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推动农业高质量生产的机制研究:来自专业村的证据
2023-10-08张哲晰穆月英潘彪
张哲晰 穆月英 潘彪
摘 要:推动农业高质量生产是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新发展阶段中,以专业村为表现形式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能否推动高质量生产、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新出路受到各界关注。依托产业集聚理论,从经验共享、服务共享和空间共享三个维度,对专业村集聚发展模式作用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并运用异质性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分组回归以及样条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总体来看,专业村通过经验共享、空间共享两个主要维度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而服务共享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弱;具体来看,经验共享、服务共享有利于缩小农户技术效率差异,空间共享则表现出对大规模经营主体效率提升作用更明显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集聚存在“拥挤”效应,低水平的扩容会造成规模不经济。对此,提出欲继续高质量推动专业村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应将重点置于发挥规模化经营主体的技术示范带动作用,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强化公共资源配套建设,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实现竞争力提高与农民增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专业村;产业集聚;农业高质量生产;技术效率;HSFA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所需、未来所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高质量生产,农业生产必将由传统粗放追求数量型向现代集约追求高质量型转变。近年来,国家鼓励通过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高质量生产,其逻辑在于,通过规模经营提升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进而提高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当前,农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的两种重要的实现形式。但是,一方面从土地规模经营来看,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的规模经营,面临着经营规模过大与经营能力不匹配而损失效率(盖庆恩等,2017;王雪琪等,2018;张晓恒、周应恒,2019),农地经营权流转局限在小农户之间导致“小农”复制风险(罗必良,2017),以及大量兼业户造成土地规模增速放缓(林万龙,2017;叶兴庆、翁凝,2018)等问题;另一方面从服务规模经营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供需总量和结构不匹配(高强、孔祥智,2013;王钊等,2015;张哲晰等,2023),交易成本高(董欢,2015),服务更容易向大户倾斜(周娟,2017;孙新华,2017)等问题。由此观之,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个体层面的规模经营均有各种制约高质量生产的问题,仍需要找寻更符合中国农情和国情的方式,以充分释放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高质量生产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探索运用集体的力量,即通过产业集聚推动农业高质量生产逐步得到学界的关注。在农业高质量生产的衡量标准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被认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源泉(刘志彪、凌永辉,2020),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升的过程(Coelli和Rao,2005),故农业要素的高效率投入是衡量高质量生产的重要标准之一(徐志刚等,2022)。基于该思路,具有代表性的有杜建军等(2020)以1990-2013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例,检验我国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赵丹丹、周宏(2020)利用1996-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农业生产集聚通过规模效应、专业化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等。但是,集聚优势具有空间扩散性和距离衰减性(Rosenthal和Strange,2003),且农业易受地区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相邻地区技术交流更为密切(肖小勇、李秋萍,2014),以更小的地理单位作为研究对象才更具可信度。而当前,在我国农业主产区中部分村庄内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互关联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并且以该专业化生产产值构成本村社会总产值主体(李小建等,2009)的专业村不断涌现。这种依托农户空间集中形成的集聚优势,突破了一家一户个体经营存在的局限,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能力,或将是更好地实现农业高质量生产的途径,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有学者认为,以集体为依托、以实现规模经济为核心、将各种生产要素有机聚合到一定数量规模的集体规模经营,将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归宿(冯尚春、冯蕾,2013)。因此,部分研究将视角落到村级,例如李博伟等(2019)以行政村为单元,考察淡水养殖户生产集聚如何通过与技术服务、市场组织互动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缺陷,却在农户因禀赋不同导致其对集聚效应的差异化反应,以及集聚可能存在的“拥挤”问题方面考虑不足。目前,虽然在现实中观察到专业村快速发展带动农业高质量生产的现象,但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具体提升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综上所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高质量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突出任务和强烈需求(邓悦等,2023),而通过发挥专业村产业集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本文以蔬菜产业为例,利用2017年山东、河北、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北方6省(市)蔬菜专业村农户调研数据,以技术效率为衡量标准,考察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对农业高质量生产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成效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源于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和生产状态与前沿面距离的缩小,即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两个方面。具体到微观农户层面,当时间跨度较小时,农户生产前沿面基本保持不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以通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进行表征。。与同类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研究视角上,从产业集聚理论切入,结合主产区实际,在考虑当前农户分化以及村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专业村产业集聚发展在促进农业高质量生产上的优势;第二,研究方法上,运用异质性随机前沿函数测算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组回归和样条回归模型探索异质性农户在集聚环境下表现出的差异及成因,并检验专业村的“拥挤”特征;第三,研究对象上,以具有资本密集型投入特征的第一大经济作物蔬菜为例,近年来蔬菜生产布局不断演变,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区,但面临着较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通过集聚效应提升資源利用率,既是保障我国蔬菜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为探索我国新型规模经营出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高质量生产提供参考。
二、理论基础
在工业领域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较早得到认可,即集聚区内的企业可以通过信任、合作,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贸易伙伴关系,企业间知识扩散与信息的传播更加容易,可获得服务与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化集聚区资源配置水平,提高效率。以产业集聚为特征不断涌现的专业村也具有相似特征,或将成为破解小农户生产经营小而散、技术管理能力不高、资金实力较弱、公共资源与设施获取不足等难题的重要抓手。从理论上来讲,专业村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下,技术溢出(“经验共享”)、社会化服务共享(“服务共享”),以及公共资源与设施的共享(“空间共享”)或将有利于推动农业高质量生产,具体而言:
“经验共享”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下的专业村,农户及产业链上的经营主体长期积累了大量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与此同时,主体间特别是农户间通过相互交流经验形成学习效应又极大地推动了隐性技术信息的传播,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李博伟等,2019),加速改善生产质量。具体而言,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规模经营主体将率先采用,其他经济实力、管理能力、知识水平较低的小农户则更倾向于通过询问或观察等途径从其他人处获得经验,从而规避新技术采用带来的经济利润上的风险(Foster和 Rosenzweig,2010),这种技术的溢出将带动专业村整体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推动高质量生产。但是,技术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对称性,小农户对大规模农户的溢出可能较低,大规模农户有技术员指导、培训等更高级的技术来源渠道。
“服务共享”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下的专业村,农户地理集中生产从交易频率和交易密度两方面汇聚市场容量,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将通过替代原有要素投入,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支持、市场信息等服务,使农户享受分工协作、外部性带来的规模经济,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高质量生产。随着服务范围和内容的拓展,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市场的有机结合将进一步“纵向”共享产业链,通过深化生产环节纵向分工提高生产效率(Jabbour,2015)。此外,在服务组织的衔接下,产业链的各环节将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关系整合为一个整体,有利于解决低效沟通等问题(谢家平等,2017)。但农业社会化服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向资源俘获能力更强的大规模经营者方向倾斜的特点,造成马太效应。
“空间共享”所谓“空间共享”,并非强调共享同一块土地,而是强调从事相关联产业的农户共同集中在专业村中,同处于村域空间之内,能够利用亲缘、地缘、业缘关系,通过集体协商、决策,合力建设并利用农业生产空间。在本文中,用村菜地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比重来表征这种空间上的共享,具有合理性。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农业生产立足于要素禀赋,村庄的土地资源、灌溉条件、电力供应、道路交通等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在专业村中,农户的共性需要能够基于集体协商、决策来满足,通过合力建设农业生产空间,提高生产便利性、削减个体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但在村庄中,公共资源往往具有竞争性,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从业人员的增加将呈现出资源要素的相对稀缺性,要素比例失衡带来的非经济性、外部不经济和过度竞争将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造成负面影响,即“拥挤”问题(周圣强、朱卫平,2013),不利于高质量生产。例如,种植户增加对土地形成的刚性需求与缺乏弹性的土地供给存在矛盾,导致地价上升,直接抬高农户生产经营成本;蔬菜生产耗水量大,集中灌溉时或将产生用电、用水紧张问题;蔬菜上市的集中运销也将对运输系统产生压力,或将损失效率等。因此,空间共享对技术效率的提高或具有一定区间性。
据此,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a)经验共享、(b)服务共享和(c)空间共享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假说2:服务共享或将因经营主体在服务资源俘获能力方面存在差别,导致农户间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表现出马太效应;
假说3:空间共享可能存在“拥挤”效应,当产业规模和从业人员队伍过大,村庄公共资源配置失衡,或将因规模不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三、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产业集聚下三种机制对技术效率的作用检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成熟的技术效率测量模型——异质性随机前沿函数模型(Heteroscedastic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HSFA)来测算蔬菜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该模型包括三部分,分别为生产函数模型、效率损失函数模型以及效率波动函数模型。HSFA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在估计技术效率及效率损失影响因素的同时考察影響技术效率稳定性的因素;二是能够同时估计外生变量对效率损失与波动的影响,克服了两步估计法中第一步估计结果有偏的问题(黄祖辉、高钰玲,2012);三是相比数据包络分析(DEA)等非参数估计方法,参数估计方法有利于描述生产过程,对调整生产,改进生产效率以获得最大收益更有帮助。
本文构建C-D形式的生产函数模型如式(1)所示:
lnY=α0+α1lnearth+α2lncapital+α3lnlabor+υ-μ(1)
式(1)中,Y为所调查棚当茬果类蔬菜产值,earth为土地投入,capital为资本投入资本投入包括种苗费、机耕费、肥料费、农膜费、病虫害防治费、水电费等。,labor为劳动投入劳动投入包括雇佣劳动与自家劳动投入。,对各变量做对数化处理以降低异方差影响,υ为随机干扰项,且服从于N(0,σ2υ),-μ为效率损失项,且服从于N+(ω,σ2μ),其中,ω表示外生变量干扰(见式(2)),是生产函数偏离生产前沿的程度,σ2μ表示偏离的波动性(见式(3)),β0、γ0分别为效率损失函数模型及效率波动函数模型的常数项,Z为影响技术无效率的均值或方差的外生变量,β和γ表示待估参数项:
ω=exp(β0+Zβ)(2)
σ2μ=exp(γ0+Zγ)(3)
构建效率损失函数模型如式(4)所示:
lnω=β0+β1Gen+β2Age+β3Edu+β4Year+β5Spec+β6Fnum+β7Com+β8Coop+β9Agg(4)
式(4)中,ω为效率损失。Com,即农户与他人的技术交流频率,代表经验共享。一般来讲,农户在采用新技术或田间管理手段时更倾向于通过观察或询问的方式从其他农户处获得经验,在专业村中,基于内部特殊的地缘和亲缘关系,往往通过人际往来和交流实现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换(旷浩源,2014),交流频率越高,将越有利于技术扩散从而提高技术效率。Coop,即农户所在专业村是否有蔬菜专业合作社,代表着服务共享。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通过与农户建立契约关系提供专业化服务,在专业村中,获取服务的农户越多,越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黄祖辉、朋文欢,2016),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提高技術效率。Agg,即专业村菜地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比重,代表空间共享,能够综合反映农户生产中对村庄土地、灌溉、电力、交通等要素禀赋的空间共享情况,且用相对量反映对空间禀赋的占有,有利于提高村庄间的可比性。其他控制变量包括户主性别Gen、户主年龄Age、户主受教育年限Edu、户主蔬菜种植年限Year、农户专业化生产程度Spec,即农户家庭年蔬菜收入占年总收入之比(在估计时,为缓解异方差问题,取对数后放入模型,下同),以及农户家庭人口数Fnum。
构建效率波动函数模型如式(5)所示:
lnσ2μ=γ0+γ1HigS+γ2Year+γ3Spec+γ4lnc+γ5Fland+γ6Agg(5)
式(5)中,σ2μ为效率波动。HigS为户主是否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主要是考虑到相比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具有知识量大,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高,并且更加注重自主学习的特点,因此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可能对农业资源配置造成“质”的影响。Inc为农户家庭年收入,在估计时,为缓解异方差问题,取对数后放入模型。Fland为农户家庭耕地面积,二者作为家庭基础禀赋条件会通过影响农户风险应对能力而影响技术应用效果(Foster和 Rosenzweig,2010;Dercon和 Christiaensen,2011)。Agg为空间共享程度,公共资源占有或具有非公平性,对异质性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也可能有所差别。
(二)产业集聚下的马太效应检验设计
不同规模农户在家庭禀赋上的异质性可能会导致其在专业村产业集聚环境下有不同的收益及表现形式,特别是在服务获取等方面,可能会形成马太效应。本文结合调研情况,将农户划分为5亩以下,5~10亩、10~15亩、15~20亩、20亩以上五组,分别命名为小规模农户组、较小规模农户组、中等规模农户组,较大规模农户组和大规模农户组家庭耕地面积大,一方面表明农户资金实力雄厚足以支付流转成本,另一方面展现了农户有能力进行规模经营,虽不排除农户所在村土地资源丰富导致户均耕地面积较大的现象,但以面积为标准对农户类别进行划分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分别对其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考察产业集聚是否存在马太效应,旨在探索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考虑到本研究数据为截面数据,选择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三)空间共享的“拥挤”效应检验设计
专业村空间共享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区间性,即在专业村中蔬菜种植户较多时可能产生“拥挤”效应。本文采用能获得解释变量在不同区间范围对被解释变量有不同回归系数的估计方法——样条回归模型进行检验。该模型能够在尽量减少样本损失的情况下获得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分位数之间线性关系的准确结果。在本文中,空间共享由村菜地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比重表示,用百分比来衡量。由于专业村之间发展阶段不同,空间共享程度有所差异,为更细致地检验不同共享程度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本文以20%为单位,将专业村空间共享程度划分为5个层次,考察不同共享程度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变动情况。
四、数据来源与结果解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课题组2017年的调研。样本分布于设施蔬菜优势产区中山东、河北、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北方6省(市)。课题组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开展调研,在对原农业部及各省、直辖市原农业厅(农委、农业局)进行咨询的基础上,结合《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进行筛选,随后按照省和县进行分类并针对县进行专业村随机抽样,并对抽样专业村蔬菜种植户展开问卷调研,收集有效样本531份,所调查的村庄蔬菜品种以黄瓜、番茄、甜(辣)椒等大路果类蔬菜为主。
表1为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包含生产特征(棚/茬)、户主及家庭特征、产业集聚特征三部分。在生产特征部分,从土地投入来看,不同耕地规模农户的单位设施面积与家庭耕地面积存量基本一致;从资本投入来看,随着家庭耕地面积的增加,农户的资本投入呈现“倒U”形分布,但大规模农户资本投入仍高于小规模农户;从劳动投入来看,除大规模农户外,家庭耕地面积越大的农户,劳动投入越多;从蔬菜产值来看,蔬菜产值随着家庭耕地面积的增加呈“倒U”形分布。从不同规模农户的投入结构及产出情况可以大致看出,规模化农户生产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但技术效率仍需要进一步考证。在户主及家庭特征部分,从户主特征来看,男性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决策者;户主平均年龄在49岁以上,年龄偏大是制约蔬菜生产的重要问题,但规模化经营农户户主更年轻,大规模农户户主平均比小规模农户户主年轻近4岁;户主受教育年限相似,在8年左右,受过高中教育的户主比例较低。从农户家庭特征来看,四口之家是较常见的规模;农户家庭专业化程度随着家庭耕地面积的增大而不断降低,调研发现,由于规模化经营主体往往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机械化水平更高,并雇佣外部劳动力,实现了自我解放并从事其他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形成了看似专业化水平较低的表象。此外,规模化经营农户的收入更高,这不仅源于耕地面积增加带来的农业收入增加,非农收入也是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集聚特征部分,不同规模农户的经验共享程度有所区别,前四组农户的交流频率较频繁,而大规模农户的交流频率相对较少,调研过程中发现,较之于其他类型的农户,大规模农户在技术需求方面与小规模农户有所差别,仅靠农户之间的沟通并不能满足大规模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还需要通过技术员指导、培训和观摩进行补充。从所调研的专业村合作社建社比例以及空间共享程度来看,合作社覆盖率较高,达到了86.82%,但蔬菜专业村平均空间共享程度仅为44.23%,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二)实证分析结论
1.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2为HSFA模型估计结果。由HSFA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估计结果可知,全部变量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并与蔬菜产出呈正相关关系。蔬菜作为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型的作物,应注意保证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质量以及现代化生产资料供应。
由HSFA效率损失函数模型部分的回归估计结果可知,本文的关键变量交流频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专业村内的农户通过经验交流将影响技术采用种类与操作水平,进而影响技术效率,推动高质量生产,假说1(a)得证。在专业村调研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民反映,当村中有大量农户种植同类作物时会明显增加自身的经验积累、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但近年来技术更新缓慢,即便农户通过自己摸索或彼此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仍需要注入现代科技以便从根本上提高要素配置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同时,受成本约束,农户之间主要扩散一些低成本的传统技术,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配置效率,但增产效果有限。关键变量空间共享程度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正向作用于技术效率,假说1(c)得证。然而,关键变量村中是否有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技术效率提高,却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合作社虽然为农户提供了技术支持、物质资料、信息服务等,但农户的有效利用率较低,存在资源浪费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控制变量户主年龄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年龄增长会显著降低技术效率,老龄化通过约束劳动投入、降低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与积极性,抑制了蔬菜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家庭专业化程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专注于蔬菜生产、将大量精力投入于蔬菜种植过程会提高技术效率,改进生产质量。
由HSFA效率波动函数模型的回归估计结果可以得到影响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稳定性的因素。如表2所示,家庭收入越高,有利于缩小技术效率波动,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影响农户获取新技术的能力以及风险应对能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结果。空间共享程度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并为正,意味着由于专业村内公共设施利用、生产资料获取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可能影响专业村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稳定。
2.产业集聚下的马太效应检验结果
表3展示了不同规模农户技术效率的分布情况。总体来看,农户的技术效率随耕地面积增加呈现“倒U”形分布,这一方面意味着规模经营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当前我国大规模经营主体在资源配置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否则将不利于农业高质量生产。从各组内部技术效率的分布情况来看,除大规模农户组外,其他农户组技术效率主要分布在0.4~0.8之间。但大规模农户组技术效率达到0.8以上的农户占本组农户总数的比重位列第一,表明大规模农户间技术效率分化现象比较严重。目前,部分大规模经营主体拥有的技术与资本储备不足以支持其经营如此规模,导致经营效率低下,不利于发挥其提质增效、示范带动的责任。对于规模化农户而言,劳动、技术、资本的配套对于高质量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表4展示了不同规模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本文重点关注经验共享、服务共享与空间共享变量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并考察是否会形成马太效应。由表4可知,专业村农户间的技术溢出,除对中等规模农户外,对其他规模的农户均具有促进作用。专业村中是否有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技术效率也总体表现出促进作用,且表现出对小规模农户的作用效果更明显的特征。结合表3的结果,农户的技术效率随耕地面积增加呈现“倒U”形分布,即小规模和大规模农户技术效率相对偏低,可知专业村的经验共享与服务共享有利于专业村内不同规模农户技术效率差距缩小。而空间共享程度变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则表现出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增加而相对增大的特征,与上文的推断一致,公共设施利用、生产资料等获取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控制变量对不同规模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在方向上总体具有一致性,且与HSFA效率损失函数模型相似,仅在幅度上略有差异,故不做赘述。
3.空间共享的“拥挤”效应检验结果
表5重点展示了不同空间共享程度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情况。随着空间共享程度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农户技术效率呈非线性影响。空间共享程度较低时(往往是集聚形成早期),随着公共设施建设与利用、生产资料等获取水平逐渐提高,初步实现了农户之间的合作与分工,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要素配置,对提高农户技术效率的边际贡献明显,有利于提高生产质量。当空间共享程度提升,基础设施利用更加充分、现代要素供给部门更加集中,对技术效率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边际影响有所下降。但伴随着空间共享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拥挤问题则开始出现,导致规模不经济,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产业集聚的优势,并且在蔬菜供给只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时,会因产量的提高将降低销售价格,不利于农民增收,使农户只能维持基础性的再生产,不利于蔬菜生产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此来看,提高产业集聚的“质”成为专业村“量”发展的前进方向。控制变量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与上文结论相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五、结论与建议
推动农业高质量生产是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本文以设施蔬菜优势产区蔬菜专业村为例,对专业村集聚发展模式下的经验共享、服务共享与空间共享作用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系统分析,并运用异质性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分组回归以及样条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为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资源配置,促进农业高质量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专业村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下,经验共享、空间共享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其中,农户间信息与技术传递是最主要的途径,公共资源共享的效果次之。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的效果则有待加强,可能的原因是合作社虽然提供了技术支撑、物质资料、信息服务等,但未能帮助农户有效使用,导致在资源利用上仍存在浪費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第二,农户的技术效率随家庭耕地面积的增加呈“倒U”形分布,规模经营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存在规模过大与经营主体现有的科技与资本储备不匹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共享、服务共享发挥了缩小专业村内不同规模农户技术效率差距的重要作用,但空间共享则主要表现出对大规模经营主体效率提升作用更明显的特征,应尽量控制并避免公共资源获取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
第三,专业村空间共享程度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呈非线性影响。空间共享程度较低时,农户的分工与合作初步实现,公共设施建设与利用、生产资料等获取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效率边际贡献明显;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空间共享的边际贡献有所下降;而当空间共享程度进一步提高时,“拥挤”问题开始出现,导致规模不经济,并受产品大量供给的影响降低销售价格,不利于农民增收,阻碍了蔬菜生产升级。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继续推动专业村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结合市场需求对专业村进行宏观引导、支持与协调,推进专业村健康发展,发挥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发推广实用技术。增强政府扶持政策效应,构建规模化经营主体在技术推广、传播和示范发挥方面的激励机制,突破农户同质性技术交流障碍,并加强对小农户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技术应用水平。三是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领域。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服务主体的功能和优势,并结合农业发展新形势,适当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服务。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大力支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户生产风险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高效稳定运行。五是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实现竞争力的提高与农民增收。推动集聚由“数量”向“质量”提高,加快专业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区域品牌,并利用品牌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发展和产业的集聚(程虹等,2022),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产品竞争力强,农民增收快,农业发展质量高。
参考文献:
[1] 程虹、黄锋、聂枭镒,2022:《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衡量方法——基于“潜江龙虾”案例的研究》,《宏观质量研究》第3期。
[2] 邓悦、吴忠邦、罗连发,202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吗?——基于农村人力资本调节效应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3] 董欢,2015:《农业机械化的微观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农户禀赋及种植环节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第7期。
[4] 杜建军、谢家平、刘博敏,2020:《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基于275个城市数据的经验研究》,《财经研究》第6期。
[5] 冯尚春、冯蕾,2013:《比较视域下我国农村集体规模经营绩效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第12期。
[6] 盖庆恩、朱喜、程名望、史清华,2017:《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经济研究》第5期。
[7] 高强、孔祥智,2013:《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演进轨迹与政策匹配:1978—2013年》,《改革》第4期。
[8] 黄祖辉、高钰玲,2012:《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9] 黄祖辉、朋文欢,2016:《农民合作社的生产技术效率评析及其相关讨论——来自安徽砀山县5镇(乡)果农的证据》,《农业技术经济》第8期。
[10] 旷浩源,2014:《农村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研究——以G乡养猪技术扩散为例》,《科学学研究》第10期。
[11] 李博伟、邢丽荣、徐翔,2019:《农业生产集聚能否促进农民增收——来自淡水养殖的经验证据》,《农业技术经济》第5期。
[12] 李小建、罗庆、樊新生,2009:《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中国软科学》第2期。
[13] 林万龙,2017:《农地经营规模:国际经验与中国的现实选择》,《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14] 刘志彪、凌永辉,2020:《结构转换、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管理世界》第7期。
[15] 罗必良,2017:《论服务规模经营——从纵向分工到横向分工及连片专业化》,《中国农村经济》第11期。
[16] 孙新华,2017:《村社主导、农民组织化与农业服务规模化——基于土地托管和联耕联种实践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17] 王雪琪、曹铁毅、邹伟,2018:《地方政府干预农地流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水稻种植户的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9期。
[18] 王钊、刘晗、曹峥林,2015:《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分析——基于重庆市191户农户的样本调查》,《农业技术经济》第9期。
[19] 肖小勇、李秋萍,2014:《中国农业技术空间溢出效应:1986—2010》,《科学学研究》第6期。
[20] 谢家平、刘鲁浩、梁玲、张为四,2017:《农业社会企业价值网络协同机理:社会嵌入视角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第10期。
[21] 徐志刚、郑姗、刘馨月,2022:《农业机械化对粮食高质量生产影响与环节异质性——基于黑、豫、浙、川四省调查数据》,《宏观质量研究》第3期。
[22] 叶兴庆、翁凝,2018:《拖延了半个世纪的农地集中——日本小农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的艰难历程及启示》,《中国农村经济》第1期。
[23] 张晓恒、周应恒,2019:《农户经营规模与效率水平不匹配对水稻生产成本的影響》,《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24] 張哲晰、潘彪、高鸣、穆月英、徐雪,2023:《农业社会化服务:衔接赋能抑或歧视挤出》,《农业技术经济》第5期。
[25] 赵丹丹、周宏,2020:《农业生产集聚: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基于不同发展路径的再考察》,《农业技术经济》第8期。
[26] 周娟,2017:《基于生产力分化的农村社会阶层重塑及其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视角》,《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
[27] 周圣强、朱卫平,2013:《产业集聚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率吗: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产业经济研究》第3期。
[28] Coelli, T. J., Rao, D. S. P.,2005,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gricultur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of 93 Countries,1980-2000, Agricultural Economices, 32(1):115-134.
[29] Dercon, S. and Christiaensen, L.,2011, Consumption Risk,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Poverty Traps: Evidence from Ethiopi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6(2):159-173.
[30] Foster, A. D. and Rosenzweig, M. R., 2010, Microeconomics of Technology Adoption,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1): 395-424.
[31] Jabbour, L. 2015,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on Technology Spillovers,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yn,54(2):188-196.
[32] Rosenthal, S. S. and Strange, W. C.,2003, Geograph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Agglomera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85(2):377-393.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Promoting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Specialized Villages
Zhang Zhexi, Mu Yueying and Pan Biao
(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conomy, Ministry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Affairs;College of Economies & Management of CAU;Institute of Spatial Planning & Regional Economy,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Abstract: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for building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realiz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specialized villages have emerged in the main production areas, and whether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form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can promote high-quality production and become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ow specialized villages affect farmers’ produc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through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and uses the methods of heterogeneous stochastic frontier function model, grouping regression and spline model to test 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mproves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through two main paths: experience sharing and space sharing, while the role of service sharing is relatively weak; experience sharing and service sharing help to narrow the difference of farmers’ technical efficiency, while space sharing has a more obvious role in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of large-scale farmer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s “crowding” effect, and low-level expansion will lead to diseconomies of scal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continue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of large-scale farmers, optimize the service ability of cooperativ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creat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brands, so a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specialized village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high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gricultural technical efficiency;HS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