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影视动画中的“虚拟性”艺术特征
2023-10-06余洋
【摘要】影视动画具有影视的一般特征,同时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影像媒介形式,同样呈现出自身独有的虚拟化特征,“虚拟性”作为动画艺术本质的特征之一,使得动画艺术具有审美意象和价值。本文从影视动画所具有的虚拟性的影视表现手段、剧本创作与虚拟性技巧表现形式,探讨动画与电影“虚拟性”存在本质的区别,影视动画在继承电影“虚拟性”语言同时,还呈现出角色塑造、思维形式、空间构成的“虚拟性”艺术化特征。
【关键词】影视动画;虚拟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1-0044-04
【基金项目】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ACG亚文化传播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动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076);江苏理工学院横向课题《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创新设计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YH23508)。
人类自诞生之初,就在不断努力地表达和反映他们周围的世界。我们总是怀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在新旧时期石器时代的岩壁上,甚至在古希腊坚硬的大理石壁上,古人们便以动画意识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直到在21世纪的电脑屏幕上,试图留住我们生存的印记。人类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并开始在留住印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把主观心灵的艺术享受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埃米尔·科尔运用的“逐格拍摄”的方法,使得后来的电影和由电影技术分支发展而来的动画电影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影视动画可把“假定性”的故事放在一个具有“虚拟性”的动画世界里,是动画影片创作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一、动画“虚拟性”特征的延续发展
(一)“虚拟性”在动画定义中的体现
动画,源自英语词典“Animate”,意思是“给予生命”。正是人类思维和创造力的驱动,使无生命的艺术符号在动画中栩栩如生,并获得了一定的意义。正如动画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所说,动画是“绘制的运动”,而不是真正的运动。通过创造出自然、逼真的运动效果。虚拟性始终存在于时空关系中,动画艺术家利用想象力和夸张手法,动画艺术中的运动既包括模拟真实状态的物理运动,也包括动画艺术家为表达主题而构思的虚拟非物理运动。这些也都体现了动画所具有的虚拟的普遍性艺术特征。这些动作都是精心创作的,作品带给观众一种生动的虚拟体验。
薛燕平在《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一书提到:“在动画片创作的世界里,我就是上帝。我可以创造生命、构建环境甚至决定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死去。一切完全控制在我的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我喜欢这种安静、孤单的生活方式。”说明了动画能够创造一种迥异于现实生活的虚构性幻象世界图景,这种图景通过技术手段、情感表达、性格刻画、意境营造产生价值意义。
(二)虚拟化特征不因技术革新而消逝
动画创作者有着不同的艺术文化个性,每部动画的创作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它取决于创作者艺术文化生活和对动画等方面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直到后来的魔术幻灯、旋转盘、逐格拍摄等技术运用的出现,都体现了动画艺术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展现给世人。
3D动画到AI动画的跨越式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体验。动画艺术为幻想的享受和存在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幻想可以用文本来表达,呈现了情感幻想、幽默轻快、欢乐拟人、简洁纯净等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几种动画体验。这一进步为动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们深入体验和理解动画的魅力。这就要求创作者对动画本质的虚拟性有很好的把握尺度。从阿尔塔米拉的奔跑的野猪,魔术幻灯、手翻书都体现了创作着的创作意图,使原来不能够运动的东西,通过虚拟的有意识再现,运用有规律的技术手段表现出原本不能够实现的现实意象。而今,再看《恐龙》《泰山》等动画影片,若缺少对动画虚拟性色彩有效运用,反而会让人们感觉这和普通的影片没有什么区别,就失去了创作的本意。这也正是现代的动画艺术家们所追寻的,如何恰当地运用动画虚拟性的本质特征来更好地传达信息和情感价值。
人们对动画的研究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动画到现代各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动画作品无疑是艺术家们用虚拟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然而,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动画的虚拟性表现和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艺术价值美是不变的,这也是动画最本质的特征。
(三)逐格拍摄技术的虚拟化演进
1.逐格拍摄技术
自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的魔术幻灯,约纳斯·桑改良的旋转盘,直到20世纪由埃米尔·科尔运用的“逐格拍摄”的方法拍摄的《幻影集》的出现,都是技术不断的革新发展。《幻影集》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诞生,“逐格拍摄”的技术同时也是影视动画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动画借助“逐格拍摄”的技术而发展,并产生了影视动画的这一巅峰状态,不能够说“逐格拍摄”的技术产生了动画,可以说它是产生影视动画的核心条件。
在逐格拍摄技术的影响下,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公司创作出风靡全球的影视动画作品。中国在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也形成了中国动画美术学派,将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动画电影中,率先在西方视域中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形象。动画故事的虚拟性成为传达思想感情的最佳艺术样式之一,符合了对文化艺术的叙事要求。通过动画技术,观众直接获得美的体验和视觉上的惊艳震撼,无需依赖于真实世界的限制。这种简化的感知方式让我们更加轻松地沉浸在作品中,享受到艺术所带来的愉悦和刺激。这样一来就可以自由地发挥创作,而不像纯影视一样受到限制。
2.虚拟性特征表现
动画创作需要艺术想象力,夸张变形,做现实生活中没有或者真人電影拍不出的东西。利用逐格技术把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经验理解和感悟运用虚拟的手法放大对象的差异,表现出影视动画的独特魅力。由此看来,在逐格拍摄技术作用下的影视动画离不开动画的虚拟特征。在动画中,过于真实的对象或场景实际上不被广泛接受。当它们变得过于逼真,人们会觉得它们与真实电影无异,失去了动画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动画艺术中,角色和场景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以突出其自身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同时展现出动画艺术的个性和魅力。这样的创作方法使得动画作品独具特色、引人入胜,赋予观众截然不同的体验。在动画片中拥有更多人文精神关怀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赓续;动画影片创作可以借鉴国外写实模仿再现仿真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幻化动画艺术生命的想象力。《宝莲灯》中的小猴子、噶妹的造型行为表征还有模仿迪士尼动画的模仿痕迹。因此,只有利用好各种技术把动画虚拟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创作出更多具有差异化和吸引力的优秀国产影视动画。
二、动画与电影虚拟特征差异
(一)选题形式不同
电影剧本的选择是融合现实和可能性,它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完成超越现实。电影或电视剧本需要立足于现实,同时为了创造力而推进现实的边界。而动画电影依托脚本创作,存在着无限的可塑性空间。这意味着可以运用讽刺、幽默、夸张、幻想和治愈等表现形式,能够尽情展现各种可能性。在电影和动画脚本创作的空间方面可以涵盖现实、超现实或虚幻的世界,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创作剧本的不同
电影和动画剧本需要有创意的场景描述。然而,在现代的电影和电视大片中,一些角色和动作也开始添加一些动画场景,以增添更多的创意和想象力。屏幕上虚拟角色演员或虚拟场景局部成为主要考虑因素。这些场景的创作和描述基于人类表演的能力和特点。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电影和影视动画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如《加勒比海盗3》中怪物就是采用了动画中的动捕技术运用。影视动画剧本中对画面的描述则与影视片不同,要考虑到画面制作效果和画面制作成本。直接通过摄影机的现场拍摄很难一次性做到影视特效创意的满意效果,必须经过特效后期合成、影视剧特效动画可以为实现虚拟和现实的奇幻效果融合成为有效的手段。但无谓地增加视效的同时,也会增加投资成本和制作成本。因此,在动画片中表现功夫的都是用一些带有科幻的画面来表现,往往会运用到一些虚拟的表现手法,影视动画和影视剧本在画面的呈现方式的“虚拟性”本质特征上存在较大区别。
(三)演绎手法不同
电影和电视,以及动画,都是通过演员或图像处理来展现。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电影和电视剧本的情节源于现实生活,但又超越了现实。这些情节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并促使进行个人评价。在动画电影中,情节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可以更加宽容地满足观众的需求。视觉效果可以被夸大、幽默、讽刺,展现出美丽而奇妙的画面,并结合人性化的寓意。观众在观看动画时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暂留的真实感”。由于没有限制,动画创作的虚拟空间是无限的,动画的优势在于其对虚拟特性的掌握。通过创作电影和电视动画,人们能够表达精神感受和情感,动画艺术家通过超人般的角色形象塑造、幻想般的场景创造、超现实的动作设计、夸张的情节表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展现故事。动画作品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世界和形象。因此,动画在创作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力。它能够通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三、多元化的动画“虚拟性”特征表现
(一)动画艺术表现手法的虚拟性
影视动画《千与千寻》作为宫崎骏的代表作之一,并在200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动画制作技巧和优美的色彩与画面,还在于宫崎骏对动画虚拟性的本质特征的巧妙运用。宫崎骏善于运用动画的虚拟性特征来创作作品。宫崎骏先生的作品如《千与千寻》《龙猫》等,都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并以少年儿童在成长過程中的心灵需求为创作对象。正是这种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使得宫崎骏的作品能够真正与少年儿童进行沟通,并受到广大观众的接受和喜爱。宫崎骏的作品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吸引年轻观众,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展示了动画的无限可能性及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宫崎骏运用动画的虚拟特性,成功地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以创作宗旨来传达其思想感情,也为动画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动画独特思维形式的虚拟性
动画具有独特艺术思维形式,通过这种思维形式赋予动画角色生命,并赋予其灵魂,探讨动画本质艺术特征,同样离不开“动觉”,但动起来的东西不一定就有生命、好看,而魔幻就是要赋予其动态,赋予其幻化的生命。《大都吉米》的动画影片,这部动画影片就是交流、沟通,里面是完全超现实的语言,是动画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实现而实现了的,是想象创造能力的拓展。
电影和影视动画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可以将无形的变成有形。思想的转变还需要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与之匹配,以便不断制作动画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吸引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反映在电影的故事的结构,情节的布置,角色形状的设计以及电影背景刻画中的艺术创新。日本的许多动漫创作也从其他国家的故事角色的原型中汲取了灵感,如《七龙珠》中的孙悟空,是日本作者重新创作的形象,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完全是两个人物。该作者根据“孙悟空”形象,创作了一系列的龙珠传奇,而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三)动画空间构成的虚拟性特征
1.虚拟性的故事情节
动画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其虚拟性,角色和环境都是通过虚拟手段创造出来的。因此,动画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也必然具有虚拟性。尽管这些故事情节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现实,但它们常常包含更多的想象和夸张元素,展现出理想化和浪漫化的表现方式。有时它们可能是豪情万丈、超凡脱俗的,有时则是梦幻神奇、引人入胜的,这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在动画中,创作者可以通过虚拟的手法和艺术表现来突破现实世界的限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和奇幻的世界,让观众沉浸其中并感受到无限的想象力。通过动画的表现手法,创作者可以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来塑造故事,并传递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
2.虚拟的角色塑造
动画艺术中,角色的虚拟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与真实角色不同,动画角色可以是任何形态,不限于人类,还可以是动物、非生物甚至幻想生物,或者是某种精神内涵的寄托。通过塑造这些角色,动画艺术家创造了虚拟的人物形象。这些角色不仅具有虚拟的个性、心理和身份,还拥有虚拟的外在形象。角色的性格、心理和身份往往与真实世界中的人物非常相似,同时它们的外貌也可能与真实角色相似或截然不同。《疯狂动物城》中的主角朱迪是一只兔子,角色塑造参考了真实世界中兔子的特点,“她”的外貌反映出了兔子的特征,同时具有个性、思想和情感,角色在艺术上的夸张和处理,使得“她”更加可爱和生动。通过对动画角色的虚拟性塑造,艺术家可以表达出更多的创意和想象力。
3.虚拟性的环境场域
影视动画的虚拟性环境场域能够为故事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创造出具有想象力和奇幻元素的虚拟世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同时,虚拟性环境场域也能够更好地突显故事中的主题和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动画艺术的虚拟性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刺激,更是为了通过艺术手段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通过虚拟的环境营造,动画艺术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不同但又与之相连的艺术空间,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艺术享受。例如《疯狂动物城》通过创造一个虚拟的城市环境,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细致入微的细节和场景。不同种类的动物们在这个虚拟的城市中生活、工作、社交,创造了一个充满奇想和想象力的世界。这样的虚拟性環境场域提供了创作者更多的自由度和表现力,使观众享受到独特而令人愉悦的艺术体验。
四、结束语
动画艺术的“虚拟性”在不断走向逼真的同时,也不应偏离了动画假定想象的艺术特质。倾向于选取神话和历史故事作为题材的同时,需要对所处的生活景象、环境场域、故事情节,以及历史进行梳理,深挖隐匿在现实生活中的象征寓意内涵,探索积淀中国动画的艺术创作规律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2]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39.
[4]佟婷.论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J].现代传播,2002(5):65—67.
[5]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1.
[6]史春霞.美国动画的文化取向及其审美价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7]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8]安兰·乔娄登科.生活的幻觉:动画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9]Zhuang,Yueting.Amodern approach to intelligent anim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6-50.
作者简介:
余洋(1986-),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与新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