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探析

2023-09-28王倩史小青袁畅孙婷婷

兰台内外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王倩 史小青 袁畅 孙婷婷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民族团结的根本,文化共同体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与灵魂。通过解读徽州家谱档案,挖掘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溯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徽州家谱档案中的表现,为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提供新的可能。

关键词:徽州家谱档案;中华民族共同体;谱牒学

1902年,梁启超最早命名和使用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此后,在学术界理论探索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双重引导下,“中华民族”的概念呈现出了“超民族”的状态。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由“中华民族”衍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由救亡图存的集体发展至民族大团结的有机整体,涉及范围更加宽泛,个体之间的联结与归属也得以强调。

徽州家谱档案的纂修最早可追溯至宋元,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渐成熟。作为宗族社会尊祖敬宗、追本溯源的凭证,徽州家谱档案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追求与情感认同。目前,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和保存较好上海图书馆馆藏有1500余部,安徽省图书馆等机构以及民间个人也留存有一定数量,因此,利用徽州家谱档案研究徽州宗族整体具有可行性。徽州宗族整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都体现着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互动,据此,笔者拟通过解读徽州家谱档案,探寻这种联结和归属的深层涵义,探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徽州家谱档案中的表现

1.“家国认同”:徽州家谱档案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个人修养理论

徽州家谱档案在形成之初就对本族成员起着教化与约束作用,徽州宗族个人修养尤重视“修”与“行”。在“自我”的维度上,首先,涉及人格要求方面,主要包括知耻向善、修身正己和责任理想三个部分。在知耻向善层面,徽州宗族主张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指导着“可行”与“不可行”。徽州宗族多以“积善”为训,认为“常寸善心行善事,此敬祖宗之心也”。其次,在修身正己层面,徽州宗族强调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博学多才。徽州宗族尤其推崇教育,《西关章氏族谱》中记载“年六七岁,即令亲师教以诗书,使知礼义”,鼓励人积极向上,“职业当勤”。最后,在责任理想层面,徽州宗族推崇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徽州家谱档案中体现了徽州宗族将匡时济世视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这也成为有识之士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

由人格要求扩展至行为要求,主要包括为人处世和责任义务两个层面。一是为人处世层面,较为典型的要求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秉持与人为善的原则,重视与乡邻构建和谐友好的关系,“睦族之次,即在睦邻”“睦邻之道,一切小忿,说过便消,仍复旧好,不留宿怨”;二是责任义务层面,家谱档案中常以典型人物的事例来引导美俗良风,如《康熙周氏家谱》中的尔奇公关怀乡里,对于所遇灾害“每煮粥以振饥,施药以疗疾,立邮亭、设义浆以解渴”。家谱中刻画族人向善行善的群像,其教化倾向不言而喻。

2.“和宗睦族”“尊宗敬祖”:徽州家谱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宗族伦理观

基于宗族同属的观念,徽州人将“宗族与吾一本”的思想融入宗族内部日常交往中。若百姓和睦是王道的开始,则“教民亲睦之道始于宗族”,家谱发挥的教化功能正是治国治民的根基。秉持和宗睦族的品质,宗族成员在面临困境时才能做到团结一致,将“患难与共”的准则落到实处。《汪应美公传》中的汪美公“遇义所当为者能罄所有以济入,无几微吝色”。族人之间的相互扶持,成为人们自发的生活信条,让徽州社会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而将“宗族以和睦为贵”推及至家族治理中,则要求家庭成员要有敦睦之心。《金山洪氏宗谱》中载:“男正外,女正内,无致反目,皆居家之首务也,吾族勉乎哉。”夫妻以家庭为基础进行分工,有助于营造和睦的家族关系。既然是同宗一本,亲族之间便休戚相关,映射在徽州家谱中的群体意志和宗族情感,对于维系宗族凝聚力和宗睦族起着重要作用。

徽州宗族社会家族规模庞大,内部结构复杂,家谱在传达“和宗睦族”观念的同时还承载着对族人日常行为的规范。木瓜坦洪氏家训的《祭典十禁》为规范族人行为,详尽列出不得入祀的种种情形,包括为官不仁、乱伦败节、盗卖祖业和为非作歹等。此外,徽州的宗族等级秩序还强调敬重在世的长辈。例如,《金山洪氏宗譜》中强调尊卑有分和长幼有序,“慎毋踰尊凌长,毋暴弱欺贫”,无故犯上者必将受到家法惩戒。家族中个体的日常行为是家风规范的载体,在徽州家谱维护区域共有秩序的背景下,宗族组织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加强了宗族的治理功能,强化了族人精神共识,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制度规范缩影。

3.“爱国爱民”“为商不耻”:徽州家谱档案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伦理观

徽州宗族从其发展渊源来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伦理以“仁”为核心,孔子解释仁即为爱人。爱人不仅仅爱自己的宗族和亲人,还要爱其他人。首先,徽州宗族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在保证家族发展的情况下,尽其所能济世利人。歙县潘氏第二十三世孙潘玉溪涉足商业并形成一定规模之后,积极从事家乡的公益事业。《故弟玉溪公行略》中记述道:“会宗祠圮,慨然捐数十金,以佐完善;道路倾欹一,因之修葺。”徽州宗族这种乐善好施的品行也得到了乡党们的赞赏和认可。其次,徽州宗族认为族人应当尽好国民的义务,按时缴纳税款,在国家危难之际及时提供援助。“朝廷国课,小民输纳,不得故意拖延”。婺源人许达“业商于江淮”,在国家建立之初,“率诸商宣力以资国榷”。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徽州人传统职业观念是“士农工商”,学而优则仕已经成为徽州宗族培养后代的最高准则,很多家庭是因为贫困才不得不弃耕从商。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徽州人逐渐转变了对商人的看法,“士、农、工、商,皆是本职”。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徽州宗族彻底放弃了入仕之路。徽州作为科举风靡之地,崇文重教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对于徽商而言,从商获取的经济利益只是实现入仕理想的一种手段。一些徽商在致富之后,会捐资兴修书院,为同族子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设立义庄,为家族子弟的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徽州家谱档案中的溯源

1.家国一体与长幼有序维系的政治因素

徽州家谱档案在追忆祖先收拢族人的名义下有着维系宗族等级秩序、统一宗族思想、强化宗族控制以及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深层需求。《大阜潘氏支谱》提道:“適庶之辨,辨于所生適出。雖次,直称为嫡子”。体现族内的嫡庶之分与尊卑有别。在宗族中处于统治与领导方的族长和乡贤,一方面,在家谱档案中渗透秩序思想;另一方面,也将宗族共同体中个体对于族群的归属进一步延伸至对宗族与社会统治的认可与维護。

同时,徽州家谱档案的编修也体现着官方的意志。《文堂乡约家法》“请申禁约,严定规条,俾子姓有所凭依”,请求徽州地方官府的许可与支持。官府的告示也表明官方对修谱这一稳定家国行为的认可,使宗族修谱的民间行为上升为官方意志,增强其权威性和政治性的同时,拓展权力操纵范围,也为保障宗族群体利益谋取一定的保障。

2.宗族意识与身份认同建构的物质基础

徽州属于丘陵山区,耕地稀少,自然环境封闭,易守难攻,大量中原人迁居使其从原先的蛮荒之地成为融合中原文明的移民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各大宗族。在人多地少的现实环境下,部分徽州人维系着并不能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不断拓展着生存版图。个体的生存保障需要宗族社会的稳定,因而,各大宗族以拟构谱系的方式,建构对中原祖先的集体记忆和强化身份认同,如《祁西二都东源叶氏宗谱》“叶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武王母弟季聃之后”,即是对宗族祖先进行拟构。

同时,徽州人在农业之外另辟出路。经济中心南移使得徽州土产的需求激增,在宗族组织的互帮互助下,徽商得以兴起与发展。徽商尊祖敬宗的情感使其商业利润又会输送至其所属的宗族,用以修谱建祠和置田兴丁,如“挾钜赀贸易于海上”的海商罗汝“不忘子侄辈”“声历苦勤善治家产”,对家谱“复总修之”。在此互动过程中,徽商的宗族意识得以提升,身份认同得以进一步建构。

3.自我约束与公序良俗建立的文化环境

与社会相匹配的伦理道德对宗族社会的维系具有重要作用,既能营造和谐的宗族秩序,又可净化社会风气。儒家文化在徽州地区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重文兴教的社会文化氛围长期影响着本地居民。南宋以来,徽州乡贤作为徽州传统社会治理的引领者与主导者,充分吸收儒家文化资源,其中,茗洲吴氏注重礼法,所编制的《茗洲吴氏家典》从“忠、孝、节、义”四方面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在此种社会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徽州人对儒家文化更加认可与尊崇,优秀价值观念代代相承。

明清时期,徽州社会还存在着赌博和奢靡等不良风气,且在众多乡村地区,官府权力鞭长莫及,道德是个人行为的重要约束。歙县南屏叶氏宗族严禁赌博,并在《祖训家风》中表示禁止赌博已有百年,若有赌博者严厉惩罚,“士庶老弱,概不少贷”。宗族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化了民众,强化了对不良风气的管控,从而在预防宗族内外矛盾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徽州家谱档案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启示

1.守护集体记忆,增强身份认同

徽州地区的集体认同感是区域共同体得以塑造和维系的重要支撑,家谱档案起到了保留宗族记忆和增强身份认同的作用。集体记忆是连接集体过往与集体认同的纽带,集体记忆的凝聚是产生集体认同和集体归属感的必然逻辑。对于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而言,民族形象是在历史过程中塑造出来的,最终沉淀为集体认同和集体记忆。挖掘共有的文化符号和守护好集体记忆,为增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提供了现实基础。

2.探寻文化基因,强化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有助于在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中形成情感归属。徽州地区共同享有的文化记忆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维系着人们的情感联结,这些文化通过家谱代代相传,其教化功能甚明。中华民族共同享有的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情感维系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源源不断地为共同体意识注入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增强文化认同需要以情感共鸣坚守文化认同的情感凝聚力,通过开展多样文化交流活动调动民众坚守文化的积极性。

3.建设共有家园,加强交流互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各种社会纽带相交织而成,在整体上呈现出互嵌的状态。在徽州地区,共同体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在内部互嵌的过程中逐步融汇而成的。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应进一步推进互嵌,要确保在个体层面给予成员安全感与意义感,加强族际交流,多途径打造交往场景,提升交流意愿,从而加深相互之间的文化了解从而逐渐消除刻板印象和隔阂。

结语

家谱档案是一个家族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的见证,又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投射和缩影。徽州家谱档案中深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是维系民族情感和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档案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化对于徽州家谱档案的价值认知,加快推进徽州家谱档案的研究开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凝聚意识从徽州家谱档案中提炼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大龙.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与建设途径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3):1-8.

[2]明清徽州家谱档案[J].档案,2022,342(5):66.

[3]姚 硕.从徽州家谱看徽州家风建设——以绩溪家谱为中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01):22-25.

[4]祝 虻.明代徽州家训述论[J].徽学,2020(01):58-73.

[5]《汪仁峰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诗·示儿戬》[M].四库全书存目全书本,第511页.

[6]陈雪明.明清徽州族规家训中的“好人教育”理念及其当代启示[J].地方文化研究,2020,8(04):57-64.

[7]张令影.《康熙周氏家谱》卷十六《清处士前太学生尔奇公传》[M].

[8]方弘静.《千一录》卷二十三《家训一》[M].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29页.

[9]罗翔宇.论宗法观念在古徽州宗族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徽州家谱为中心[J].皖西学院学报,2018,34(06):121-125.

[10]朱慧敏.明清家谱人物传记的宗法思想——以徽州家谱为中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2):66-70.

[11]黄忠鑫.清代徽州佃仆的宗族意识与族谱书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6):32-39.

[12]张 凯.《苏州“大阜贵潘”研究》[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7:234页.

[13]周梦云.清代徽州周氏家谱传记研究[D].安徽大学,2018.

[14]朱莉涛.《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4(03):18-24.

[15]李曼曼.明代寿县正阳关的许氏徽商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4):32-36.

[16]《袁氏族谱》卷首《家规》[M].1921.

[17]武 倩.明清绩溪婚姻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22.

[18]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2(06):34-40.

[19] 《祁西二都东源叶氏宗谱》卷四《叶氏宗谱序》[M].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实体建设
“共同体”语义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构:基础、路径与价值
1931年—1945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