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07-27赵永琪梁俊芬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专业村荔枝广东省

赵永琪,梁俊芬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广州 510640;2农业农村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0 引言

“三农”问题是影响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中之重”的地位[1]。目前,中国正处于乡村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2],快速而深远的发展转型使得农村地区暴露出诸如耕地撂荒、非农业化、聚落空心化等发展不协调问题[3]。面对愈演愈烈的乡村发展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就是要全面推进中国乡村的发展转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可想而知,乡村发展与振兴问题将成为中国当下乃至未来数十年持续关注的焦点[4]。在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特征日益显著,以产业兴旺推动村域整体经济繁荣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路径[5]。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中发现,以“一村一品”为产业特性的专业村在强村富民、保障农产品安全、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6]。因此,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专业村作为推动村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尤其是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专业村在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常见,只有部分地区的小规模实践[7]。其最早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日本发起的“一村一品”乡村建设运动[8]。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一村一品”的生产模式,由此形成了如今的专业村[9]。在中国全面进入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伴随着中国在“一村一品”专业村实践和探索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专业村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专业村研究的成果已有一定的积累,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围绕着专业村的定义与类型[10-12]、形成历程与演化机制[13-14]、发展困境与制约因素[15-16]、扩散规律和组织模式[17-19]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尤其关注地理环境因素[20-22]及不同行动者主体[23-24]与专业村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定量分析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趋势。一方面,综合运用GIS 等软件进行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及聚集效应分析[25],另一方面,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方程等工具方法识别影响专业村形成及演化的影响因素[26-27]。在研究尺度上,随着中国专业村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不断增加,国内学界对专业村的空间分布现象展开了大量研究。在全国层面,向延平[28]、邵留长等[29]、陈国磊等[30]、曹智等[31]分别从不同理论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全国不同时期专业村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解析。在区域层面,刘晨光[32]、崔之珍等[33]对黄河流域专业村的空间演变格局进行了长时段的研究。在省域层面,乔家君等对河南省专业村的空间表达[34-37]、集聚程度、时空演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全面探究了河南省专业村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此外,还有不少学者针对不同类型专业村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杨忍等[38]对农业型专业村的地域类型分化进行了研究,朱乾坤等[39]对传统手工业型专业村的家庭作坊形成与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白丹丹等[40]对创意服务型专业村的技术空间扩散进行了研究,以及徐广才等[41]和石金等[42]对蔬菜生产型专业村的产业集聚度、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专业村的研究呈现出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化、研究尺度日渐精细化以及研究方法逐渐多元化等特点。但纵观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目前关于专业村的研究仍有相应不足。一方面,研究区域多集中在位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地区的河南省,对中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专业村关注较少,而专业村作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沿海发达地区的专业村发展历来走在全国前列,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当前对专业村的空间分布研究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缺少“小而精”的具体分析,即已有研究或对一定区域内所有类型的专业村进行分析,或针对区域内某种产业类型的专业村进行分析,很少有对具体生产某种产品的专业村进行空间分布及其成因的对应探讨。这种研究的缺失导致学界很难对以“一村一品”为基本特征的专业村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很难对当前国内大部分地区以发展相应产品专业村为重要抓手的乡村振兴道路提供实质性指导意见。

广东省作为全国热带农业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不同于北方传统农业生产地区以蔬菜和粮食种植为主,广东省地处沿海低纬度地区,荔枝等热带水果种植是广东省农业生产的重要特色。同时,中国是荔枝的原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荔枝生产国,广东省作为全国荔枝种植分布最广和产量最多的省份,荔枝种植是广东省当之无愧的农业支柱性产业,由此形成了广东省众多的荔枝种植专业村。然而,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乡镇经济发展迅速,学界对广东省乡村专业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专业镇的分布和发展[43-44],对瓜果种植等农业特色的专业村关注不够,尤其是对特定产品类型专业村的空间聚集和成因机制还有待深入探究。鉴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广东省第一批、第二批“一村一品”专业村认定结果中荔枝种植专业村的数据为基础,探讨这类具有广东省地方特色的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并阐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广东省荔枝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依托荔枝产业实现区域乡村振兴的政策决策提供一定科学支撑和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对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1.1.1 最邻近指数最邻近指数分析(Nearest Neighbor Index,NNI)是采用随机分布的计算模型对点状分布状态进行衡量[45],常用于随机分布的点数据的分析。计算见公式(1)。

式中:R是最邻近指数;A是研究区面积;n为点状要素的数量,本研究是指专业村的数量。为研究区域内点要素两两之间最近距离的平均值;E(dmin)为研究区域内点状要素随机分布状态下的理论平均距离。当R>1时,说明要素呈均匀分布状态。当R<1时,说明点要素格局呈聚集分布状态,当R=1时,说明点要素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

1.1.2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分析(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是一种评估地理事件在空间上不同区域分布概率的非线性参数模型。其原理是地理事件在空间上不同区域均可能发生,但出现或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存在差异的[46]。在本研究中,研究区域中专业村越密集的地区,专业村出现的概率越高。具体计算见公式(2)。

式中:ft(s)为不同时段s所在区域的核密度估计;t为时间节点;r为计算带宽;n为点要素数量;K(dis/r)为核函数,其中dis是点要素i到点要素s的最短距离。

1.1.3 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分析(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SAA)是评估某一变量是否存在空间关联性及多大关联性程度的模型。本研究将各县域内专业村数量作为观测值,计算全局自相关Moran's I,在依据标准化统计量Z 值验证专业村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Z的计算见公式(3)。

式中:Z(I)、Var(I)和E(I)分别为Moran's I 的标准值、方差和期望值。可利用统计软件GeoDA 制作出研究区域局部自相关的Moran's I 散点图,并实现空间可视化,将不同县域的专业村集聚情况划分为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4种类型[47]。

1.2 数据来源

专业村是指村域内大多数农户从事一种或多种关联性商品生产或服务活动,且该活动构成了村域社会产值主体的村庄[48]。本研究的专业村来源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名单。截至2022年7月该名单总共发布两批,全省2279个行政村入选,产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等类型,是广东省最权威的专业村统计名单。本研究选取其中与荔枝相关的专业村作为研究样本,最终筛选出106个荔枝种植专业村,通过百度坐标拾取系统确定各荔枝专业村的经纬度坐标,并进行逐个甄别确认,建立起广东省荔枝专业村数据库。行政边界数据由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并根据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网站下载的标准地图校正后,裁剪出本研究区域的行政边界底图。通过ArcGIS 添加经纬度数据的方法,把广东省106 个荔枝专业村点位置添加到广东省行政地图上,制作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图(图1)。

图1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空间分布

2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点模式分析

2.1 最邻近指数分析

由图1可知,广东省荔枝专业村主要分布在广州、东莞、茂名、湛江等市。根据广东省21 个地市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一般将广东省划分为珠三角(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潮州、汕尾、揭阳)、粤西(茂名、湛江、阳江)、粤北(清远、韶关、梅州、云浮、河源)四大区域,分别对这四大区域内的荔枝专业村进行数量统计(表1),以此进一步分析广东省不同区域荔枝专业村的分布模式。

表1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在四大区域分布的统计

借助ArcGIS 中的空间统计工具,基于公式(1)分别对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在全省及全省四大区域范围内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区域范围内荔枝专业村的最邻近指数(表2)。广东省内106 个荔枝专业村的理论平均距离是19.13 km,而实际平均观测距离为8.72 km,所得最邻近比率为0.4556,即R指数小于1。而相应的Z得分为-10.7214,p值为0.0000,可以判断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分布模式为凝聚型,呈现出显著的聚集分布状态。对不同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粤东和粤北的最邻近指数均大于1,因此这两大区域的荔枝专业村分布模式为均匀型,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最邻近指数均小于1,这两大区域的荔枝专业村分布模式为凝聚型。

表2 广东省不同区域荔枝专业村分布的空间模式

2.2 核密度估计分析

根据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坐标,进行核密度估计分析,一般来说,核密度分析的结果与带宽r的选择有关,带宽越大,空间上点的核密度变化越平滑。带宽越小,空间上点的核密度变化越突兀。为了更好的评估荔枝专业村的空间分布效果,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点密集的程度多次调适带宽,在点密集的区域,带宽可以取低值,在点稀疏的区域,带宽可以取高值。在ArcGIS中默认带宽r为输出空间参考输出范围的高度或宽度最小值。本研究选择默认带宽r、2r、3r3 种带宽进行核密度分析,比较不同带宽分析后的效果,最终选取带宽为2r的分析图作为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核密度估计值(图2)。

图2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核密度分析

从分析结果来看,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分布呈现出两大聚集核心,一处位于珠三角东岸地区广州、东莞以及惠州交界的地带,一处位于粤西茂名及湛江北部的区域。全省荔枝专业村围绕这两个核心向外扩散,并在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一带形成空白断裂带。此外,粤北大部分地区荔枝专业村核密度值接近于零。

3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面模式分析

3.1 荔枝专业村行政区面分布

将广东省荔枝专业村按照市域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通过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其分为5类,从市域层面分析各市荔枝专业村发展水平。第一层级是茂名市,荔枝专业村数量最多,发展水平最高。广州、东莞、湛江属于第二层级。阳江、惠州为第三层级,云浮、肇庆、汕头、汕尾为第四层级,其他地级市为第五层级。

为了进一步反映不同行政区域荔枝专业村的数量,降低市域行政区面积大小差异对荔枝专业村分布的影响,从县域更小尺度分析荔枝专业村的数量分布,因东莞市和中山市实行市管镇体制,县域荔枝专业村统计时,两地均按市级行政区统计。从图3可知,东莞市、高州市、廉江市3 个县市荔枝专业村的数量最多,第二层级的只有从化区,第三层级的有阳东区、惠阳区、增城区、电白区、阳西县。剩余2 个层级的县区数量占多数,说明荔枝专业村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图3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数量县域分布

3.2 荔枝专业村空间聚集面分析

从空间点模式分析发现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具有显著的聚集性,为了对荔枝专业村空间聚集面进行测度,可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评估是否存在空间面聚集性。分别对市域和县域荔枝专业村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市域层面上的Moran's I指数为0.4983,Z得分为3.7801,P值为0.004;在县域层面上Moran's I指数为0.1156,Z 得分为2.2882,P值为0.032,可以判断这2种面域尺度上均存在聚集性。

利用统计软件GeoDA 对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空间分布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并绘制集聚类型地图(图4),将不同县域的专业村集聚情况划分为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4种类型。由图4可看出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存在明显的集聚区域,有8 个地区高—高集聚比较明显,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增城区、黄埔区、博罗县,以及粤西地区的化州市、茂南区、电白区、阳春市、信宜市。不存在低—低集聚类型,同时高—低和低—高集聚类型也相对较少。

图4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县域集聚类型

4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空间格局的形成原因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形成和集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不同视角分析就会有不同的主导因素,也可以解答不同区域荔枝专业村集聚和空白的具体原因,总体来看,影响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空间格局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与自然禀赋、历史形成与文化传播、政府行为与政策支持、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等。

4.1 地理环境与自然禀赋

荔枝作为一种喜热、喜光、喜湿的热带水果作物,必然受地理环境及相应的自然条件制约,其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省不同区域的地理基础和自然禀赋关系密切。通过绘制广东省地形高程地图,与荔枝专业村分布图进行叠加形成图5,由图可知,广东省地形条件复杂,山地、丘陵、平原和台地均有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多分布在粤北地区,少量分布在粤西和粤东,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其次是潮汕和雷州半岛。丘陵处于山地和平原之间,或零星分布在沿海平原与台地之上。台地主要连绵分布于沿海一带,沿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线延伸至珠江口,再经海丰、潮阳向东扩展。纵观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分布,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并在雷州半岛的平原和台地地区、珠江三角洲东岸的平原及丘陵地区形成两大聚集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北部为接近中纬度的山区,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气候,相比于北回归线之内的地区,热量减退。同时,山区内部垂直气候显著,易出现区域性的山地性气候,尤其是冬季容易出现低温、霜冻等寒害自然灾害[49],对荔枝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而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区域,土地平坦开阔,河网密布,具备热带雨林气候的部分特征,充分满足了荔枝所需的水、热以及光照需求,从而为荔枝专业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而荔枝专业村聚集的珠三角地区和雷州半岛地区,耕地资源相对更加丰富,同时村镇建设用地条件良好,有利于荔枝的种植生产和荔枝专业村的集聚。

图5 广东省不同地势水平下荔枝专业村分布

4.2 历史形成和文化传播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紧密相关。广东古代属于岭南地区,据相关史料记载,荔枝最早便产于岭南,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由于其味道鲜美,自西汉开始便是南方地区特色的果贡之一。而岭南的荔枝最早进入文献记载和成为皇家贡品,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关于荔枝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2 世纪初,赵佗归附汉朝,自岭南进贡荔枝。之后,汉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宫”,开始尝试从岭南移植荔枝于长安,但长安气候显然不适合荔枝生长,由此移植不活。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保鲜技术差,岭南荔枝的稀缺成就了其“百果之王”、“果之牡丹”等美名,进一步加剧了古代上层阶级对荔枝的喜爱,也提升了岭南荔枝的种植和名声。而使荔枝闻名于天下,传遍大江南北的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外,北宋大文豪苏轼也甚爱荔枝,曾在《惠州一绝》中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一口耳相传的佳句。荔枝的历史形成和文人的诗句传颂使岭南荔枝成为了中国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果品之一。而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分布密集的珠三角东部地区及粤西一带是岭南荔枝种植历史最长、荔枝文化资源最为浓厚的区域。一些研究已证实粤西地区是古代荔枝最早的产区,其中,茂名保留了中国最古老且最大的荔枝园,相传唐朝贡奉给杨贵妃品尝的荔枝就摘于茂名市高州的根子镇贡园。而珠三角地区的东岸是古代荔枝交易的中心。其中,增城南部的新塘就因荔枝交易而曾被称为“荔枝市”,清代文人谭莹就曾用“家中荔枝三百树,年年果熟问收成”描绘古代增城荔枝产业的繁荣。如今茂名、东莞以及增城三地的荔枝种植系统已经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正是这些历史文化特征的积淀和传承最终使珠三角地区和粤西地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荔枝专业村。

4.3 政府行为与政策支持

荔枝专业村的形成与政府行为及发展政策有很大的关联,即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对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看,在省级层面,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对荔枝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从2017 年开始相继出台了《广东省荔枝产业保护条例》《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进一步做好2021 广东荔枝“12221”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扎实推进2021 年我省荔枝出口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1 年广东荔枝市场拓展系列营销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奠定了广东省荔枝产业的发展格局,也为荔枝专业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在市政府层面,荔枝专业村空间集聚区中的东莞市专门印发了《东莞市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并制定了“10+4+40”行动计划,即:出台10 条扶持措施、实施4项重点工程、启动40 个重点项目,这些地方政策为荔枝专业村的形成发展创造了健康宽松的环境。同时,一些市级政府还对荔枝专业村内的重要荔枝遗产进行了保护规划,如茂名市专门制定了《广东省茂名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对市内重要的荔枝专业村进行保护,这为荔枝专业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和政策保障。而在具体行动中,一些地方政府还从行政实施的角度对荔枝产业进行了推动,如荔枝专业村密集的增城区出台了《增城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意见》,从基础设施、科研技术、金融贷款、产品推广等方面加大对荔枝专业村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本地村庄的荔枝专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4.4 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

专业村作为一种以村域为基本单位的经济体,其发展必然会受相应地区城镇化以及产业化的影响。而荔枝专业村作为一种传统农业型的生产体系,属于低层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经济附加值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在乡村地区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这类专业村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50]。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受地理环境和自然禀赋的影响,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大部分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广东省北回归线以南的大部分区域均可形成一定数量的荔枝专业村,但实际上在两大荔枝专业村聚集核心之间却形成了专业村发展的断裂地带,即在珠三角地区西岸的佛山、中山、珠海以及江门一带形成了没有一个荔枝专业村的连片地区。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限制了荔枝专业村的形成。珠三角西岸地区是广东省主要的工业集聚地区,重化工业发达,乡村城镇化明显。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珠海特区的设立,佛山、中山等地率先接受外来经济的影响,这些区域的乡村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原本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种植经济逐渐转向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化发展。而江门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是海外华侨的主要投资地,外资企业及文化对传统农业及文化影响巨大。时至今日,这些地区历经多次产业转型和升级,已经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发展之路。相对于粤西地区以及珠三角的东岸地区,这些区域对荔枝种植的重视程度有限,往往处于漠视状态。在专业村的申报过程中,没有对荔枝专业村给予相应的支持。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一村一品”专业村作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逐渐受到相关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广东省评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中的荔枝专业村数据,从空间点模式和空间行政面模式两个层面分析其空间格局。点模式分析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影响,而行政区面模式分析可以凸显出地方政府对荔枝专业村形成的具体影响,最后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凝练。

主要结论如下:(1)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在粤东、粤北地区为均匀型,珠三角、粤西地区为凝聚型。(2)核密度估计显示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聚集核心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的东岸广州、东莞及惠州交界地带以及粤西茂名与湛江北部的区域,呈现出中心向外围骤减的趋势,并在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一带形成空白断裂带。(3)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分布具有明显的县域集聚性,有8 个地区高—高集聚比较明显,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增城区、黄埔区、博罗县,以及粤西地区的化州市、茂南区、电白区、阳春市、信宜市。(4)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受地理环境和自然禀赋、历史形成与文化传播、政府行为与政策支持、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等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和自然禀赋将广东省荔枝专业村限制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之内,而各地不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传承力度、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带来了荔枝专业村空间分布的地理差异。最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动造成了荔枝专业村发展的空间断裂。

5.2 建议

未来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建设需要尊重自然地理环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荔枝种植,将地方发展的各类优势融入其中。其次,要加强对荔枝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总结和挖掘不同荔枝专业村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人类智慧和经验,推动荔枝专业村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鼓励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同时整合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为荔枝专业村的建设和规模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第四,有序推进各地城镇化和工业化,坚决遏制城镇化和工业化无止境向乡村蔓延,对不重视专业村建设、不开展文化保护、不进行村庄帮扶的传统荔枝种植地区进行合理引导,坚持传统特色化理念,走绿色生态化道路,防止出现因追求地区城镇化和工业效益对传统荔枝种植进行大规模破坏,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专业村荔枝广东省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工业型专业村集聚成因分析
——以巩义市回郭镇铝加工专业村为例
专业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荔枝熟了
特色专业村营销问题探讨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