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
2023-10-03施小虎
施小虎
[摘要] 相比其他学科,语文课程更具情感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通过氛围渲染、情境体验来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实现情感教育目标。教师应积极探索语文情感教育的路径,恰当地渗透情感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健全丰富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关注课堂学习体验,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想法为基础组织教学,全面落实教育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语文情感教育也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意蕴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教育更离不开情感,小到每一个汉字的构造,大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只有语文课堂有情感了,在学生眼里,枯燥的方块字才会低语,曼妙的句子才会传情,学生才会浸润在由文本、教师、同学及自身构建的情感场中。小学生还处在打基础、强根基的阶段,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对社会的好坏缺乏自主分辨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则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增进其感性思维和情感表达。二则情感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将情感表达出来,即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开展情感体验活动、写情感日记等方式,学生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从而培养情感素养。三则情感教育有助于形成情感态度和增进品格修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讲述品德故事和体悟伦理道德,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品格修养,增强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践策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如何有效发掘作品的内涵,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呢?教师应将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习得这种思想交流与心灵活动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推进落实语文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1.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实施情感教育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小学阶段,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力,促使学生感知课文中的深层次情感。以往,学生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课文阅读,被字词认读、核心观点提炼等学习任务束缚了手脚,自然无法感同身受地领会与把握课文内涵,难以有效地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而基于真实情境创设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对文学作品情感层面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首先应通过创设情境来凸显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有意识地选择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烘托氛围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的情感,激活学习体验,从而培养自身的情感认知与表达能力。在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小组中分别选出一名同学扮演裁缝、扮演顾客、担任旁白,其他成员则扮演店铺里的其他顾客和店员;各小组依次演绎。本堂课中,通过让扮演顾客的同学对裁缝慢吞吞的性子产生着急的情绪,让扮演裁缝的同学对顾客的急性子产生不解的情绪,让其他扮演店员、顾客的同学随着情节发展而产生不同情绪,引发基于自身感受的情感共鸣,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2.深挖教材内容,积淀情感素养
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体验与表达情感中获得经验、反思和成长。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积淀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增进自我认知和品格修养。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情感教育渗入文本解析中;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针对地开展教学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身份出发,发挥想象力,感知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形成情感感知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理解能力。
情感教育需要通过情感表达和交流来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写作、口语表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只是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无法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因而教师需要善用引导式教学,循循善诱,让想象插上逻辑的翅膀。教师应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共情能力,以实现情感教育目的。例如,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描写了海底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海底世界与日常生活关联度较低,学生理解会存在困难。课前教师可搜集有关“海参”“乌贼和章鱼”“单细胞海藻”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结合文中的“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提出问题:深海中没有光,海底动物是看不见的,那它们靠什么捕捉猎物?学生们可能会给出“喷射出渔网”“等其他小鱼撞上来”等充满想象力的童真性回答,教师适时进行拓展,展示海底动物捕食的视频及其原理,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形象化理解。引导过程中,教師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对他们的发言不宜作出正确或错误等简单判断。
3.活化师生关系,营造情感场域
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引领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语文课堂上同样如此。要构建语文课堂的情感场,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离不开教师的个人魅力、专业素养与学生亲和力,也离不开教师尊重学生、民主管理、机智引导。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兴趣、发散思维、合作探究、踊跃展示,让学习真正发生。
比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课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是否有过非常想要得到一件超出父母承受能力的东西,让他们带着问题思考走进课堂。从文中“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到作者心疼母亲,用钱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再到母亲又一次凑足了买书的钱,以此唤醒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真切感受母爱的伟大,形成深刻的情感认知。最后,引导学生就课前的问题进行课堂分享,锻炼情感表达能力。如此,让学生代入文中角色,起到增进情感认知、强化道德情感态度的作用,形成感知爱的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从心底里乐学、愿学和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