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国松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2023-10-10黄婷

美与时代·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

摘  要:美育实践在我国已进行了一百年,它在不断地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先求好,再求异”的通才教育、“学为所用”的功利教育和“重技法,轻理论”的片面教育等困境。台湾艺术家刘国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先求异,再求好”的个性教育,“东西合璧”的中和教育和培养审美人格的审美教育。他力图使现代艺术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符合艺术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关键词:刘国松;美术教育;“先求异,再求好”

1795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审美教育”,他认为审美教育是沟通感性与理性的桥梁,是培养“完全的人”的根本途径。席勒是“审美教育”理念提出第一人,王国维、蔡元培等将“美育”理论引入中国。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可见,西方引进的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感情培养为手段,以沟通感性与理性,培养“完全的人”为最终目标。

1917年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自此“德智体美劳”的共同发展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也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聂振斌说:“历史己经证明,美育的有无,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2]他认为美育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美学理论在我国发展的重要环节。美育实践的有无和美育实践效果的优劣是衡量我国人才质量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准。

一、现代艺术教育的困境

目前为止,我国美育实践进行了,美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各种波折和冷落。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同样遇到各种困境。

(一)“先求好,再求异”的通才教育

目前中国艺术教育基本沿用传统“为学如同金字塔”理论。刘国松称之为“先求好,再求异”。刘国松说:“过去中国绘画的教学思想,是根据‘为学如同金字塔的教育理论而来的……我把这种教学的思想与学生的要求,称之为‘先求好,再求异。”[3]203这是一种先打基础,再创造的艺术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有诸多弊端:第一,先打好基础。打好基础必须回答两个问题:其一,基础是什么;其二,怎样才算打好了基础。按照传统艺术教育的理解,基础就是“历代各家各派大师的技法”。基础打好就是“把传统各种不同的表现技法学好”。古人的绘画技巧高超,就是现代的大家、大师也难以达到,初学者更是望尘莫及。第二,再创造。学生一味临摹古人古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丰富创造,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学生就算达到“把传统各种不同的表现技法学好”,也是提笔就是古风古迹,很难再有创造可言。第三,非时。传统艺术教育思想是古人根据时代特色而提出,很显然,在古代各种艺术知识、技巧等等都是有限的。而现代,学生不仅要面对本国庞大的艺术知识和技法,而且还必须要了解和学习其他各国的艺术知识和技法。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只闭门造车的学习本国传统艺术方法显然是不切实际。

(二)“学为所用”的功利教育

王国维曾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己。”[4]美是“不可利用者”,是無功利的。那么,艺术教育也同样是“不可利用者”,非功利的。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全的人”,那么,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培养无功利的、具有高尚人格和审美情趣的人。

当下,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它早已远离培养具有无功利的高尚人格和审美情趣的人的目的,与之相反,“学为所用”的功利教育占据了当下中国艺术教育的绝对地位。随着影视媒体等不断发展,电视上的各种明星层出不穷。随着出名而来的是巨大名利的跟随。因此,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上兴起了钢琴热、选秀节目热等,许多父母把学艺术当做赚钱成名的捷径。“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则不顾孩子的好恶而硬性给孩子报各种艺术辅导班。这样狂热的艺术氛围活跃了整个社会,艺术教育变为了彻彻底底的“功利教育”。

(三)“重技法,轻理论”的片面教育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术教育离不开美学理论,它以美学理论为基础。现代教育“由普通教育转到专门教育,从此关乎美育的学科,都成为单纯的进行了。爱音乐的进音乐学校;爱建筑、雕刻、图画的进美术学校;爱演剧的进戏剧学校;爱文学的进大学文科;爱别种科学的进了别的专科了。”[5]现代艺术教育随着各种艺术专业分化呈现出只学技法,不学理论,即“重技法,轻理论”的特点。

其主要体现在:第一,美学理论课程缺乏。首先,中小学。目前我国各地区中小学基本没有开设美学理论课程。中小学的艺术课程虽有增加,但也只是形式上的增加。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经常被主课霸占,仍是可又可无的课程。其次,在高校。我国的大学教育大体上属于技术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哲学、美学这些“无用”课程被大学忽略或者排斥。美学理论课程在大学大多只是作为选修课存在不被重视。可以说美学理论只是极少数人在学习和掌握,就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也很少接触。第二,美学理论课程的形式化。赵聪说:“要想对大学生成功开展美育教育,要把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审美观教育、审美能力教育等这些因素与学生相结合,实现培育审美主体的目标。”[6]完整的艺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美术技术学习,必须是“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审美观教育、审美能力教育”等综合培养。和蔡元培“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观点一致,赵聪也认为成功的美术教育是培养会审美的审美主体。

二、刘国松的艺术教育观

刘国松用其一生在艺术创作,同样也用其一生在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艺术教育上也是独具匠心,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一)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是刘国松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后的心得。他说:“我把‘为学如同金字塔的理论称为‘先求好,再求异。我从事艺术教育超过半个世纪,早就提出过一个相反的想法:先求异,再求好。摩天大楼的地基是往深里扎,不是往宽走,我认为求专、求深、求精、不求广的摩天大楼的建筑思路才是符合专业教育的思路。”[7]根据数十年的艺术教育经历和艺术实践经验,刘国松认为现代艺术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为学如同金字塔”的艺术教育禁锢,与“先求好,再求异”相反,他认为现代艺术学习应当是“先求异,再求好”。

中国艺术界为什么需要“先求异,再求好”?首先,艺术的不断衰落。黄宾虹说:“唐画如曲,宋画如酒,元画如醇。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画有水无酒,故淡而无味。”这就是传统艺术教育一味尊崇古人,抱着古人的尸骨不放从而最终导致现代艺术淡而无味的悲哀局面。吴冠中亦说:“艺术上的重复是衰落的标志。”一味临摹古人,在艺术上的不断重复而不敢创造,只会导致中国绘画越来越淡,直至淡而无味的局面。其次,艺术家就是要求“异”。刘国松说:“为学如同金字塔的教育目标,是追求广博,是培养通才学者的思想。史学家与评论家乃至教师是需要广博,创造人才追求的不是广博的通才,而是鹤立鸡群的专才。”[3]204艺术家和史学家、评论家乃至教师的区别在于艺术家不只是一个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有艺术的创造,因此,艺术家需要的不在广,而在异,在新,在变。“先求异,再求好”的艺术教育就是“先要实验出一套与别人不同的创造方法与表现技法,与传统拉开距离,然后再把它画好。”[3]204他呼吁学生先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美术之路,然后将其细化、专业化。这才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现代艺术教育“一定要向如何培养创造的专业人才方面思考,专业画家是要追求异、专、精、深”[8]90。真正的艺术家绝不只是一味临摹旧的或模仿新的。他一定是要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作品的人。如果一个既是齐白石,又是郑板桥,但不是他自己,那么就不需要他了。

(二)中和教育

除了个性教育,刘国松还提出了中和教育,他认为现代艺术教育的趋势必然是“东西合璧”。

1.艺术的严重分裂。目前中国的艺术界呈现两种极端的状态:一是“国粹派”,一是“西化派”。“所谓大师们,分别地抱着中国或西洋古人的尸体。”[8]129他们只是或者尊古或者崇洋,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做到了模仿层面,没有做到综合、创新,只是闭门造车。他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自然也是如此。

2.艺术的中和之势。首先,中西艺术早有中和之势。“早在民国初年,我国的艺术学校成立之初,即列入西洋美术史及油画、水彩画等技巧训练的课程,使中国画家不但有学习中国画的机会,同时也有学习西洋画的机会。”[8]81早在民国时期,中国艺术教育界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学习艺术不仅要学习传统的国画,同样也要学习西洋的油画、水彩画等,中西兼学、中西兼顾,这才符合时代特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其次,中西艺术必走中和之路。刘国松说:“我们被现实推到了这个纵横交织的四度空间里,去表现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时代特质,是我们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9]11中国艺术要想得以发展必须要学习、综合中西艺术,对西方绘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辩证性吸收,对国画“扬弃”继承,同时又要不断超越中西艺术,走现代中国画之路。中和教育既是继承了中西艺术早有的中和之势,也是顺应中国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审美教育

王国维说:“德育与知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又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10]他认为“德育”“知育”在教育中都十分重要,但“美育”也不另外,它和“德育”“知育”同等重要。美育的作用和功能与它们不同,绝不能被替代,也绝不能被忽视。王国维认为美育是要将人远离利害,拥有高尚纯洁的完美人格。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出一批批会作画之人,也不是仅限于艺术知识的增加。其任务是要培养能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和评价美的人。

刘国松深刻领会蔡元培“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的精髓,他认识到中学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出众多美术大家,而在于培养有创造力、高尚情操的人。刘国松说:“其最大的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的知识及其实用价值,而在于思想的启发、创作能力的培养和充实,以达到创造发明的成效,并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调和和发展,达成完美高尚的情操。”[8]86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知识和实用价值只是艺术教育浅层次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起到培养兴趣,开发大脑,启迪思想,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情操,最后完善人格的作用。既能让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自由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又能在艺术的世界中陶冶情操和培养人格。

三、刘国松艺术教育观的时代意义

刘国松在艺术教育上独树一帜,他的艺术教育思想更是对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因材施教,顺应学生天性

早在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张如珍认为:“‘因材施教的‘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11]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绝不能被某一种教育方式捆绑教育。这样既压抑了学生的天性,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刘国松所提出的“先求异,再求好”的个性教育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刘国松说:“20世纪的艺术思潮,全部摒弃了物象精密描写的自然再现,而着重在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8]84“个性发展和自我表现”是20世纪以來艺术的时代特性。刘国松“先求异,再求好”的个性教育重要意义在于它顺应时代,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发展学生个性。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胡弼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人的主体性和主体能力。”[12]“先求异”就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其次,发展学生个性。陶行知曾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松树和牡丹花的需求不同,所以他们所需的肥料不同。同理,所有的学生若是一把抓选择同种教育模式,就会如松树和牡丹花一样要么“瘦死”,要么“烧死”。对每个学生采取“先求异,再求好”的艺术教育方式无疑是将他们的兴趣扩大,将他们的天赋发掘,将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因时施教,符合时代发展

中和教育就是不片面地排斥西洋当“西化派”,同样也不一味排斥中国做“国粹派”。中和教育理论可以称之为因时施教。因时施教就是指艺术教育必须符合时代发展。

1.时代所趋。每个国家其独特背景,不能通过学习而继承,也不能通过回避而遗忘。刘国松在《我对绘画的认识与探索》中说:“我们既不是生活在宋元的社会,也不是生长在巴黎或纽约。我们目前生存的现实,在空间上,接受了日本和西洋现代文明影响;在时间上,承受了中国上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9]11在时间上,当下活生生的时代才是我们的时代,因此,学习古代的绘画技巧的同时绝不能忽略最重要的现代特色;在空间上,世界早已融为一体,无视他国艺术无疑是再也行不通了。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艺术,绝不是选择斩断自己的艺术之根后再去嫁接他国艺术,这样的艺术之树绝不可能成活。不管是只学中国美术,还是只学西方艺术都只是在慢性自杀。

2.接受更好的艺术教育。首先,接受完整的艺术教育。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生既学习国画,又学习西方油画、抽象画,才是接受完整的艺术教育。其次,选择喜欢的艺术。在“国粹派”和“西化派”“分庭而制”的情况下,如果中西艺术不交流,不沟通,不融合。在“国粹派”中爱好西洋的学生只能选择国画,反之,“西洋派”中有天赋在国画方面的学生也会因此被埋没。

3.中国艺术重开生命之花。林凤眠认为中國现代艺术“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而期形式上之发达,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求,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13]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必然是在内努力汲取国画的民族精神,在外极力输入西洋化多样的形式、绘画方法,再加上当下中国人特有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态度。只有这样,中国现代艺术的生命才可以得以持续。

(三)因趣施教,回归兴趣教育

美是无功利的,美学是“无用的”,以美学为基础,以美为对象的艺术教育也是非功利的。

首先,艺术教育是美感教育。追其艺术教育的本质,杨昌江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它不是一种一般的科学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审美、美感有密切关系的教育。”[14]1由此可知,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一方面,相互渗透,不能分离。德育是道德培养,体育是身体锻炼,智育在于智力提高,它们殊途同归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另一方面,相互区别,不能代替。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和深远性的特点[14]1-2。审美教育运用形象、情感性,达到愉悦效果和它本身的潜移默化性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

其次,艺术教育是兴趣教育。王国维提出“嗜好说”,他认为人生需要活着的工作和愉快的艺术。艺术是“嗜好”活动,艺术教育是“趣味教育”。梁启超提出“趣味教育”,“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了。”[15]他认为艺术,特别是音乐、美术、文学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注入到作品中,并以此感动世人。艺术教育,实际上就是情感教育。

最后,艺术教育是因趣教育。因趣教育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一,因趣教育教人判断美、评价美。朱光潜曾说:“一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16]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他对于美丑都能有一定的认识。而这种对美丑的认识可能会因为环境、见识等会有差异,而且可能美丑分辨不明。艺术教育让学生懂得认识艺术,分辨艺术,判断艺术和评价艺术。第二,艺术教育在于培养审美的人。刘国松说:“中学美术教育不在造就大画家,而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与爱美习性;不在学的样数繁,而在……自由地创作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绘画,表现他们纯真的思想及特有境界。”[8]83“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与爱美习性”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如果说一个人通过艺术教育没有成为一个画家,但是他能够欣赏绘画、欣赏自然等美,具有审美心灵,那么可以说他的艺术教育是成功的。

四、结论

美育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美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末魏初徐干的《艺纪》篇中。可以说,中国是最早萌发美育思想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爱好艺术,重视艺术教育的民族。然而,在现代,传统艺术教育的“先求好,再求异”的通才教育已然是行不通,“学为所用”的功利教育更是让现代艺术教育走上歧途。刘国松根据个人数十年的艺术创作经历、艺术教育经历并结合多年的中、西美术史等资料的研究,他提出“先求异,再求好”的个性教育。刘国松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再想闭门造车不可能,艺术再想“先求好,再求异”更是天方夜谭。艺术和艺术教育都应当跟随时代,不断地改变它的发展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变的同时不应偏离艺术教育培养“完美的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

[2]聂振斌.思辨的想象——世纪中国美学主题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0.

[3]刘国松.先求异,再求好——从事美术教育四十年的一点体悟[C]//梅墨生.中国绘画名家个案研究·刘国松(上册)》.香港:大家良友书局有限公司,2013:203.

[4]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M]//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31.

[5]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61.

[6]赵聪.大学生美育的现实困境、原因及其策略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7]梁毅.刘国松:最重要的是改变艺术观念[N].中国文化报,2016-05-01(07).

[8]李君毅.刘国松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9]刘国松.永世的痴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11.

[10]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M]//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7.

[11]张如珍.“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9):73-77.

[12]胡弼成.人的主体性: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J].长沙大学学报,2000(9):.

[13]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J].中国画画刊,2010(3):37-41.

[14]杨昌江.美育[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5]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三卷)[M].济南:齐鲁书社,1989:469.

[16]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15.

作者简介:黄婷,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学理论、艺术理论。

编辑:宋国栋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维吾尔民间美术对南疆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分析
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教孩子画画——放手,让孩子获得精彩
浅析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结合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