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卫体”协同的突破路径

2023-10-03郑婷一

山西青年 2023年8期
关键词:卫生协同素养

毛 磊 郑婷一

山西能源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比“实施”变为“推进”,可见健康中国建设仍然是下一阶段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且重点是“推进”,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健康教育工作这个重要基础。高校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近年来,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高校卫生健康资源及体育资源各自无法充分满足健康教育需求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力图挖掘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探讨,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突破路径。

一、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或群体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1]。高等教育阶段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开展健康教育,有益于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和健全人格。

随着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校在推进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健康教育课程从无到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更加规范,健康教育方式更加多样。但当代大学生仍然存在体质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患病率高等健康问题[2]。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完善、实施主体能力不足、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健康素养不均衡[3]等问题仍然突出。

二、高校开展健康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健康教育协同工作机制不完善

为合理高效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实现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目标,需要科学健全的推进机制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然而,在推进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工作协同机制不完善问题。在实践中健康教育课程往往由单一部门承担,部门间协同少,且课外实践中各部门优势发挥不充分,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健康教育实施主体能力不足

健康教育由教育学、预防医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构成[4],决定了实施主体的多元性。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实施主体[5],但侧重有所不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为主要实施主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次要实施主体,高校则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育教师承担的任务相对较弱。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卫生知识及技能方面具有优势,但不擅长讲授运动促进健康方面知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入职前普遍缺乏教学经历,教学素养偏弱。体育教师普遍没有系统地接受职前健康教育[6],虽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后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显不足。如何科学划分实施主体责任,提高实施主体相应能力成为难以突破的困境。

(三)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课堂教学是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载体课程既有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又有融入其他学科的课程。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但实践中各课程健康教育内容较为独立,缺乏系统性。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为专门课程,《大学体育》《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程为融入其他学科的主要课程。相关课程门类众多,自成体系,课程间虽有相似内容,但通常由不同部门开设,存在内容碎片化、低级重复、缺乏衔接等问题。

(四)学生健康素养不均衡

健康素养是指运用获取的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的健康素养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但存在掌握不均衡现象,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普遍高于基本健康技能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7],说明高校学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不足,未能有效地将健康知识与理念转化为良好的健康习惯和健康行为。

三、“卫体”协同的高校健康教育的突破路径

“卫体”协同是指高校将卫生健康资源与体育资源进行融合,在各环节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的一种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不同于中小学,高校普遍拥有更好的卫生健康资源,更高的自由度,因此,“卫”是指高校可以动用的一切卫生健康资源,不是专指校医院或校医,还包括心理卫生、饮食卫生等主管部门及其附属资源,有条件高校可以动用心理学院、教育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教学机构及其附带的资源;“体”是指高校可以动员的所有体育资源,不是专指体育部门,还包括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卫”“体”皆应置于健康的语境之下,目标指向是健康,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只是促进身体健康,还应注重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路径包括机制协同、实施主体协同、课程体系协同、模式协同。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卫体”协同机制

全面合理的顶层设计是高校健康教育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为保证实施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提高教育效能,需构建“卫体”协同机制。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高校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谋划和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将学生健康纳入全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卫体”协同机构。成立由学校高层领导,以校医院与体育部门为主,教务、学工、团委、宣传、后勤等部门为辅的体育与健康工作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委员会下设健康教育中心作为日常办公机构,负责协调和推进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三是建立“卫体”融合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家校沟通。打破信息壁垒,建立融合体检、体测、心理健康测试的大健康信息系统,有条件高校可将课外锻炼系统,膳食营养统计系统融入其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水平及健康促进效果,高校可通过分析健康数据,为改进健康促进手段提供依据。借助家校沟通平台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向家长开放健康教育资源,推送学生健康信息及建议,促进学生及其家庭成员提高健康水平。

(二)加强专业培训,拓展实施主体教育能力

高校应明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体育教师是健康教育的共同实施主体,增加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的责任及义务,拓展实施主体教育能力,拓宽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来源。受编制等因素影响,短期内配齐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存在困难,引导非健康教育专业师资专业化,是当下必行之路。一是设立“卫体”协同的健康教育基层教学组织,开设体育与健康专项课题,增加“卫体”在教学及卫生健康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参加相关学习或培训。二是建立并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应积极引进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通过制订或优化学校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办法等措施,促进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成长。提倡将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内涵扩展为体育与健康教师,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大学体育与健康》,鼓励高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医师、教师、健康管理师等执业资格,允许其在职称评审中多路径发展。拓宽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来源,积极邀请疾控中心、红十字会、三甲医院等机构专家到学校开展培训或讲座。

(三)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健康教育实效

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提升健康教育效果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应切实推进“以教育学生为中心”向“以学生健康为中心”转变,推进健康教育工作落地落实。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由于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广泛分布于专业课程及其他学科课程,迫切需要从整体思考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构建必修与选修结合,多层次化课程教学体系,明确各课程的健康教育阶段及任务,形成以《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性与生殖健康》选修课等专门课程为主,其他学科课程为辅的课程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内容体系中专门课程是骨干,内容要全面,重点在普及,其他学科课程是重要补充、深化。例如,《大学生健康教育》按国家要求设置内容,要求全面;《大学体育与健康》设置运动促进健康、科学锻炼原则及方法等内容;《军事技能》设置战场医疗救护等内容。二是开设“卫体”协同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为确保课程的开设率,课时有保证,课程由体育与健康教师主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 学时的体育必修课”。开齐开足体育课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但实践中,高校一、二年级的体育必修课普遍存在剩余课时未被利用或用作他途,如能被用于《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能解决课时来源问题,课程也将调整为必修,不仅有助于体育课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实施,健康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助于保证健康教育课程时数,提高健康教育地位。教学内容由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共商共选,除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外,还应加入体育元素,做到“卫体”融合。

(四)创新实践模式,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实践,丰富的课外实践有助于转变学生观念,促进健康行为,解决健康素养不均衡问题。课外实践主要由卫生健康部门实施,体育等部门配合,一是加强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恰当运用健康教育途径及布置良好的健康氛围可以发挥隐形教育作用。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定期发布从疾控中心、体科所等专业机构获得的健康教育信息,可以促进学生增加健康知识储备,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氛围的营造同样重要,在校医院、食堂、运动场、宿舍楼、卫生间等地点布置健康小贴士。集中宣传可以强化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强化和补充。如:在全民健身日对科学锻炼方法进行集中宣传。二是促成健康教育客体主体化。在各学科都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健康教育也应该转变教育理念。高校应大力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运动是良医”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个体健康责任。针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低的现象,增加课内外实践在健康教育中的比例,发挥体育与健康类社团作用(例如红十字会、膳食营养类社团及体育类社团),鼓励社团学生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营养师资格证等证书,并将其纳入劳动教育加分项目,助力学生将健康知识与理念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和技能。三是创新教育模式。注重效率与效果的平衡,构建“卫体”协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创新实践,扩大教育覆盖面。首先,“线上”讲解与实践时,“线上”讲解的内容由本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体育与健康教师合作录制教学视频或直接利用慕课学习平台资源;“线上”实践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如:利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帮助学生制订健身运动处方。其次,“线下”讲解与实践应选用“线上”不易开展或开展效果差的内容。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教授学生突发伤病的处理方法并进行模拟演练,体育与健康教师传授科学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并指导学生演练。四要积极开展考验实践能力的健康知识及技能竞赛。竞赛是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可以丰富实践形式,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卫体”协同机制下,体育部门的参与将解决卫生健康部门举办竞赛时人力资源不足,办赛经验少的问题。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是交叉学科,推进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高校通过顶层设计,拓展实施主体教育能力,加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措施整合健康教育资源,提出“卫体”机制协同、实施主体协同、课程体系协同、模式协同的路径,发挥各自优势,回避劣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效果,提高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卫生协同素养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卫生与健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卫生歌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