界等方式方法开展专题教学实践。在文言文赏析知识经验循环往复的输入与输出中,引领学生建构文言文赏析经验新图式,阶梯式提升语文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在专题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任务导学的驱动下,逐步形成文言文学习的自动化行为方式;在文言文作品赏析过程中,掌握赏析方法并学会关联经验知识阅读理解文言作品,逐步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和审美能力;在炼字炼句处和章法考究处的精准解读中,形成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在与文本及人物的对话交流中,体悟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诸子的思想魅力,体会文人的入世精神和思想锋芒,见证历史的波澜和历史人物的人格特点,修习涵养,健全人格,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赏析文言文教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