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构建

2023-10-11张东立

高考·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深度学习

张东立

摘 要: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构建,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是高中政治学科的育人方式。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构建路径,是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开展学习活动的统一。

关键词:深度学习;活动型课堂教学;高中政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说:“在深度学习的学习课堂中,借助对话与反思、知识的建构与情感的陶冶,培育每一个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时代,深度学习将欢乐带回学生和成年人的学习中,释放了学习者的潜力,关乎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时代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起、维持、促进者,是一种“探究的协助催化者”,就是不给答案,不评断答案,成为有用但不产生干扰的“交通警察”,对学生对话内容里的新角度、矛盾、有落差的地方,进一步提出问题。教师的责任是在理解学生的信念、知识、文化实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程度的学习课题,组织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

(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学生是“自己的教师”,是“运动员”,即探究是一个团队比赛。学习是与客观世界、同他者、同自己的相遇和對话。学习是基于学习者共同体发生的,在与生活相关的各种真实世界中,开展经验活动中,进行主动学习、团队互动、意义建构。

(三)构建高中政治学科的育人方式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从整体上提供专门的方法论基础——凸显观点,关注过程。只有尊重学生自主辨识、选择的权利,帮助他们经历辨析过程,才能使学生学懂、弄通、信服、践行基本观点,实现价值引领[1]。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时代内涵及特征

加拿大学者乔安妮·奎因说:“在核心素养时代,深度学习,将欢乐带回学生的学习中,并且由于它自身的赋能作用,释放了学习者的潜力而得到迅速传播。”

(一)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教学的内涵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是以立德树人为育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育人主导目标,以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为育人要求,以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为评价指向,以围绕议题的活动为育人关键抓手,以辨析式学习为育人价值路径的活动化教学方式。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特征

1.育人的任务、目标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的根本任务,即把学生培养成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2]。

2.育人的评价框架

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评价框架,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旨归、以学科任务为引领、以关键行为表现为对象,融“学科任务、情境、学科内容”为一体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3.育人的关键抓手

围绕议题而展开活动,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的关键抓手。议题式教学活动,包括:确定议题,设计活动,落实内容,“求同求异、过程结果”结合评价。

4.育人价值的引领路径

辨析式学习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引领路径。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确定具有争议性、探究性的问题作为辩点,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辨别、论证、交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3]。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构建路径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构建,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创设学习活动”相统一的系统。

(一)确定教学目标,是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素养导航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

1.解读课程标准

采用单元取向,解读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行动准备、寻找关键词、撰写智能目标、确定大观念的学习要求。

第一,行动准备,即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理解课程标准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第二,寻找关键词,即从所选课程标准中,圈出动词(描述学生应做到的有关技能),画出名词(描述动作所指的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与概念)、形容词、副词;第三,解读关键词,即对一些复杂的关键词,特别是动词,要揭示其基本内涵,分析其隐含的内容,对其进行扩展,可以将其分解为更有针对性的动词,以匹配特定的名词;第四,撰写素养目标,即“通过什么路径(过程与方法),学生知道或理解什么知识,应用什么程序/规则/步骤,具备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五,确定大观念及其学习要求,即明确大观念的学习要求、描述相应达成大观念的学习要求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核查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温州大学邵朝友教授说:“在大观念统整下的教学内容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内容分析,包括单元的内容与编排、地位与作用、课时内容、教材与学生的关系。

第一,单元的内容与编排。阅读教材的目录以及相应内容,明晰本单元包含了哪些学科内容和知识点;同时,分析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了解教材不同章节内容或课文之间的关系、课中练习和课后练习如何与主题或大观念关联;最后,画出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二,单元的地位与作用。以大观念为抓手,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学期总体教学内容、不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分析该单元的纵、横向关系。通过明确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横向关系,总体上把握该单元在整个学期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析整个学段单元的纵向联系,总体把握该单元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相关的内容。每节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核心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学科思想或方法的渗透、每个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每个课时核心学习活动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第四,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思考对于单元教材,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基础知识,学生对于教材可能的反应,尤其是阅读与理解的困难,如何处理这些内容以便促进学习。

3.診断学生学情

学情分析的对象,包括与新授知识直接相关的“已知”知识基础和可能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关的思维方式、学习难点;学情分析的类型,包括教学前的学习起点分析、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分析、教学后的学习结果分析;学情分析的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等。

(二)设计教学评价,是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素养促进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学业质量转化为具体的解决要求,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1.评价对象

评价的对象,即“评价什么”。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学科任务,可归纳为四项:分类与描述、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学科任务,包括四个等级:简单、一般、复杂、挑战性任务。

2.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即“为什么评价”。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表现,更是为了从评价中获得教育实践的不断改进,确认教育实践的新的出发点。

3.评价主体

评价的主体,即“谁”来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分为他者评价和自我评价。他者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第三方”评价;自我评价,分为依存于他者评价的自我评价、从他者眼光来进行的自我评价。

4.评价时机

诊断性评价,是先于教学的评估,检查学生的原有知识,确定其兴趣和学习风格偏好,包括前测、学生调查、技能检查等;形成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评估,提供信息以指导教学,改善学习和表现,包括测验、提问、观察、有声思维等;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单元、课程或年级的最后阶段开展的评估,包括测验、表现任务、期末考试、作品合集等。

5.评价场所

评价的场所,即“在哪里”评价。它包括:校内评价,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随时随地即兴进行的评价,如形成性评价;校外的评价,就是各种专家组成的团队所进行的诊断性评价。

6.评价手段

评价手段,即“如何”评价。它包括笔试与技能测验、开放式问答题、成长记录档案袋、量规等。

(三)创设学习活动,是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教学的素养落实

学习活动的创设,不是教师制订“讲授”内容的计划,而是思考“学习活动”的计划。

1.设置活动议题,是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教学的统领

议题,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符合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有思考性或争辩性的话题观点。议题应具有引领性、针对性、情境性、整合性。

第一,引领性。议题应围绕学习目标,让不同的学生凭借其已有的认知和技能,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社会化的行为规范,领悟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议题的设计。

第二,针对性。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及原有经验,受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学习习惯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体验和认知,呈现出特殊性。

第三,情境性。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应包含丰富多样的真实情境。议题,应该基于真实的情境,根据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生活中,筛选与本课程有关的典型情境、普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第四,整合性。思想政治学科的议题必须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议题,应统筹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厘清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的脉络线索,还包含展示正确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以及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

2.创设活动情境,是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教学的舞台

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组组长朱明光说:“情境是承载学科任务、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舞台,是为了知识的理解、应用、迁移而创设的。”巧妙而优质的情境,是典型性、逻辑性、主题性、真实性的统一。

第一,典型性。情境要能够体现小切口、大背景、正能量,一般都是在时代大背景下具有价值引领意义的小事件。典型情境,是承载学科任务、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情境,应有效地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第二,逻辑性。情境应体现“简单、一般、复杂、挑战性复杂”情境的逻辑进程,以辅助完成“理解、应用、迁移”的基本任务。情境能够整合教学内容,贯通逻辑线索。学生从情境中获取必要的信息,有效完成学科任务。

第三,主题性。主题包括学科主题和综合主题、情境主题。学科主题与情境主题,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科主题,是贯穿于学科知识群中的、具有某一中心思想的题目,表现为框题、节题、课题、单元主题和模块主题;综合主题,是具有跨学科意义和综合性的、具有某一中心思想的题目,表现为综合实践性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包括课题或项目;情境主题,表现为与知识主题相呼应的、具有某一中心思想的现象。

第四,真实性。情境应该富有情节、有吸引力、可操作、可把握,应能呈现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和环境。情境不是真实生活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需要依据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保留相关和主要的关键事实与特征。

3.组织活动任务,是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教学的关键

学习活动是学习任务的外化和活化。任务是由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融合而成的素养线。具体任务是基本任务的表现,由议题引领的活动链和问题链构成。活动任务是针对性、体验性、多样性的统一。

第一,针对性。思想政治学科学习任务的真正目的,是以活动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

第二,体验性。思想政治学科学习任务,应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及从中获得的个体体验。在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中,议题主要由学生群体解决,议学主要以活动方式进行。

第三,多样性。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由发言、互动对话、小组讨论、项目合作。活动的空间,包括课堂活动(辨认辨析、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策划设计)、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

结束语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通过主体的参与、同他人的协作,促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进行灵动的思考,敢于直面问题,智慧地解决问题。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的经历,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理解变化的世界,解决真实的问题,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成为“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乔安妮·奎因,等.深度学习2:重新定义未来教育的学习模式[M].盛群力,等译,北京:机械出版社,2020.

[3]邵朝友.大观念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式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研究”(立项编号:GZYR202104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政治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生活化策略分析
浅析如何打造高中政治简约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