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教材文本解读实施要义

2023-10-13季勇

语文建设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化自信

季勇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实施要义

“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在语文课程中的最高体现”[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明确了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和语文课程的价值旨归,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课程内容主题。教材文本是课程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课程价值取向和内容主题。新课标理念下的教材文本解读需要从文化维度理解内容主题,在文化自信主题下考量价值取向,进而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自信。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粗略阐述文化自信观照下的教材文本解读实施要义。

一、逻辑关系:文化与文本相互构建的“共生链”

文本被选入教材后,就被纳入了課程体系,解读角度和边界必须在语文课程的框架内,指向文化自信的价值旨归。教材文本解读又是文化自信的认知基础和达到的手段,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和教材文本解读在相互建构中同生共长。

1. 文化自信的界定对教材文本解读具有引领性和规定性

文化自信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引领性和规定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解读角度上,要从文化维度理解内容主题;二是在解读边界上,要从文化自信主题考量价值取向。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背影》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对其主题的解读,从文章写成起至今八十余载仍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父爱主题、忏悔意识、生命与死亡意识、社会伦理主题等。基于文化自信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引领性和规定性,理解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2]。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忏悔意识、生命与死亡意识、社会伦理主题等角度的解读,则是对其课程价值的误读与曲解。笔者认为,朱自清父子矛盾代表的是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朱自清在北大时接受了新文化倡导的独立与自由精神。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偷领他的工资,无端辱骂儿媳,处处渗透着旧文化的专制思想。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一味强调与传统文化决裂,却并没有考虑到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作者对父亲的忏悔、与父亲的和解则是表达了对此所作的现实反思,“对本民族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新文化的建设需要批判,但更离不开继承”[3]。

2. 教材文本解读对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支持性和增强性

教材文本是构筑文化自信大厦的基石,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主要通过教材文本解读来实现。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文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树立对中华文化的强烈信心。义教新课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内涵概述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个方面,其中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元素。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选择和坚守”这一人文主题选编了三篇古代散文,都内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人格精神。《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出“舍生取义”的思想、《唐雎不辱使命》中涵盖着“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送东阳马生序》表现出“淡泊物欲”的追求。这些人格精神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形象表达和事实支撑,更是对义教新课标所阐述的中华传统美德内涵元素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阐发性和增值性。

二、实施要义:文化自信力驱动下文本解读的“完形操作”

教材文本解读要在文化自信主题前提下,基于上位系统的靶向定位和“文本、作者、读者”多向交互,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文化意蕴。

1. 文化主题的有机对接:指向文化的理解认同

不同于专业评论者的文学批评或者普通读者的消遣性解读,义教新课标赋予教材文本解读内在的规定性,即要从文化维度解读,指向文化的理解认同。这就意味着教材文本解读要将文化自信作为前置主题,为后续纵深化地理解指引方向。一是要明确文本主题类属,是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外国优秀文化作品。二是要明确文本文化主题内涵,即深入解析教材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表述,理解编者组元的主题和意图。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取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类作品。单元导语要求“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表达出编者组元意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性怡情”的核心价值诉求。由此,可引导学生从《桃花源记》理解古人“求大同”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观念,从《小石潭记》汲取古人“物我合一”的生活情趣,从《核舟记》学习古人的工匠精神和手艺智慧,从《〈诗经〉二首》领会古人真挚的情感追求,并内化为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

2. 文化谱系的组织关联:上位系统的靶向定位

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主张:“把每个具体的系统放在更大的系统之内来考察,并强调通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内外上下、横纵前后的联系和演变来进行全面、立体、完整的考察。”[4]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教材文本解读一方面需要对文本内部组织进行解构,明确文本主题类属和内涵,以此作为解读的“突破口”;另一方面,需要从文本组织外部进行考察,在文本主题的上位系统,也就是在文化谱系中寻踪觅迹,进行组织关联。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类文本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通过梳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本组元和主题,可整合出以下四种类型主题:一是以《太空一日》《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为代表,主题侧重展现重大成就,彰显道路自信;二是以《回延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代表,主题侧重歌颂幸福生活,抒发爱国情感;三是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代表,主题侧重致敬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从而获得教材文本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相对完整的谱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文本主题解读可以在此谱系中靶向定位,再根据文本、作者个性因素进行立体思辨,纵深拓展。

3. 文化阐释的视域融合:文本、作者、读者多向交互

主题先置下的教材文本解读会走向一个误区,就如思政课或者班会课那样,将主题与文本相融的化学反应简化为物理结合、机械相加。语文学科内在语言属性必然要求教材文本解读通过形式奔赴主题。根据“视域融合”理论,文本解读是作者和读者基于自身的视域(前结构),以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对话”过程,其发生机制就是文本、作者、读者多向交互,共同推进。例如,大多数教师对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散步》的解读存在简单化、机械化倾向,主题滞留在亲情伦理表层徘徊,在文化层面得不到纵深拓展。从文本主体维度而言,文本其实在语言编码上作了刻意设计,比如首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有意识地以“我”为主体,表达对两端的弱势生命负责。转为以下的表达形式“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则表达不出此种意蕴。整篇文章700多字,却在第四、第七段用了近100字来描绘春天的田野。阅读第四段,感悟到生命的萌动与活力;阅读第七段,感悟到生命的有序与协调。从作者主体维度而言,莫怀戚在《二十年后说〈散步〉》中提到,《散步》其实要表达中华文化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对两端的弱势生命的责任,二是注重社会秩序的协调,这是中华文化的伦理优势和社会追求。

三、坚守基点:文化自信视域下教材文本解读的“全观照”

从传统的教材文本解读到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教材文本解读,源于义教新课标对课程内容主题和价值取向的规定性。面对教材文本解读新的要求和变化,教师一方面需要立足发展视野,把握变革脉搏,主动融入,积极开拓创新;另一方面需要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基本原理,坚守两个基点。

1. 提升全素养指数,在“呼应”中形成育人合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维度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能简单割裂和碎片化表述。文化自信观照下的教材文本解读,尽管聚焦在文化自信价值指引上,但离不开语文學科其他核心素养的互相支撑和彼此成全。文本是以语言文字符号承载信息的,解读文本需要立足“语言运用”的基础上,也就是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比较、联想、推断等。教材文本大多为文质兼美的文学艺术作品,特点是以“审美创造”来达到塑造学生思想的目标。因此,在教材文本解读过程中,四大核心素养要相互催化,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老山界》创作于艰难的革命岁月,是革命文化经典作品。文本描述红军队伍“快要到山顶”,写了这样一句:“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文句极为朴实、平淡,与前文的历尽艰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叙述不相匹配。再进一步作逻辑分析和推理,不难发现艰辛和危险是相对的,只有心怀不屈意志和坚强信念,才可以克服困难,战胜危险,把瑶山称作“矮子”。此外,文本星夜露宿的描写绰约多姿,渗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具艺术感染力。此解读过程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协同育人的合力。

2. 提升全文化指数,在“参照”中实现真性包容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中西方分别形成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分野:中华文化视野关注人和社会的关系,在道德修养上用力;西方文化视野聚焦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科学技术上用力,但二者没有优劣之分。在人类历史上,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是交替前进、交相辉映的。在新时代,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抛弃,而是积极吸纳并融入自身的文化体系。要把其他民族的文化作为参照系,对中华文化重新考量和把握,取其精华,继而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例如,《台阶》中的父亲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并为此终年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具有中国式农民忠厚、老实、勤劳、坚韧、敢于追求理想的精神品质。父亲的悲剧,也揭露出传统文化残存着封建等级之类消极乃至颓废的内容。父亲跨上了物质的台阶,却没跨上精神的“台阶”。解读时可从西方文化“人人平等”价值观中汲取营养。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