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2023-10-03王丹竹
王丹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校内部的教学物料和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高校作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沃土,其教学设备和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效率。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新式的教学方法取代了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甚至于一些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物料能够被教师生动应用在自己的讲课过程中,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最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MOOC、翻转课堂,都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应用和发展起来的新式“网络教学”[1]。混合式教学可以说是这些新教学模式的统一概念,就是将学习形式进行混合,学生不用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并行的手段,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更宽的学习渠道,让学生接触更多样的学习形式,在有限的教学实践内获取更大量的有益信息。微观经济学本身具有经济学科抽象化和微观复杂化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无法保障,因而采取混合式教学,可以利用更为多元的教学物料,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教学保障,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教学要求。
一、混合式教学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又可称之为小经济学、个体经济学,是与宏观经济学对应的另一种经济学学科。微观经济观主要关注个体经济单位,主要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教学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抽象性,作为一门与社会科学紧密相连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所教授的正是经济发展的规律,需要探视社会,了解真实的经济发展数据。所以实践是信息获取的基础,也是学生教学的最关键内容。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从课本和具体知识点内获取具体概念,并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将抽象转化为具体[2]。二是逻辑性,微观经济学需要依赖经济数学推导和图形推理分析,并且推导过程中理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也非常突出,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数学和图形推导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对推导相关内容都一知半解。三是复杂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且不同学习板块对教学设计的要求都不同,例如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两个章节,就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经济问题处理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个较大的难点。
(二)混合式教学的特点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混合教学资源丰富,可以在有限的教学过程内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教学物料,且可选择的余地更强,学生不仅能够在课上获取相关知识,课前、课后同样能通过完成对应学习任务来了解学习内容。二是自由意识强,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混合课程内容都是自由组合可拆分的,例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可以选择网络课程提前梳理完整的知识点脉络,也可以选择线下小组合作,不同学生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课题通过网络、线下图书馆、线上名师指导等多种方式获取自己需求的知识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出发,调动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积极性,选择添加学生喜爱和上手效率高的教学板块,为学科提供辅助增值教学。
二、《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问题
固定的程序输出是传统教学的一贯教学方法,当混合式教学开始成为主流,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实际并没有非常强的主动性和优势。当前《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类的问题,对学生课程追求以及对混合式教学的理念认识不清。高校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黏性多来自双方主动联系,教师反而是较为被动的一方,学生将自己对课程的追求通过沟通和合作传递给教师,教师进而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物料和学科指导。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可以是常规的课程教学,也可以是非常规的线上或课下指导[3]。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多种沟通可能性,让课堂教育开阔起来,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有完全责任意识能够考虑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自我的发展情况。所以在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意识带动作用要大于学生,在混合式教学物料的选择上,教师主动性也要强于学生,因此学生只能从有限的几种教学方法上进行选择,自身对课程目标的追求体现并不积极。二是对应性的问题,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学设计内容的接受度以及理解能力。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教师无法向下兼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群体对课程的认知层次,无法准确判断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高低。因此,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为学生准备充分的自我学习材料,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之后学生无法很好地把握学习尺度和深度,导致课题进展艰难。《微观经济学》内容复杂,分类详细,学生要想全部吸收难度很大,所以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团体合作,在班级内进行分组作业,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定位不同小组的课题解决能力,所以最终作业或者任务提交时,经常出现内容太“水”,设计不规范的现象。
(二)学生问题
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大体抱以支持的态度,体验和融入学习的心态都较为积极。通过对学生群体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这一概念的认知非常模糊,而学生主观意识经常认为,脱离传统教学程序的新式教学概念容易带来突破,因此积极执行可能会获取更大的教学收益。但是对混合式教学的具体执行方法、执行模式选择等关键内容并没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学生问题体现在两点,第一个问题是心态问题,学生大多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走来,高校教学过程中太过强烈的主体意识可能会与学生产生排斥反应。而混合式教学因为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具备比较大的灵活性和应用优势,所以需要再三斟酌并对学生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在获取教学基本数据之后,方能对该群体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模拟和实践。而这一程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做到执行[4]。为了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通常会从更为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视角来为学生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学生心态做不到完全转变,被动学习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第二个问题是实践,有理论基础而无实践操作的能力是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的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无法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环境,但是混合式教学能够满足学科教学对实践课程的要求,但是执行过程中,学生会与教师出现同样的问题:能力认知不清。尤其混合式教学接入了太多互联网教学视角和远端线上课程,可选择的余地太大,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支持,在一知半解状态下进行学习,结果通常并不理想。而且混合式教学得不到积极利用容易变成“混乱式教学”,学生无法控制远端教学物料,不能跟随教学步伐获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反而会影响教学的积极性和效率。
(三)教学手段应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科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多、学习难度大、实践需求高。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加入很容易产生“双刃剑”效应,即应用得当可顺利提升教学效率,应用不当则会极大阻碍课程的教学进展。而应用得当和不当之间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就是教学手段。当前《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匹配和应用情况都不够理想。匹配度不高的原因是教师有自己成熟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这类专业基础性的课程,其体系的构建非常艰难,所以教师通常会选择自己更能把握、体系性更强、教学稳定性更好的传统教学,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作出的改变尽量小和少,以不影响现行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对新鲜事物接受度不高是限制混合式教学理念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混合式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稳定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参与
混合式教学的切入并不代表需要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翻覆式改革,更加适合教师执行的举措是保留课堂教学框架和固定内容,将混合式教学相关内容接入原始教学框架的某一部分,作为扩充框架的辅助性力量。例如原始教学框架中缺乏对课前知识教学的准备,那么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线上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情况,合理地对单元知识进行排布,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切入点。例如新消费成本这一理论的学习中,需要图谱的点缀和辅导,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预习或者MOOC 培训的方式,了解一些消费者行为的构建基础以及理论的基本梗概,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输出和讨论这部分内容,做到引导学生参与,积极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5]。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对某部分经济现象展开自由讨论,并将其作为本学期课程行进过程中的持续性话题,学生可以独立也可以寻找合作对象,活动的设计和具体执行情况可以定期汇报给教师,但是整个活动和课题的实现过程教师不做过多的干预,以最后学生的完成情况为平时分数,归到学期末的成绩总结当中。如果出现研究方向不定或者课题范围大小失衡的情况,可以先由教师确定一些研究方向和内容,让学生挑选或者顺着这一思路进行活动设计,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物料的应用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自己能够支配的学习方法,即便中途出现了问题,也有时间进行改正,只要在最终考核来临前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即可。
(二)重视师生沟通,实现知识迁移
师生沟通不仅可以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能与问题连接在一起。问题的提出主体是学生,因此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并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沟通关系。学生问题的提出可以建立在自我理解之上,也可以建立在教师问题之上。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先用一个问题引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学生顺着问题寻找解决的方向和答案,随着对课程内容的不断学习,原有问题解决,但现有问题出现。混合教学设计在这里更加强调对即时资料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让学生边找资料边学习,边观察经济形态的变化,边了解国际热点经济问题,之后将自己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与问题结合起来,产生自己的理解。理解过程中诞生的问题是学生主观意识体现最为积极、含金量最高的问题。教师顺势利用问题将知识内容迁移到某个固定且现实存在的经济热点或者事件中去,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落地。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出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多是因为学生对现有知识的了解都来源于课本,单一的巩固和知识点学习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全面学习实力。因此教师通过问题引导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的个体实力真正体现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改变评价举措,培养全面实力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视角,其中就包括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层次的提升,很好地解决了《微观经济学》授课“纸上谈兵”的短板,而学生接触实践类研究越多,对传统研究和作业形式的完成度会相应下降。所以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实践教学的成果体现出来,更好地完成最终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分阶级为学生教学情况进行打分。首先是要考虑《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学期教学的基础知识,以常规的考试或作业形式体现出来。其次要在学期中间或者学期临近末端时加入实践考察,让学生自己制作PPT 来展示自己对某部分理论的理解或者某个独有研究的成果,按照完成度进行打分。最后划出一部分分数区间给到课后实践研究中去,考查学生的开放性课题完成情况,若以团队形式进行研究的学生,则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综合各方因素之后给出最终课程评价结果。《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的主动研究意识和能力要求很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发展,要在有限但丰富的混合式教学物料中进行多层次学习,除了学习基本的课程概念和知识点之外,还需要有高于当前课程内容的认知,要形成自己的学习系统,这样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对课程的认知才真正全面。
四、结语
《微观经济学》使用混合式教学,能够加深学科的多元化创新实力,但是过往实践过程中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创造更为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为培养更加优秀、有创造力的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