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考地理命题特点与趋势

2023-10-11纪光强

高考·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命题特点核心素养

纪光强

摘 要:地理学科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而言至关重要。而高考是人才筛选机制之一,精准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基础,高考地理命题的方向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着重把控的关键点。文章通过分析高考地理命题的特征和趋势,研究命题当中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希望高中地理学科教师可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认真研究高考地理命题的特征,完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考地理;命题特点

地理学科作为高中学科中极富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一门重要科目,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量考查要求较高。学生学习地理科目的难度系数相较于其他文科科目而言,相对较高。所以,把控高考地理命题的方向,研究出题人出题的特征和趋势,是帮助学生掌握命题思维和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近些年来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命题特征,研究其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希望在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能够把控高考地理命题特征和趋势,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最终也可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当中能够掌握关键点,获得更多的学习

技能。

一、高考地理命题的显著特点

(一)地理学科概念与原理的交融

高中地理学科具备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其中概念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是一系列命题创造的基础条件。高考命题人通常根据教材中的重要知识原理来出题,同时配合生活生产中的一些案例,通过对多种元素的融合和改造,完整地阐述知识点和例题,但其根本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相关原理的掌握度。在命题过程中,出题人会对许多原理进行重组,考查学生对新理念和因素的掌握度。换个说法,就是出题人在命题时会根据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来把控出题方向,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高考得分能力和学科素养,教师就要注重对教材中一些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对概念性和原理性的知识拥有深刻的理解。那么即便在复杂多变的题目中,学生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命题的知识考查范围,获得较高的正确率。

(二)地理逻辑思维与实践的结合

高考地理学科命题往往具有多变性,许多题目在连接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都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而,在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教育时,培养学生的学科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让考生在复杂多变的高考题目中找到命题人的真实意图,成功地解答题目。命题人在设计高考地理题目时,会以一些基础性知识作为基础,在知识串联的前提下,考查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水平。因而,通常题目强调对多个知识点的环环相扣,需要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综合应用个人所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所以对学生而言,提高个人的知识掌握度,拥有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把握方向。同时综合性题目在设计时通常会从多个角度对答案进行编写,得分点即在原因、措施、意义这“三位一体”的题目类型中产生。多变的题目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就个人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思维延伸。因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答题技巧的关键。

(三)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的统一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地理命题近几年逐渐朝着生活化的方向推进,需要考查学生的生活常识和见识,使学生拥有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意味着题目的难度逐渐升级,了解出题人的创新形式成了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度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考命题也在新课改的浪潮当中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地理高考题目往往会由于一些较为深刻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答题时力不从心。即便许多学生已经熟知了概念性知识,然而在面对复杂的题型时,却往往无法找到突破口,不能用个人所学成功解题。地理新高考命题更加趋向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更是在考查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的掌握度。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除了要研究课本当中的内容,还应当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进行研究。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知识考查分布情况

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通常包含选择题、非选择题这两种类型,通常选择题每道3分,一共有15题,所以总分是45分。非选择题通常包含4道,总分是55分。据有关统计,高考命题当中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分值已经达到了86分,命题强调学生能够拥有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水平。山东省高考地理命题中通常包含5道与人地协调观有关的题目,其中可能会有2道选择题和3道非选择题,总体的分值应当在22分。这些题目要求考生能够充分掌握地对人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关系,所以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基础知识掌握度。而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范围则相对较广,通常有15道题目。其中包含10道选择题,5道非选择题,总分值达到了58分。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能够获得更高解题成功率的关键。在对学生地理学科要素、时空综合性考察的过程中,分值占了总分值的52%左右,它需要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区域认知度。通常考察范围会从山东省省内逐渐延伸到省外,较为综合地考查学生的区域联系程度、区域差异掌握度等内容,总分值大约为试题总分数的28%,其中可能会有8道题目与区域认知有关。

三、关于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趋势

本文以2020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作为研究对象,希望可以在认真分析题目中各项知识考查分布情况的前提之下,了解高考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趋势,研究相关试题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情况,也希望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把控教育的关键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题能力。

(一)注重创设真实的地理任务情境

合理测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借助一些真实的地理任务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地理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真实情境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状态、学术研究状态等拥有深刻感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山东省高考地理命题当中有许多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关的知识考查内容,生活化情境中包含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的情境考查,创设了较多研学旅行的情境。比如,在2020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第19题,就以某教授及其团队在西柳沟研学作为情境,研究其所见所闻。题目以该团队在区域环境调查中的组织材料作为基础条件,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又如该试题中的11—12题农村杨树化素材则源自学者孙云奋、齐春宇发表于《改革》中的材料,强调让学生对农业活动拥有一定的认知。材料中讲述了当前农业活动参与人数越来越少,农民为了避免土地閑置,所以在原有的农田上种植杨树的例子。这些与地理生活情境相关的命题都强调了对学生区域生产情况、社会状态、生活情况掌控度的考查,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这些情境隐含着内在学科逻辑,强调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区域的演化过程,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1]。

(二)设问内容以地理因果关系为主

在山东省的高考地理命题当中,多重设问的地理综合题是必不可少的题型。良好的情境可以配合设问,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条件、原因、影响、措施、特点等都是山东省高考地理命题当中的关键点,这些关键词强调学生对地理学科命题内涵和本质的掌控度。在100分的分值当中,有56分讲述地理因果关系类的知识,12分包含学生对特点类题型的掌握度,而措施类和其他类则分别占了7分、25分。试题中的设问强调学生可以掌控地理的因果关系,使学生可以调动个人的综合思维能力,成功解答地理命题。比如,在2020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第14题就启用了设问的题型“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 )”该题目考查学生对地理因果关系的掌握度,同时题目中也包含了植被要素与地形因素的关联,所以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才能够成功解答题目。

(三)侧重考查地理核心素养

在高考地理命题当中,非常关注考查学生的人与地的协调性。上文也提到了以高考地理命题为导向的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其中强调让学生掌握“地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的协调关系”等知识内容。在2020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中,第19题就引入了西柳沟流域的上中下游环境情况等知识,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掌握度。该题目实际上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因而需要学生拥有对“人与地的协调关系”的一定理解。地理环境非单一要素,往往是多种要素融合的结果,地理要素之间产生着相互影响和渗透,所以要素综合也是地理命题考查的重点。在第6题中就强调了两要素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够回答出滁州发往合肥与发往南京的客流量相差很小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能够获知客流量和行政区域的关联性。另外,地理学科中也强调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和工具,对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山东省高考地理命题中包含了对许多区域特征差异的考查内容,如在第18题中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加纳可可带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使学生能够掌握加纳可可带不同季节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联,让学生能够拥有阅读示意图的能力,将其作为工具,成功考查地理区域的各项特征[2]。

四、基于核心素养和高考地理命题特征的教学改进建议

(一)渗透地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当中非常突出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比如,在第18题当中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加纳北部热带草原区的农民大规模流动到可可带的原因,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地关系。因而,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任何地理概念、原理、规律都应当与人际关系进行关联,使学生能够挖掘相关原理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研究地理现象背后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先从浅层次,再到实际生活层次,让学生能够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从概念和原理出发,联系实际生活,研究各种地理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重视培养对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山东省高考地理命题当中包含了许多与地理因果关系掌握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乃是提升学生对地理命题答题成功率的关键。由因寻果、由果究因是在相关知识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详细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解构,在深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知识的特征和相关原理的关联性,强调对教学策略的改进。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因果关系方面的分析与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详细分析,改善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最终也可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将地理学科知识进行有效串联,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最终形成独立分析具体区域地理事物现象的基本素质。

(三)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

山东省高考地理命题当中也包含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关的内容,真实情境是学生将地理知识由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延伸至实际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来研究地理命题的关键。所以日常在进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地理学科知识教育时,教师应当寻找更多的与真实生活相关联的资源和案例内容,要从身边的地理事实着手,强调知识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探寻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拥有求知意识,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才能够更具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学生主动打开地理视野,学会从实际生活来研究地理学科命题,也能够真正提高个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拥有“地理生根”的理念。

(四)注重日常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审题能力

某些学生在答题时,由于审题能力欠缺,或者未能有效分析地理的信息内容,就会导致答题错误。学生地理审题能力缺失成为无法提高答题成功率的重要原因,想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提高审题能力。审题需要做到“三审”,第一审需要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信息内容进行解读,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如在试题的第9—10题中,学生需要厘清湖泊透明度与渔产的相关联系,对设问内容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研究。而在第二遍的审题中学生需要采取倒叙的形式,对社会内容进行审查,筛选有效信息,与自身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串联。在最后一次审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判断答题要点是否和题目当中的材料内容相一致,提高答题的成

功率[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地理命题具有地理学科概念与原理交融的特征,同时强调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强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地理命题中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考查特征和趋势,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使学生可以在多次审题的过程中调动个人的思维,融入真实情境中,提高高考地理答题的有效性、准确性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宋宝和,时明芝.《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评价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5):132-137.

[2]郭師彤.全国Ⅰ卷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3]何水.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与课堂深度融合的途径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8):43-44.

猜你喜欢

命题特点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探究
中考英语被动语态考点及命题特点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2011—2016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Ⅰ完形填空命题特点解析及备考建议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