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2016-09-14宋勇超
宋勇超
内容摘要:FDI、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FDI也是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而且FDI还通过技术溢出推动着东道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有必要将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下,研究三者的交互影响。本文构建了FDI、产业集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我国2004-2013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邻近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相互影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DI和产业集聚分别通过就业效应、投资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省份通过引进外资,不仅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还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升级;产业集聚则通过技术溢出、专业化分工以及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优化了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FDI 产业集聚 经济发展方式 空间计量经济学
引言
新增长理论将产业集聚看作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90年代末新经济地理学也开始将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纳入研究范畴。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集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集聚生产要素、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产业集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沿海地区凭借着邻近国际市场的地理优势和国家的渐进开放政策,吸引着制造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中西部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区的内生动力则相对不足。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因素,即使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仍然有可能形成产业上的集中,在这些因素中,需求和成本关联往往能够对产业布局起到决定性作用(冼国明、文东伟,2006)。因此,对于那些难以自主形成产业集聚的地区,通过FDI流入带来关联产业的集中进而形成产业集聚地,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FDI不仅是推动产业集聚的有效因素,还通过示范效应、关联效应、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等多种方式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同国内资本相比,FDI拥有自身的特有优势,一方面FDI作为资本、技术、生产和营销渠道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体,能够产生更为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刘灿妍、贾媛,2015);另一方面,FDI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大量资金,弥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资本缺口。鉴于此,多数地区都将引进外资当作重要工作之一。
可以看出,FDI、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FDI也是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而且FDI还通过技术溢出推动着东道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有必要将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下,研究三者的交互影响。但是,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当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较为接近时,这种影响将更为密切,而当前研究忽略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考察FDI、产业集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以期对各地引资政策的调整做以指导。
具体而言,产业集聚影响经济发展方式(RTYit)的途径有:一是技术进步效应。集聚区内的公司雇员通过接受培训或“干中学”的途径学习到技术和经验之后,可能流动到其他群内企业,产生“培训效应”(Javorcik,2004)。二是投资效应。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具有自我增殖的优势,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向心力会吸引资本在空间上的因果循环聚集,从而推动经济在区域上的持续增长。三是就业效应。在集聚初期,集聚区规模的扩大吸引大量劳动力,同时集聚区内平均工资一般高于其他地区,导致人才流向集聚区,形成劳动力充裕的人才市场,就业量增加。但是当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就业岗位的逐渐饱和和区内企业竞争的加剧,拥挤效应导致集聚区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平均工资也开始逐渐下降,导致劳动力从集聚区流出,就业量减少。
FDI影响经济发展方式(RTYit)的途径有:一是技术进步效应。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跨国公司拥有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FDI不仅通过市场竞争效应与示范模仿效应提高了同一产业内的技术水平,还通过垂直关联效应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中间产品与管理技术,国内企业因FDI的行业间溢出而获益(邱斌等,2008)。二是投资效应。目前有关FDI对国内资本挤入还是挤出的研究中,结论并不一致。跨国公司带来了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东道国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投资,同时FDI还将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挤入国内投资。但是,由于跨国公司拥有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上东道国优惠的引资政策,因而FDI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国内投资机会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就可能同国内企业争夺稀缺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挤出国内投资。三是就业效应。FDI的流入直接增加了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另外FDI在某个行业的投资还将带动上下游行业的新增投资,间接增加劳动力需求。但是FDI也有可能引起竞争加剧,导致部分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退出市场,从而抑制劳动力需求。
综上,FDI、产业集聚将通过技术水平提升效应、就业效应与资本流动效应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影响。只要FDI、产业集聚带来的技术水平提升效应超过就业效应与资本流动效应的加权平均值,二者就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促进作用。为验证上述命题是否成立,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三)数据来源
RTYit(经济发展方式):本文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方式。其中全要素生产率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衡量,选用的产出指标为以1978年为基期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的分行业增加值,投入指标包括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两项,其中劳动力投入为各省份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资本投入的衡量采用永续盘存法,然后以1978年为基期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利用DEAP2.1软件计算出各省份TFP,然后利用公式(2)得到各省份经济发展方式。
Clusteri(产业集聚度):本文借鉴张小蒂、王永齐(2010)的方法,产业集聚度的计算公式为Clusteri=1/28(Gij)。其中,Gij=(i省份 j行业工业总产值/i省份的GDP)/全国j行业工业总产值/全国的GDP。Gij反映了i省份在j行业上的比较优势,若该值大于1,表示i省份在j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同时说明j行业在i省份具有较高的产业集聚度;如果该值小于1,则说明j行业在i省份的产业集聚度较低,指标Clusteri反映了第i省份所有产业的集聚程度平均值。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与指标合理性,本文选择了28个行业来计算各省份的产业集聚度。FDIi(外商直接投资率)用各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表示。
估计结果及分析
对2004-2013年各省经济发展方式进行Morans I全域空间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各年份的经济发展方式Morans I指数多数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这表明邻近省份的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自相关关系,即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域相互临近,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域相互邻近,而现有研究忽略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因而模型设定和计量结果上可能存在一定偏误,考虑到邻近省份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LM检验和稳健LM检验来判断应当采用SAR还是SEM,如果SAR的LM检验和稳健LM检验更为显著,则采取空间滞后模型;反之,则采取空间误差模型。本文LM检验与稳健LM检验在1%置信区间下均为显著,为便于对比,本文分别采用了SAR和SEM两种模型。除此之外,本文还使用混合估计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见表2。另外,为考察FDI在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本文还在上述实证模型中加入了FDI与产业集聚的交叉项FDIi×Clusteri,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2、表3计量结果中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回归方法,回归系数仅存在数值和显著性大小上的差别,并未发生符号的变化,本文结果稳健可靠。不论是在混合估计模型还是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中,FDI系数符号均为正,这说明各省份通过引进外资,不仅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还优化了经济发展方式。从作用机制上看,外资的流入意味着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能够促进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时FDI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的程度,从同行业的角度而言,内资企业需要通过自主研发或者模仿学习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而言,上游企业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或接受跨国公司的技术指导以满足跨国公司对中间产品的要求,下游企业为适应跨国公司所提供的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总体来看,流入中国的FDI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产业集聚(Clusteri)的系数符号同样为正,这说明产业集聚不仅带来了资本上的集中,吸引了大量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技术水平,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以及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产业集聚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升级。另外,交叉项FDIi×Clusteri符号为正,这说明FDI能够使产业集聚的产业升级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空间滞后项系数ρ显著为正,这说明各省份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协同效应,各省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相邻省份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各省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显著的区域协同性。各省份在引进外资、着力打造经济集聚区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同相邻地区的相互协调。从国家层面来讲,各省份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深化经济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机制,有利于打破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行政壁垒,这对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资源配置、完善区域分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应当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机制,增进优势互补,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极。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FDI、产业集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一是FDI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了各省的技术水平,同时通过改变劳动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影响,总体来看,FDI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促进作用。二是产业集聚不仅带来了资本上的集中,劳动力的转移,也提高了集聚区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技术提升效应大于就业效应和资本流动效应的加权平均值。三是各省份之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显著的区域协同效应。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合理引进外资,优化外资产业结构。鼓励技术含量高的外商投资流向我国,积极引导FDI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充分发挥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加强国际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国内的研发活动。充分发挥外资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有序建设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并积极改善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企业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二,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产品和要素的跨省自由流动,提高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贸易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而我国当前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产品和要素流动成本较高,不利于产业集聚。因此,应当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消除地方保护观念,加强市场规则的统一性。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和针对性的重点投资对产业集聚过程进行干预,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推动规模经济,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创造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
第三,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契机,积极消除产品和要素的流动壁垒,构建突破行政区划的区域协同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已经出台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已取得积极成效,各区域在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发展合力方面的共识也更加明确。因此,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当加强跨区域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协调功能定位、优化分工格局,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冼国明,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管理世界,2006(12)
2.刘灿妍,贾媛.中国双向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3.赵文军,于津平.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8)
4.JAVORCIK B S.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3)
5.邱斌,杨帅,辛培江.FDI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8)
6.张小蒂,王永齐.企业家显现与产业集聚:金融市场的联结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