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姜灸在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中的应用

2023-10-14关婷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寒凝神阙穴血瘀

程 航 蒋 琼 明 霞 关婷婷

(1.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十堰医院/十堰市中医医院妇产科,湖北 十堰 442012)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或行经时间不足2 d,甚或点滴即净者,亦称“经水涩少”“经量过少”[1]。《素问·腹中论》载“血枯”一证病因时提到“月事衰少”,这是关于“月经过少”的最早记载。《丹溪心法》提到“经水微少”“经水涩少”之名[2]。西医并未将月经过少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将它作为疾病中的一种症状,治疗主要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远期较易复发,且有不良反应。

现如今,月经过少在女性疾病中非常多见,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如压力过大、熬夜、各种妇科手术并发症及患者素体阳虚致寒凝血瘀使经血瘀结在胞宫难以排出。及时治疗月经过少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女性生理功能,减轻思想负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不少女性对服药打针有抗拒心理,且药物存在不少不良作用,而脐姜灸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运用到月经过少的患者中疗效好,患者接受度高,无创无痛,安全性高。本文对脐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月经过少提供参考。

1 中西医对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月经过少主要机制是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或寒凝瘀阻,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血海难以满溢,月经不能按期而至。本部分内容着重论述寒凝瘀阻导致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

《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云:“盖阴气乘阳,则胞寒气冷,血不营运,经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后”[3],表明月经过少是素体阳虚,风冷乘虚入于胞络,使气血涩闭所致。因寒性收引,外感寒邪,可造成气机收敛,使经络、筋脉收缩挛急,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素问·调经论》中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当代女性因先天因素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经常熬夜、吹空调、过分食用寒凉食物或冒雨涉水,久居阴湿之地;或有宫腔内冷冻、电凝术史等因素导致阳气过分耗伤;加之素体阳虚,若寒邪侵袭,客于胞宫,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则致月经量少。

1.2 西医病因病机月经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和子宫生殖道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出血,是雌孕激素周期性撤退而导致的子宫内膜及血管结构改变的结果[4]。子宫内膜因素导致的月经过少主要表现在人工流产时刮宫引起的子宫内膜变薄,术后感染、子宫内膜萎缩和解脲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阴道子宫内膜炎,导致子宫内膜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以致功能层不能有效地增殖、分泌和脱落,故而月经量少。

子宫器质性因素如宫腔粘连,吸宫、诊刮、经宫腔黏膜下肌瘤摘除术等宫腔手术操作或宫腔手术操作后继发感染导致的瘢痕和粘连堵塞月经流出道,导致月经过少。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分泌功能异常会导致一些以月经过少为症状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和卵巢早衰。此类患者均是雌激素水平低引起的月经过少,如血清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的升高和雌激素(E2)水平的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卵巢功能的损害。

还有部分患者属于不明原因的月经过少[5]。

2 月经过少的中西医治疗

2.1 中医治疗中医在月经过少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且方式多种多样,如中药内服联合耳穴贴压、针刺、雷火灸、穴位贴敷等,从调理整体出发治疗月经过少,效果可观。

关政[6]采用温经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虚寒型月经过少,总有效率为96.77%。杜一娜[7]采用针刺治疗肾阳虚型月经过少,治疗后,治疗前月经量减少1/3 的患者效果比月经量减少2/3的患者明显(P<0.05),说明月经量减少的情况与疗效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邓米娜等[8]观察火龙灸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发现相比于雌孕激素序贯疗法,火龙灸治疗组的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雌二醇(E2)水平较前明显好转,说明火龙灸治疗月经过少临床效果显著。吴丹红等[9]通过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微波理疗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患者的临床效果,发现加用穴位贴敷疗法可有效促进症状的改善,较单纯微波理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可见,穴位贴敷也是治疗月经过少的一种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月经过少确实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2.2 西医治疗西医对月经过少的治疗是在排除妊娠状态的前提下常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增厚子宫内膜使月经来潮。常给予戊酸雌二醇片加黄体酮胶囊人工周期疗法使子宫内膜增厚,进而改善患者相关指标,使其病情显著改善。具体服药方法如下:月经第1 天开始给予戊酸雌二醇片2 mg,每天2 次;在月经周期第12 天增加地屈孕酮片每天20 mg,连服10 d;在月经周期第21 天同时停用二药,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且存在乳房疼痛、头晕、恶心、体质量上升等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患者依从性差。

3 脐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

3.1 脐姜灸的渊源脐姜灸,即在脐部施行隔姜灸疗法(神阙穴区域),由中医学外治法脐疗发展而来。隔姜灸首次记载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随着百年历史变迁,已经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10]。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如虚寒性支气管哮喘、脾阳虚弱型泄泻、寒湿凝滞型闭经等全身各个系统的虚寒性疾病。此灸法融合了隔姜灸、神阙穴的疗效,二者配合可通达全身经脉,散寒补虚,扶正祛邪[11]。

3.2 脐姜灸古今治疗妇科疾病古时人们对脐姜灸已有使用,如《类经图翼》曰:“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以致脐腹痛极频危者,急用大附子为末……以大艾炷灸之……”。《备急千金要方》曰:“妇人胎落颓,灸脐中三百壮”“少年房多短气……盐灸脐孔中二七壮”。清代《采艾编翼》提出以神阙为界,灸神阙至巨阙任脉穴治腹中病症,神阙至会阴任脉穴治男女气血不调[12]。现代医者可以用神阙穴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如月经病、带下病、产后病等多个病症。刘云霄[13]应用腹部隔姜泥十字灸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经前综合征可改善经前不适症状。赵海燕[14]运用肉桂散研末,醋调敷于脐部治疗寒湿带下患者15例,总有效率为86.7%。招柏明[15]应用电针配合神阙穴隔盐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电针者。可见脐姜灸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妇科疾病。

3.3 脐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的机制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除中药内服、针刺等方法外,还可用艾灸,灸法属于热治法,对于寒邪引起的疾病非常适用。《黄帝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16],就是用热性的药物治疗寒病,祛除寒邪。脐姜灸治法中含有生姜与艾叶,二者均属温药,配合使用可温通经络、祛风散寒,使局部血流增加,尤宜于寒证。故对于寒邪导致的月经过少可用脐姜灸治疗。

脐姜灸之所以会对寒邪引起的月经过少起作用与神阙穴的经脉循行有很大关系。神阙穴位脐中,脐为大腹中央,是“五脏六腑之本,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介于中下二焦之间,脐下肾间动气处,故有温肾阳、调冲任之功[17]。从经脉循行的角度来说,神阙穴是任脉所过之处,任脉为“诸阴之海”,受纳手、足三阴的脉气,任、督、冲三脉同起于少腹,另有足阳明经夹脐,足太阴之筋结于脐,手太阴之筋下系于脐,足少阴经与冲脉夹脐上行,足厥阴肝经上行入脐中。然妇科疾病的发生与任脉有关,神阙穴为任脉要穴,神阙穴居于人体正中,与督脉相表里,连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能通达百脉,故神阙可谓一穴而系全身。

此外,脐周的穴位如关元穴、气海穴是调理冲任的要穴,灸之对治疗寒凝血瘀导致的月经不调能起到更好的温经通络、调理冲任的作用。灸时取神阙、关元、气海可培元固本、温阳固脱,诸穴合用,并通过将暖宫粉、驱散寒邪的生姜及温通经脉的艾灸三者合为一体,刺激穴位,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更有效地发挥暖宫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使经血藏泻有度、定期下注,月经复以正常。因此,脐姜灸治疗可达通经脉、调脏腑、培元固本之效[18],从而达到治疗月经过少的目的。

现已有不少学者用脐姜灸治疗月经过少。石龙飞[19]通过对比观察温针灸和针刺治疗血寒型月经过少患者的临床效果,发现温针灸治疗血寒型月经过少效果更加显著。吴轩宜等[20]列举雷火灸治疗虚寒瘀型月经过少验案2则,2个疗程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增多,小腹冷痛、畏寒肢冷等症状均有改善。虞富珍等[21]采用自拟温肾暖宫汤联合艾灸治疗肾阳虚型月经过少75例,发现中药温肾暖宫汤内服同时配合艾灸治疗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而且,现代医学研究[22]认为,灸法是一种热辐射反应,脐下微循环丰富,布有第十肋间神经,热辐射对脐部神经、组织的直接作用可能是脐姜灸起效的另一原因。有学者[23]研究了隔姜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其光谱形状及辐射峰与人体穴位处产生的辐射非常接近,利于人体吸收,这是隔姜灸疗效的有力佐证,加之燃烧时产生的红外辐射穿透力强,可使药力直达深部,气至病所,发挥温热效果。因此,使用脐姜灸可达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之效。

综上所述,脐姜灸可以通过药物与经络腧穴起到温补阳气、活血化瘀及暖宫调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寒凝血瘀型月经过少的症状。

4 典型医案

赵某,女,33岁。2022年4月15日初诊。主诉:月经过少2 年余,要求中医调理。患者既往月经规律,量色基本正常,无痛经。约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量减少,量仅为平素月经量的1/2,经色淡红,质稀,有少许血块,月经3 d 干净,伴有腰膝酸软,下腹部寒凉,手足不温,自行以暖水袋热敷腹部不适可缓解。带下量少,色白,无异味。精神一般,纳可,失眠多梦,大小便正常,舌质黯、苔白,脉沉涩。既往史:体健,无系统性疾病史,无手术外伤过敏史等。月经婚育史:14 岁初潮,经期3~5 d,周期30 d,量中,色暗红,无痛经。末次月经(LMP):2022 年4 月10 日。已婚,既往顺产1胎,人流2 次。妇检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12 月28 日十堰市中医医院门诊子宫附件彩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内膜厚6 mm。性激素六项符合基础性激素水平。诊断为月经过少寒凝血瘀证,治以补肾养血、活血化瘀调经,给予中药归肾丸加减:茯苓15 g,川芎15 g,当归15 g,白术20 g,炙黄芪15 g,小茴香10 g,艾叶15 g,干益母草25 g,杜仲15 g,鸡血藤25 g,枸杞子15 g,山药15 g,熟地黄15 g,山萸肉20 g,党参15 g,黄精10 g,菟丝子25 g,白芍15 g。水煎取汁600 mL,分早晚2 次服,每次300 mL。每日1 剂,共7剂。配合耳穴治疗。

4 月22 日二诊:继服中药7 剂(归肾丸加减),行脐姜灸2 次。脐姜灸方法:将特色中药粉填充在神阙穴,姜蓉放置于药粉上,再把艾绒置于姜蓉上,最后点燃艾绒。操作时在神阙穴及其周围施灸部位放置暖宫粉,铺治疗巾于患者腰骶部,将护姜圈置于患者腹部,以大纱布覆盖,然后将姜蓉均匀地铺于神阙穴上面的护姜圈内。将艾炷放置于神阙穴上面的姜蓉上,用打火枪点燃艾炷塔,同时询问患者感受。待艾炷塔燃尽后,盛出灰烬,再次更换艾炷塔、点燃。如此反复3~4次,进行持续施灸,一般可灸20~30 min。治疗后患者下腹部寒凉、腰酸较前减轻。

5 月20 日三诊:诉5 月6 日月经来潮,治疗1 个月后患者经量明显增多,手脚冰凉、下腹部寒凉及腰酸缓解,但患者觉得口服中药味苦,不能耐受,认为脐姜灸舒适且疗效好,要求继续脐姜灸调理,并配合耳穴治疗。

6月10日四诊:诉月经量6月1日月经来潮,经量较前明显增多,无下腹部寒凉、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脉稍滑。患者要求继续脐姜灸治疗。

按语:患者33岁,本当肾气盛,任脉通,太冲脉盛,经血满溢,月事以时下,量当适中。然近两年出现月经量明显减少,根据中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素体阳虚,经期伴有下腹部寒凉、腰酸,无情志不畅、形体肥胖、胃纳不佳等,面色暗,舌质黯、苔白,脉沉涩,考虑为寒凝血瘀。治疗选择中药内服配合外治,内服以归肾丸为主温经通脉、散寒调经,外治予以耳穴治疗补肾调经。二诊为经间期,治疗增加了脐姜灸治疗,温暖胞宫,补肾兼活血。三诊复诊时患者诉月经量明显增加,病情得到缓解。为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继续脐姜灸治疗,以恢复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生理功能,从而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5 结语

脐姜灸可以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月经过少。寒凝血瘀导致的月经过少常表现为小腹冷痛、手脚冰凉、怕冷,得温则减,经量少,经色暗红,伴有血块,腰骶酸痛,白带清稀量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紫黯,脉沉细或沉涩。脐姜灸有着施灸范围大、涉及穴位多、时间长、简便廉效的优点,加之患者的依从性好、接受度高,故能取得不错的疗效。在脐部施灸,使胞脉得温而通,气血通畅,祛瘀生新,临床症状改善,则经量恢复如常。

猜你喜欢

寒凝神阙穴血瘀
杜小利教授辨治痛经临床经验撷英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自拟骨痨汤联合神阙穴拔罐对老年脊柱结核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莱菔子热奄包外敷神阙穴联合按摩疗法治疗胃肠胀气的临床观察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