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歌唱性思维的培养与运用
2023-10-12李涛李洋伽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李涛 李洋伽(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音乐中的歌唱性思维
(一)歌唱性的含义
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是一门依靠听觉来欣赏的艺术,因此,其思想内涵很难像绘画、舞蹈、文学那样直观的表现出来,更多需要听众的悉心聆听和演奏者充分渲染氛围,激发听众的情绪,使演奏者与听众二者之间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展现音乐艺术的美感。歌唱的声音发自内心,是人们精神意识与内心情感的展现。歌声中包含着自身对于音乐的真实感受,对于音乐作品的诠释与理解。因此,演奏者必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节奏、旋律、歌词这些基础框架的支撑下,将音乐故事化、拟人化,由浅入深,细腻亲切地表现音乐中柔和舒缓的部分,浓烈热情地表现音乐中激昂愤慨的片段,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首有血有肉,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音乐作品。
(二)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思维
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其追求的一定不单单是手指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音乐内涵的表达,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是极为重要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音乐家自身的性格特点千差万别,在充分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同时,演奏者更需要一种思维方式将抽象的曲谱具象地表达出来——这就是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思维。我们经常能看到钢琴大师在演奏作品时会情不自禁地歌唱,动情之处甚至会流眼泪,可见,歌唱在钢琴演奏中不仅是处理作品的有效手段,更是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径。钢琴演奏与歌唱相同,音乐情感都是层层递进的,有铺垫叙述,也有热烈地高潮,乐句、段落之间环环紧扣,首尾呼应,有了内心与手指的连结,观众听到的不再是冰冷的琴键声音,而是充满灵魂的音乐旋律,这样演奏者才算是完成了一首完整的钢琴作品。
以音乐《白毛女》为例,这首作品是一部由众多爱国革命音乐家集体创作的歌剧。其中《北风吹》是最为脍炙人口的唱段,演唱者优美婉转的歌声深入人心,逐层下降如深深叹息般的声调,使人身临其境,营造出了一种哀怨悲惨的氛围。钢琴曲《北风吹》就是将歌唱性思维代入到钢琴演奏中的典型代表。作品开头散拍子的节奏由演奏者自由发挥,不局限于固定的节奏中,如泣如诉地表达心中所想,将歌声的哀叹在琴键上表现出来。通过聆听模仿歌唱作品,运用指尖“连”的技巧,确定充满悲剧色彩的情感基调,其中跳音的出现,演奏者要带入到角色中,表现出虽然短暂但难以掩盖的欢快之情。演奏时应贴合歌唱的句法与气息,内心要“唱”,如此才能带给听众情感丰富、旋律流畅,如歌唱般的打动人心的音乐。
二、钢琴演奏中歌唱性思维的培养
(一)研究音乐背景
了解一部作品就如同了解一个人,演奏者在接触一首新的作品时,首先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当下的时代背景。每一首音乐创作的背后一定蕴藏着作曲家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深厚情感,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习俗、人生经历都极大地影响着作品的体裁形式、风格特点和情感意境。因此,清楚了解音乐背景是更准确更专业演奏作品的关键。研究音乐背景可以从时代、作曲家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多方位的分析。
(1)从时代角度出发。巴洛克时期音乐思想内涵极为博大,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深远。以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创作的复调音乐为代表,其作品节奏活泼、灵活,有反复和持续的特点;旋律方面,全曲围绕主题展开,多以小巧的装饰音和颤音来修饰,增加音乐的华丽感;结构复杂多样,多声部旋律线条交错缠绕,却不失庄重和谐,对演奏者音乐理解能力和手指技巧的要求很高,心手配合,内心歌唱旋律的主线条,同时在琴键上表达出来。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充斥着人们对民主化和个人主义的极度向往,音乐家们开始追求主观性的自我表达。这是一个创作无拘无束、自由浪漫的时代,浓烈的思想不再被禁锢,音乐表情更加丰富,题材多种多样。这个时期的音乐是“热烈的”、“如歌的”,力度变化更为明显,和声更加复杂,常常出现转调和半音体系。因此,在演奏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时,演奏者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戏剧化的情感表现,如歌般地弹奏音乐。
(2)从作曲家角度出发。以莫扎特为例,他是年少成名的天才少年,处于古典主义时期,深受宫廷音乐和教堂音乐的影响,他的音乐风格典雅细腻,既诙谐幽默,又不乏深刻的内涵。在弹奏作品时,演奏者应注重细节的把控,手指轻巧灵活,学会控制,内心歌唱应有轻快感,不要使音乐沉闷笨重。以贝多芬为例,虽然与莫扎特同属于古典主义时期,但他的音乐风格与莫扎特完全不同,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激情与愤慨,赋予了乐器更深刻的内在表现力,将古典主义发挥到极致。因此需要演奏者与他产生共鸣,体会其强烈的家国情怀,音乐深刻而有力度,内心激昂歌唱,使钢琴的音响完全释放出来。
(二)加强技术练习
扎实的弹奏技巧是如歌般演奏作品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演奏水平,准确表达作品思想内涵的关键,拥有对音乐歌唱性旋律理解的同时,手指要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撑音乐情感的表达,学会控制指尖,配合演奏技巧,音乐浑然天成,为歌唱性地演奏音乐打下基础。
(1)触键方法。首先,手掌必须学会独立支撑,要圆润而有力量,有稳定性,如此才能保证声音浑厚有穿透力。另外,手指需要灵活有颗粒性,肌肉不要过度紧张,指关节不能松软,要与手掌起到连接力量的作用,使音乐干净,音色集中在一个“点”上,不能松懈涣散。为此,演奏者可进行断奏、跳音、震音的练习,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由慢逐渐变快,保证每一个音都切实地弹下去,音色沉稳不流于表面。弹奏时,身体、手臂与手掌完全下沉,力量全部集中在指尖,配合高抬指练习,手指起落干脆,有力量地将声音打出去。手指在琴键上要站稳,肌肉松弛有度,音符弹下去的瞬间即刻放松,避免持续紧绷导致的过度僵硬。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钢琴技术性练习的重要之处。力量来源于肌肉,是长期训练下肌肉得到锻炼从而扩张与收缩的结果。钢琴演奏既需要重音时强大的爆发力,也需要弱音时克制的控制力,强与弱同样重要。慢弹是解决所有手指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手指练习《哈农》中的所有作品都可以首先采用慢练的方式,寻找正确的发力点,高抬指、慢抬指、快速落键,手掌充分打开,逐渐形成肌肉记忆。力量训练中要格外注意4、5 指这种弱指的练习,可以采用同音变奏的方式,即同一个练习片段用附点、切分或多音一组的节奏类型来弹奏,使每根手指都得到训练。慢练和变奏练习之后可逐渐提速,训练爆发力。力量训练中八度练习是另一个训练方向,它考验手掌与手臂的支撑力度,不仅要求手指能够纵向垂直发力,而且需要手掌横向的支撑作用,为音乐歌唱化处理提供烘托气氛的作用。
(三)聆听自己的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用手指弹琴的同时也要用耳朵去“弹”,也就是在演奏中聆听自己的音乐。当局者迷,我们在演奏时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指尖的控制、情感的表达上,但是往往忽视了音乐本身,音色细微的变化都影响着整部作品的质量,音乐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听众。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的形式,将自己的演奏过程记录下来,以第三者的视角聆听、观看自己演奏的音乐,分辨音色、力道、气息、情感,观察肢体动作,聆听越多,得到的反馈就越多,这种方法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欠缺之处,以便及时调整改正。好的音色需要内心气息的连贯,聆听时注意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不突兀,呼吸是否循环有起伏,内心有气息的歌唱通过手指展现,使音乐“转起来”,富有流动性。在聆听中,凭借学习积累的艺术审美,加入自己的理解,把握音乐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三、钢琴演奏中歌唱性思维的运用
(1)划分乐句与乐段。音乐作品如同一段文章,每个音符为一个字,音符排列组合形成一个乐句,乐句起伏连结构成一个乐段,乐段起承转合最终完成一部音乐作品。歌唱性地演奏钢琴曲首先就要学会正确划分乐句与乐段,其中划分的关键就在于气息。一口气连续不断地读一篇文章时,无论朗读者还是听者,都会有强烈的憋气感,演奏音乐亦是如此,合理的乐句乐段划分,能使音乐的情感意境得以准确表达,并且具有令人舒适愉悦的欣赏性。演奏者可以根据谱面上的表情符号、音乐术语、连音线、和声走向为基础对作品的乐句进行划分,演奏时内心随乐句歌唱,手指落键与歌唱气息同频,钢琴随歌唱的气息而呼吸。运用气息来连接音乐线条,突出旋律音色,内心要有“连”的想法,即音乐停止但气息意犹未尽。肢体动作也要“连”,手腕、小臂不要生硬地平移,防止身体动作过于突兀。柔和圆润的音乐要以画弧线的方式演绎,指尖触键由浅入深,音乐要有深度。以李斯特《叹息》练习曲为例,高音形成独立声部,演奏时要突出旋律线条,旋律音清澈、明亮,伴奏音如流水般轻盈、流畅,营造出朦胧的氛围感。
(2)将旋律“唱”出来。大部分演奏者在初学钢琴时都会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要唱出来。要培养钢琴演奏的歌唱性,在准确划分好乐句与段出来就必须学会将旋律唱出来,一方面是用嘴发声的哼唱,另一方面则是用内心默唱。音乐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口中歌唱,才能用手也将旋律“歌唱”出来,养成这种习惯后,内心的歌唱性能力会以此得到开发和培养。哼唱练习不是盲目的将每个音符都歌唱出来,而是简洁有效地唱出主要音乐,有三个方法进行练习:首先,歌唱旋律的主线条,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可以帮助演奏者在最短的时间掌握主题,确定音乐的感情基调;其次,歌唱高声部的修饰性音符以及低声部和声的主要音,这样能够快速提炼出旋律中最精彩的部分,体现作者的巧妙构思;最后,歌唱主要旋律以外的另一个声部,通常是伴奏声部,训练心手配合,更好地为主旋律衬托。手指连心,作曲家在创作时把所有情绪情感融入音符中,需要演奏者用内心去体会,心手相连,激发出蕴藏在音符中的深厚情感。因此,用心歌唱音乐、演奏音乐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
(3)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踏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音乐更加饱满,生动而富有内涵,同时也为钢琴演奏的歌唱性提供着辅助作用。钢琴三个踏板中最常用的就是延音踏板,它的加入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音响效果的变化,声音更加浑厚有共鸣,将音乐情感进一步推进,帮助音乐作品演奏到高潮片段时更具有爆发力。在音乐速度急促激烈、音符排列密集的时候,踏板也随之简短干脆,踩在踏板1/2 或1/4处的位置,以“点”的方式,使音乐充满动感活力。柔和安静的旋律则需要采用“连”与“粘”的方式,踏板踩下后不必完全抬起将音乐直接切断,可以半放,稍微保留一些旋律的余音,营造藕断丝连般纯净的梦幻感。弱音踏板除谱面上有明确标记之外,一般极少用到,使用原则为少而精。演奏者处理mp、p、pp 等这种弱音时,一般通过控制指尖力度来实现,只有极少数手指难以达到的音色才需要弱音踏板的帮助。踏板的使用能反映出演奏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体现了其音乐素养和艺术审美情趣,也是钢琴歌音乐唱性魅力的展现。
(4)肢体的协调配合。钢琴演奏是一种表演型的艺术,是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审美体验。肢体动作是演奏者个人性格特点、表演风格的展现。演奏时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共同协调的运动,它不单单是把乐谱从头到尾机械性地弹完,而是需要大脑和肢体同时思考,分析乐谱的同时,眼睛、耳朵、手指、手臂、腹部共同协作,使演奏更具观赏性。如果演奏时肢体动作僵硬,那么对作品情感的表达将大打折扣,音乐死板没有流动性,演奏者本身难以投入,且非常影响听众的观感。只有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如声乐发声一样,气息下沉,由丹田发力,全身放松,将力量集中在指尖,带着歌唱性的情感去演绎音乐,才能在表演中真情流露,弹奏出动人的旋律。
四、结语
以上论述可知,歌唱性思维在钢琴演奏中是非常有效且不可或缺的。总结来说,以歌唱性的思维演奏钢琴,就是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在对作品进行充分了解,手指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技术之后,准确把握作品乐句与段落的划分,抓住音乐主题,大胆地歌唱出来,把歌唱时重要的“气息”融入演奏中,注重踏板的关键作用,体会作曲家的音乐情感内涵,使思维方式与肢体语言都帮助情感外化,不断学习、借鉴,在不同艺术形式上寻找灵感,从而更加专业地表达音乐并且打动聆听者。将歌唱化思维贯穿始终,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精雕细琢,展现其美好的韵味,提升艺术感染力,用歌唱性思维将表演者、作曲家、听众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时间或空间,音乐艺术的美永恒存在。近些年以来,伴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钢琴艺术作为一种陶冶情操和提升演奏者人文素养的良好艺术素质教育内容,逐渐受到了更多关注、重视与认可,经久不衰的钢琴学习热潮,促使我国社会当中形成了庞大的钢琴学习队伍,其中不乏一些手小学习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手小学生,钢琴教学界内的专业技术指导教学依旧处于研究与应用的空白状态。而钢琴教学相关理论不能够仅仅针对手大学生,更需要关注手小这一特殊学习群体,给予他们更多关心与呵护,让他们可以在学习钢琴的同时得到应有的理论支持与特殊技能训练。为此,本文结合手小的基本概念,从肌肉操的角度出发阐述手小钢琴演奏者的技能提升措施,包括指关节操、伸张力操、手指独立操这几种肌肉操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而后从不同时期阐述了手小钢琴演奏者的曲目选择方向;最后说明了当前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的一些基础技能,希望能够借此为手小钢琴演奏者的教师提供可靠参考。现阶段,在钢琴教学领域内,已经绝不仅仅是只有手足够大才能够学好钢琴这一理论。每一个钢琴学生,只要能够对自己手的长处与短处进行认真分析,并坚持不懈的开展科学训练,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手的柔韧度、伸展性与灵活性。在现实生活当中,不难发现许多优美的钢琴曲目,都不需要大手弹奏,只要可以在作品曲目上进行适当调整与选择,那么手小演奏者同样也可以完成曲目的弹奏,从而获取享受钢琴艺术美的权利。因此也需要钢琴教师针对手小演奏者,为他们选择不同时期内的不同钢琴曲目,并采取有效地训练措施提升他们的演奏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