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化质量转型:基本内涵、问题分析及保障路径

2023-10-08文丰安

宏观质量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

摘 要:当前我国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随着数据要素在农业生产领域逐步渗透以及农业高质高效实际发展需要,对乡村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战略背景下,乡村产业质量转型迫在眉睫。然而,打破内部要素原有秩序,推动乡村产业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经营范围等朝着数字化和生态化实现乡村产业质量转型进程中,面临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多方位支撑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基于当前乡村质量转型发展困境,提出通过挖掘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资本、以政府主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融合等举措,持续推动乡村产业转型。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转型;生态化质量;数字农业;生态农业

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化质量转型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顺应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大趋势,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化高质量转型是当前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各地在综合考虑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主导、支柱及基础等产业规划定位,根据区域发展目标明确质量定位,以数据要素赋能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在“二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保持农业可持续性,即作用在农业生产资料上的各种技术措施,诸如化肥、农药、种子等,既不对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质量本身产生负面作用,也不对农业之外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使得农业没有或极少产生负外部性,保持农业可连续重复这一理想发展状态,转向“三目标”。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着眼于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向更高形态发展演化。“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乡村问题依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薄弱环节。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及,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接续强调全面乡村振兴,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并对持续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等做出了具体要求。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報告更加明确了乡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强调,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是其根本要求。由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强调的“二目标”,转向在农业发展至2010年后强调的在上述“二目标”基础上增加保持农业可持续性的“三目标”。在“十四五”时期,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确保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需要,以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这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随着数字经济下乡,乡村产业质量转型迫在眉睫。因此,乡村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无疑是转折点,其中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尤为重要。只有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才能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近十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下,我国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各类融合主体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产业融合新业态、新载体和新模式,为乡村产业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乡村特色资源,乡村产业涌现出“农业+”“文化+”“绿色+”等多种新兴产业样态,使得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深化、乡村产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一些乡村地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将乡村休闲旅游与观光农业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乡村产业转型,也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近几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在乡、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数呈增长趋势,2021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1120万人,比2020年增加110万人。这些返乡下乡人员不仅将各类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引入乡村,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而且能有效激活各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促进农民增收。“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当前我国电商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在八成左右,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000亿元,增长迅速。相关研究显示,2021年淘宝村数量已经突破7000个”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2022年关于《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2年,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有395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有199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有306个中国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业农村部关于公布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和超亿元村名单的通知》。;880个产品位列“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名录”;批准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1个农业产业强镇中国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做好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计财〔2022〕6号)。,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化质量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发展。

当前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摆脱绝对贫困的局面。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富国强民目标的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依旧存在多维不足之处。包括部分乡村产业依旧是传统粗放经营模式,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延缓当前数字化发展建设步伐;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环境存在面、点源污染共存,农区种植养殖环境形式严峻,不适于当前生态化发展需求等多重困境,加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较为滞后县区一半以上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乡村产业质量转型亟待推进。而数字赋能能够优化乡村经济内部结构、实现乡村内部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绿色化则能够打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等现状,以科技解决农业发展难题的第一动力,以生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实现农业持续稳产高产。故要协同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衔接乡村数字化转型和农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汇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深化数据应用,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乡村产业结构,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赋能发展高质量,以绿色生态确保乡村振兴。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关于乡村产业转型的研究由来已久。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学界就开始对乡村产业转型进行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乡村工业与农业转型问题。之后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转型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知网上的文献分析,当前学界对乡村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产业转型的内涵、转型发展方向、转型发展影响因素及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对策等方面。

(1)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内涵。关于乡村产业转型的内涵,学者们主要从转型过程以及转型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郭焕成等(1990)认为是农村经济土地综合整治是影响农村产业转型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魏后凯(2017)认为乡村产业转型是乡村转型的核心和关键。关于乡村产业转型,李婷婷、龙花楼(2015)认为乡村产业发展转型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产业逐步代替农业成为农村主导产业的过程。滕雪芳(2018)认为单向集聚的城镇化阶段,农村产业转型程度还处在一般水平,此时表现为由以传统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逐渐转移。赖崇瑜(2019)认为乡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复合构架体系,主要指农村的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各层次之间和产业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比例,并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多方面协同作用,共同助力乡村繁荣。常力强(2019)认为乡村产业转型主要表现在农村产业发展应中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并着力推动其转型升级,深化向三产融合方向的转型。

(2)农村产业转型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内学者认为乡村产业转型的重点在产业融合,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围绕产业融合展开。李芮(2015)认为以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领域的趋势。刘国斌、李博(2019)认为农村三产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在一定层面上有边界重合性,发展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数字化、绿色化等角度探讨乡村产业转型的可行性。比如,郑军南、刘亚辉(2021)通过对具体产业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通过赋能个人、组织、社区来推动乡村产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王璐、吴忠军(2020)通过对桂林旅游产业的分析,认为桂林旅游产业应由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向復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主要表现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文化效益的统一化。

(3)农村产业转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进行研究。首先,陈玉福等(2010)认为外部因素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农村产业转型的初始动力。其次,肖红娟(2013)认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飞速发展,致使城乡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要素进行重组,将会对农村产业转型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孙艺璇等(2019)认为科技创新水平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也会对农村产业转型造成一定影响。内部因素方面,刘春芳等(2014)认为村庄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地理区位等条件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本底状况。张茜茜等(2019)、王新越等(2020)认为农村土地资源、交通条件、服务设施和经济基础是影响农村产业转型加速的主要因素。龙花楼(2013)认为,农村人口已经大量外流,主要劳动力不足,产业布局失调,农村基本保障未能较好解决,基础设施供给不能达标,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王成利(2022)认为城乡人口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等,都是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深刻影响着乡村的产业转型发展。

(4)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对策。学界主要偏向从乡村产业调整,通过诸要素投入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年猛(2018)通过梳理国内外产业集聚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集聚现状,认为要利用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创新等功能来实现总体农业产业升级。赵丽萍(2020)从人才培养、整顿相关基础设施、科学配置产业资金等方面来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陈一明(2021)从机制创新的角度阐明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传统产业赋能,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引领重塑产业结构,必须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全要素、高效益的体制机制来提升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王瑞峰(2022)着眼于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认为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区域禀赋、品牌培育、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能有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关于乡村产业转型相关理论阐释和实践反思,为本文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关于农村产业转型的概念指向还比较模糊。在现有研究中,国内学者们近年来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于农村产业转型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阐释,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其次,当下学者大多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就各地区内小范围的实践个案开展经验研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层面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路径相对较少。随着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提高,如何把握当前乡村产业转型现状以及未来转型重心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乡村数字化、生态化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及瞄准当下乡村数字化产业结构转型的藩篱,试图建构一套对中国鲜活经验具有充分解释力的分析框架,正是本文理论建构的旨趣所在。

三、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及转型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乡村是农民开展生产、生活的场域,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随着城乡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的变化,乡村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厘清现阶段乡村产业转型的基本内涵及转型方向是研究乡村产业转型的起点。

(一)乡村产业转型的基本内涵

乡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就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而何种产业模式,则会助推建设何种乡村,乡村产业发展历程是乡村建设发展历史,乡村产业转型也即是乡村转型发展重要影响因素。故而基于乡村转型发展特征开启乡村产业转型,能够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转型。乡村转型是在城乡融合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受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要素流动等外部因素驱动下导致乡村社会经济、人口、空间三种结构的根本转变。第一,乡村转型是在乡村内外部要素流动重组并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实现的,与乡村的区位、生态环境、生产力水平等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是“人”“产”“地”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是乡村转型的行为主体,“产”是农民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地”是承接“人”和“产”的载体,即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业生产要素的变化以及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推动乡村功能的转变,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第二,乡村转型是一个动态化转型过程,其实质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转变。新时代,乡村与城市的关系由割裂走向共荣,二者互促互进,互融共生,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空间。新时代,党中央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不仅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也为乡村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因此,关于乡村转型要考虑到城乡融合的实然状态以及这种双向互动对乡村自身发展的影响。

乡村产业转型。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乡村产业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2019年第12号。。产业转型是指产业要素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因此,乡村产业转型是乡村产业内部要素的重新组合,传统农业因无法适应高端禀賦要素转化而逐步被现代农业所代替,以致乡村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经营范围等发生质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小农户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传统产业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集群等新兴产业的转变。乡村产业转型与乡村转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乡村转型侧重于乡村内部要素结构的重组,而乡村产业转型更强调乡村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的转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

(二)转型方向

乡村产业转型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就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言,乡村产业转型应朝着数字化、生态化方向转型。

1.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数字经济成为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2018年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进而在2020年一号文件中提出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工作。随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推动乡村传统产业转型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之一。2022年1月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十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更是提出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因此,数字化成为“十四五”时期乡村产业转型的方向之一。在信息化时代下,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信息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等其他要素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首先,数据能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并与传统要素协调配合更加发挥要素融合的叠加效应,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传统要素进入乡村的错配等问题,助推乡村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其次,数据这种共享性、非竞争性的属性能让乡村农产品的供产销环节更加透明化,提升产业运营效率,保障农产品安全;最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入乡村,能改善传统资源利用方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推动产业经济效率的提升。

2.生态化高质量转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任务,并强调要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转型以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即实现乡村产业生态化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因此,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高质量转型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产业生态化转型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实现乡村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平衡。首先,乡村产业生态化转型将乡村各类产业置于乡村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之内,将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有机结合,通过对现有产业中各类资源统筹优化以及生态化改造,在提高乡村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其次,乡村产业生态化关注的是产业在生产、加工、运输、循环等过程中对生态的影响,是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以实现产业良性循环的过程。最后,乡村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目的在于延伸产业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现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质量转型相关问题

近十年来,在一系列涉农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涌现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也要看到,在信息技术推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今天,新的发展环境对我国乡村产业转型带来新的挑战。

(一)现代化人力资源支撑不足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加速创新,快速融入网民生产生活全过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关键力量。2021年8月《“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印发,表明党中央对推进我国农业发展为生态农业转型的决心,也为进入生态农业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顺应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数字经济延伸到乡村发展的各个场景,成为推进乡村产业转型的驱动力。在乡村数字经济运用方面,近五年来,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不断增长,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4221亿元,同比增长2.8%(农业农村部),数字技术的介入给乡村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式,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不仅带动了贫困农民增收,也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命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形成了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妇女四支创业队伍,1900多万返乡留乡人员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并且创新创业领域不断拓展,据统计,“返乡入乡创业项目中,55%运用信息技术,开办网店、直播直销、无接触配送等,打造‘网红产品’;85%以上属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广泛涵盖产加销服、农文旅教等领域”(人民日报,2021)。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达到549万人,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达到9万人,充分发挥乡村产业资源优势,成为带动乡村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化转型的困境。但是随着数字经济下乡,真正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新农人还不多,不足以支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此外,农民数字素养不足。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其中,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4亿,占网民整体的27.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在乡村地区已经普及,但是由于数字意识不强、数字技能不足,乡村居民在利用数字资源、发挥生态优势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尤其中西部地区部分乡村数字化发展迟缓,经济与生态环境不能保持协调发展态势,城乡之间数字发展不平衡现象依旧存在。因此,整体而言,对于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的人力资源支撑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备,不利于农业技术开展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关乎农村产业发展是否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当前,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2021年,全体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数据来源于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但也要看到针对乡村产业发展而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短板。首先,与城市相比,农村污水治理基础设施依然不完善。比如,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农业农村水污染排放量逐年降低。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分别为2143.98万吨和96.34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占比分别为4.24%和4.62%,农业源排放占比分别为49.77%和22.44%,生活源排放占比分别为45.87%和72.57%,虽然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相比,农业领域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水污染排放量依然较大,仍旧是乡村产业绿色化转型的短板。其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农村供水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一些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损失率。比如,目前,果蔬、肉类和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为11%、52%、54%,果蔬产后损失率超过20%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最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当前阶段全国行政村全村通网已经基本实现,但是部分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依旧不足。据《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显示,至2020年,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的县域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为88∶86∶61∶70,整体而言,相较于东部地区,东北和西部偏远地区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财力不足,致使地区发展陷入现代化物流、智能仓储布局不完备等多重困境,无法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难以实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东北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乡村产业转型技术支撑不足,产业融合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我国对农村的产业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为前提,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等方式使得乡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并由传统农业的单一功能拓展为多种功能,形成“农业+”的发展态势。到2021年为止,通过农业与旅游、康养、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还是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都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农业生产高效、转型化成果显著为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基本满足了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先进技术要素渗透力不强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农产品加工仍然处于初级加工阶段,进而影响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第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加工损耗率较高。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营业收入达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国休闲农业营收预计超过7000亿元,比2015年增加26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各地在推动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持续增收。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以上。(人民日报,2022)但是由于精深加工不足,加工工艺与装备匹配度不高,导致农产品加工损耗率较高。第二,技术含量不足及产业融合度不高限制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2021年,农民以农产品、土地承包权和劳动力三要素参与融合发展获得的收入占融合收入的43%,比2015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提高了7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循环利用率不足,一些核心加工技术装备依靠大量进口,技术要素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第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生态成为乡村产业转型的鲜明底色。人民逐步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主体2.8万家,产品超5.9万个。(经济日报,2022)但是由于缺乏科技引领,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无法满足人民消费水平的升级。

五、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产业质量转型发展的治理路徑

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为了加快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化的步伐,推进乡村产业转型是关键一步。乡村产业转型要充分激活产业发展中的各类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完善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为保障。

(一)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资本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在乡村生产要素中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同时也对乡村村民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的通知》,强调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强对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以及对青年农场主的培养,以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产业数字化和生态化转型。为此,可进一步发掘适用于乡村地区的人才,并为其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形成示范引领、乡贤出智、村民自治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具体途径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加强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懂科技、有文化、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特别是要注重对职业农民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培养,将培养生产经营类型的职业农业作为重点。根据地区特色发展,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农业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农民合作社代理人、返乡农民工以及基层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引入各专业的职业农民,如在河南地区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较多,引入相关技术人才,在两湖两广及东北三省等种植水稻较多的地区引入高级水稻人才,并通过对当地职业农民的专业化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民了解现代农业产品生产和营销常识,使其具备正确的市场意识,以保证其具有抵御市场风险的随机适应能力。其二,鼓励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将农村地区人民中群众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完善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并把政府各项金融、市场准入、财务税费、社会保险、生活用电用地、创业培训等的福利优惠政策贯彻落实,让农民群体的创新成本和经营成本进一步下降,以此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创业成功率,鼓励进城务工村民与返乡人员回到农村地区开始新的创业,给乡村地区带来新生力量,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例如在乡村地区有空间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家禽养殖,其农产品对农民可能不需要太多,但是城镇居民在此领域消费极大,因此可以引导农民在山地丘陵等地区进行散养,将出栏农产品销售到城镇地区,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扩大居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也扩大居民消费品市场。其三,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随着乡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对于乡村村民来说,必须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以适应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享受数字经济时代的便利。因此,要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农民数字技能培养工作,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宣传和示范,培养其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对于年轻劳动力而言,通过农村电商培训等搭建农民提升智能设备应用能力的平台,提升农民运用数字技术致富的能力。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工作的开展。(1)基层政府部门通过建构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完善乡村产业融合组织主体内部利益分配,激发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权责明确的管理,也离不开系统的监护。同时,要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监管高效,服务农民的能力。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要权责明确,配合得当才能为农村基础设施的监管与防护保驾护航。通过适时开展组织培训活动,给予相应激励机制,调动乡村管理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土地流转支持政策。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是否完善则是农村产业发展好坏的关键。比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2022年,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8部门联发《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强调抓好灌区等水利设施改造升级、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受灾地区农业设施修复等,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因此,要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的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溉区,提升农业农村供水保障水平。(3)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高数字平台的普及率和适用性。完善农村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推动5G网络在城市和乡镇的深度覆盖。完善乡村公路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加快搭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结合大数据技术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存储等数据的分析整理,促进农业生产、流通等各环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如在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而限制西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因此可以根据地方需求建设物联网智能灌溉,对其地区独具优势的水果产业,则可建设现代化物流、智能仓储等设备,以规避发展缺陷,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拓展乡村产业融资渠道,解决好信用和风险这两个重大问题。通过推动政府投资与金融信贷联动,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难的问题。在强化金融支持的同时完善金融供给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帮助乡村产业增值提效。同时,也要继续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涉农守信激励和失信惩处的力度,营造良好的乡村金融生态环境。

(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持续推动乡村产业融合

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当前,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农业数字化技术发展加快,在农业遥感、农机导航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要持续推进农村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更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不断提高乡村产业智能化水平。一是为了适应我国复杂的农业地域特色,应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各种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植业龙头企业。要强化乡村产业中关于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对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气象环境成因、传播机理、致病机制的研究。如开发针对中原、东北平原地区可规模种植灌溉等的大规模全覆盖数控机械设备,对于云、贵、川等地势较复杂的地区则可以根据地区农业资源优势研发便捷、小巧、易操作的小型设备。二是加快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以及5G网络等先进技术,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主要环节建立模型算法,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机服务”“互联网+农技推广”等数字化生产服务业,促进农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業的数字化、生态化转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乡村产业科技创新,将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创新型平台集聚,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三是完善市场要素,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降低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中的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和信息技术在中西部地区传播,通过改善生态条件提升产业融合的产出效率,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另一方面,将美丽乡村与创意农业的发展有机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比如医疗业、旅游业、教育业等,培育更多创意型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 文丰安,202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意义、困境及纾解》,《理论学刊》第3期。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年2月23日第1版。

[4] 郭焕成、陆翔兴、卢丽君、杨柳,1990:《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研究》,《地理研究》第2期。

[5] 翁鸣,2017:《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转型升级研讨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

[6] 李婷婷、 龙花楼,2015:《基于“人口-土地-产业”视角的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经济地理》第10期。

[7] 滕雪芳,2018:《企业新生代员工离职的原因及其对策浅析》,《智富时代》第2期。

[8] 赖崇瑜,2019:《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乡村特色旅游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究》,《现代农业研究》第7期。

[9] 常力强,2019:《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国情国力》第5期。

[10]李芮,2015:《产业融合: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现代管理科学》第6期。

[11]刘国斌、李博,2019:《农村三产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第4期。

[12]郑军南、刘亚辉,2021:《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基于临安区山核桃产业数字化转型案例的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第2期。

[13]王璐、吳忠军,2020:《桂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内涵、困境与思路——以生态文明为视角》,《社会科学家》第10期。

[14]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2010:《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第1期。

[15]肖红娟,2013:《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转型及规划策略研究》,《现代城市研究》第6期。

[16]孙艺璇、程钰、张含朔,2019:《环渤海地区产业绿色转型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生态经济》第12期。

[17]刘春芳、石培基、焦贝贝、吴娜、李骞国,2014:《基于乡村转型的黄土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经济地理》第11期。

[18]张茜茜、廖和平、巫芯宇、张亚飞、龙辉,2019:《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地、业”转型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期。

[19]王新越、芦雪静、朱文亮,2020:《我国主要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经济地理》第5期。

[20]龙花楼,2013:《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地理学报》第8期。

[21]王成利,2022:《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7-157,216页。

[22]年猛,2018:《农业产业集聚:文献综述及其引申》,《生态经济》第5期。

[23]赵丽萍,2020:《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山西农经》第19期。

[24]陈一明,2021:《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农业经济问题》第12期。

[25]王瑞峰,2022:《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基于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

[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27]王珂:《网络零售市场释放消费潜力》,《人民日报》,2022年3月22日第7版。

[28]郁静娴:《去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人民日报》,2021年3月16日第14版。

[29]刘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动力保障》,《农民日报》,2022年1月27日第1版。

[30]邓悦、吴忠邦、罗连发,202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吗?——基于农村人力资本调节效应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31]宋杨:《着力抓好农业源生活源水污染治理》,《中国环境报》,2020年6月18日第3版。

[32]陆敏:《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经济日报》,2022年4月19日第5版。

[33]顾仲阳、常钦:《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3日第13版。

[34]乔金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日报》,2022年4月15日第9版。

[35]文丰安,202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性及推动进路》,《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Basic Connotation, Problem Analysis and Guarantee Path of Rur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en Fengan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Entering a new journey to achieve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the focu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s historically shifted to the stage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gradual penetration of data elem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quality of rural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rategy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industry quality is imminent. However, breaking the original order of internal element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 operation mode and business scop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dustries towards digitalization and ecology, and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rural industrial quality, we are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talents,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urrent rural qualit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It is proposed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by exploiting the talent capital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perfect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rural industrial system;digital 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