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聚焦教学实践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探究

2023-10-01杨静

成才之路 2023年27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优秀人才

杨静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理论自信的重要课程,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要聚焦教学实践问题,从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改革等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真正使思政课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美好课程,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国故事;教学方法;优秀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7-004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JSZZX21 34)、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讲好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研究”(项目编号:NMGJXH-2022XB 106)研究成果

一、聚焦问题:提升学生课堂获得感

1.教学知识的获得

(1)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思政课的灵魂所在,所有教学任务的开展都需要以此作为依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专题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总结与反思等方面。就教学专题内容的设计而言,需要思政课教师根据教材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专题设置。专题内容在涵盖教学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衔接以及防止内容重复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教学内容是由十六个专题加一个结语组成的。(2)教学案例的设置。教学案例包含着对一定真实情境的描述以及事件产生发展的前后历程。同时,合格的教学案例包含着一定的问题或者疑问,这样师生才能从问题的分析中找到解决的对策。除此之外,教学案例一定是具有典型性的、真实的事件,典型性是为了使提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启发性,而真实性则体现了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实用性。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全面、可靠的事实和资料为依据”讲好课程[1]。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聚焦问题导向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选用典型真实且包含问题的教学案例。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授“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专题时,选取了2019年7月发生的一起“民告官”真實案件:青浦某小区业主将上海市人民政府告上了法庭。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中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得出结论:中国的民主是好的民主,是管用的真实的民主,是全过程的人民民主。(3)教师讲授的趣味性。除了有良好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适当的教学案例作为依托外,还需要教师的讲授具有趣味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教师讲授的趣味性包括,教师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话语风格与自身对待事物的观念态度、学生的班风学风等。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背景条件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习主席书架上的21张照片”,引导学生了解和走近习近平主席,感受伟大思想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伟大人物成长经历。(4)教学知识的检测。教师需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这是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必不可少的支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知识检测,主要是通过章节或专题知识检测、学生知识竞赛以及期中期末考试来进行。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教师以学习通为载体,在每个专题中配以“知识检测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等对学生知识习得程度进行分析,督促学生查漏补缺。此外,教师还在每个专题中设置了“经典文献阅读与思考”模块,推荐并选定部分经典文献的片段,提出两至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并结合课堂教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思考,通过该项任务的进行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理论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和本领,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自信。

2.家国情怀的培养

(1)情感目标的设定要合理。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责任,这主要通过课程中情感目标的设定来实现。思政课的情感目标设定要合情合理。首先是整个课程情感目标的设定,然后是每个专题或者章节的目标设定。整个课程情感目标的设定要符合课程定位,要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指导性,并可以分解为具体且可操作的目标。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情感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树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对社会、对家乡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由衷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衷心拥护感,使学生学习本领提高能力做奋进新时代的追梦人。该课程在每个专题中都会进行具体的情感目标设定,这里主要是根据每个专题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相关目标的分解,包括对设定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实现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2)情感目标的实现与效果的检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往往很难通过短时间或者一场考试来进行检测。思政课情感目标的实现更多是通过学生在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全程中展现出的思维逻辑、观念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是否符合正能量、主旋律等来进行判断,以使“思政课堂鲜活、有趣、接地气且富有生命力”[2]。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论自信这一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熟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平经历,对新思想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检测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是否做到用新思想指导新行动的问题;通过学生调查及让学生讲述家乡、家庭、自身的变化,进而检测学生是否认同新时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在各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性的成就。

3.理论自信的树立

高校思政课属于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阐述。思政课本来就是讲理论的课,因此培养学生高度的理论自信就成了其课堂获得感的组成部分之一。理论自信的树立需要教师在整个课程讲授中与分专题讲解中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与安排。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条件、主要内容、指导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后,为检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3],特别设计了“走进新时代·宣传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台历制作”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及自己对新思想的理解感悟,围绕“新思想的宣传”进行日历、台历的手工设计。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对该教学作品的设计和成品展示,判断学生对新思想新理论的认可度,衡量学生理论自信的树立情况。

二、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的重构

1.教学内容的整合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必修课之一,在学生总学分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大学生专业课和公共课都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思政课教学知识点多且在难度深度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就成了教师时刻需要考虑和践行的内容。专题式教学就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系统整理的有益探索之一。专题式教学不仅能让教学时间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而且能将教材内容进行全新整合,防止教学内容在教材和课程之间的重复与前后的不衔接。教师通过专题式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完成知识的学习。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总学时为48,所有教学内容整合为十六个专题,每个专题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划分为不同课时,能够很好地保证教师在规定学时内完成相关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设置

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总学时是由教育部统一规定的,但每门课程的具体学时安排则由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学时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实施的重要前提。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总学时由教育部规定为48,其中理论学时为32,实踐学时为16。教学内容共计为十六个专题,教师依据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了四个实践项目。平均每个专题的学时为2,但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具体学时的规划,有的专题为2学时,有的专题为2至4学时;实践项目有的为4学时,有的为2学时,根据实践成果要求保证学生和小组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到课堂展示中,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获得感。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将课程既定的教学知识点通过设置疑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思考、探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从细节处全过程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和学生多动心思。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在讲授“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知识点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分别指的是什么吗?请列举几个2022年全球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对比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你认为其中体现出哪些变化?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哪些“黑科技”让你印象深刻?通过设置以上问题,学生能够紧跟社会重大事件将理论内容的学习和时事结合起来,既能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研究法

教学中使用案例研究法,应保证案例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性是指真实事件经过一定的整合加工而用到实际教学中,充分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典型性是指案例具有代表性,有以小见大、发人深省的作用,能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活动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研究作用。除此之外,教学案例研究还应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启发性是指教师选用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冲突因素,引发学生在认知上的深思,并进行研讨甚至是争论,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得感。创造性是指案例反映的问题应符合新文科提倡的新观点和思考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案例中研讨出新方案或提出独特的见解。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在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时,教师运用了巴彦淖尔市治理乌梁素海流域、鄂尔多斯市治理库布齐沙漠的真实且典型的案例,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真正认识到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伟大力量。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将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要求布置的任务作为学习主线,在具体任务驱动下完成教师预设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方法。其执行步骤主要包括教师预设问题、布置任务,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任务解锁,完成任务报告。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在讲授“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专题内容时,教师就使用了任务驱动法。首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穿越百年遇到你”。如果时间回到一百年前(前提你依然是中国人):你的身份?你在干什么?你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你希望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你想对2023年的自己说什么?其次,确定教学任务:中国人寻梦、追梦、圆梦的过程如何?再次,学生分小组讨论,查找学习资料,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完成学习内容的具体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改革

1.教学知识的评价

教学知识评价是检测学生课堂获得感的重要方面。目前,高校思政课关于教学知识的评价主要是采用考试和日常检测的方式。除了以上常规评价方式外,教师还要探索引入课堂知识竞赛和作品设计与展示等方式。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教师为每个专题分别设置了知识检测题,并上传到学习通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点之一。题目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部分材料分析题。知识点范围在涵盖常规学习内容的同时,还涉及考研、事业单位考试的模拟题和以往真题等。此外,教师还设置了关于课程的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题主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具体展开。知识竞赛活动的具体方案为: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答题,在学生自由选择分组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状态对组员进行部分调整,以使每组成员之间的知识储备水平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确保活动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参赛题目分为基础题、拔高题、加分题、加试题、现场互动题,等等。基础题、拔高题、加分题满分为100分,如果出现小组之间分数相同的现象则启用加试题,现场互动题则穿插到整个知识竞赛互动中,答对题目者则可获得相应的加分或者一份礼品。基础题和拔高题总分均为30分,共计为60分,加分题总分为40分,前面两个环节得分较高的小组优先选择是否答题或将答题机会让给其他小组。题目类型涉及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其中单项选择题每道2分,多项选择题每道4分,填空题每道6分,简答题每道8分,基础题和拔高题中各包含单项选择题3道、多项选择题2道、填空题2道、简答题1道,参赛小组随机选择题目类型进行作答;加分题满分为20分,主要为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辨类题目,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酌情给分。此外,教师还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作品设计与展示的实践项目,最终通过学生的成品判断他们将抽象观点转化为具体作品的动手动脑动心能力,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情感目标和理论自信的评价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笔纸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法,仅仅依靠单一的、终结性的专业知识考试”[4]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思政课中的情感目标和理论自信是比较抽象又具有动态性的东西,如何评价学生在情感目标上的实现程度、在理论自信培养方面的程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地通过学生理论和实践课的总体表现,来评价学生在情感目标和理论自信上的实现状况。以“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教师主要通过学生作品设计和展示情况来评价。例如,学生设计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台历”“中国梦手工文创作品设计”等作品,教师可以从中看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高度认可和拥护,看到他们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看到他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5]的蓬勃状态。

參考文献:

[1]窦秉慈.红色故事:思想课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教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12):109-115.

[2]李仙娥.“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 2021(01):106-110.

[3]梁建业.试析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09):52-54.

[4]孟冬冬.“大思政课”视域中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22(10):89-95.

[5]人民网.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EB/OL]. (2022-10-27) [2023-03-18].http://hb.people.com.cn/n2/ 2022/1027/c194063-40170892.html.

Exploration of Focusing on Practical Teaching Issu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Yang Jing

(School of Marxism, Hetao College,Inner Mongolia, Bayannur 0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s a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ourse to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sm and theoretical confidence. It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To tell the story of China well an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eaching practice issues, starting fr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urse conten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truly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 beautiful course that nourishes students hearts, and then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so that they can grow into excellent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eaching practice; Chinese story; teaching methods; talented persons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优秀人才
建立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戴春琳 汇聚优秀人才
图表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高技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