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探究
2023-09-28吴凤林
吴凤林
摘 要: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等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学习。问题导学法是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对比较广泛的教学方式之一,其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设计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章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借助问题导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启发思维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对数学知识展开合理的推理、论证,并且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出发点,将问题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或独立解决问题,或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掌握问题背后隐藏的知识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一、问题导学法概述
问题导学法强调以问题为主要载体,通过启发思维,引领学生习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会根据重、难点知识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问题进行优化,确保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便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在问题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能乐于思考、动手探究,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科学地设置数学问题,并且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教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突出性,能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模擬实验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问题,在观察、思考中归纳数学原理,总结数学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还应该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实际设计问题,促进“四基”“四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价值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要想学好数学知识,学生不仅需要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将问题导学法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无论是问题探究还是信息分析,都需要学生充分调动之前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发挥主动性的过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后,其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也会发生明显改变,数学学习质量也会因此提高。
2. 提高学生的质疑、释疑水平
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时,教师要意识到关注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具备的。问题导学法的特点就是从数学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的知识一步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启发、补充和协助,这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质疑能力和释疑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3.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问题导学法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引入丰富的素材,设计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以此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让学生能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问题导学法的运用策略
1. 针对性设问,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契合问题导学法的设问素材有很多,如教材中的主题图、案例等。教师需要对各种素材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学情来设计问题。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中的主题图,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注重对问题进行延伸与拓展,与教学案结合起来形成原始问题。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案例,提炼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依据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九年级上册“中心对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如下针对性的问题: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生活中有哪些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教师借助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把控问题导学时机,突破学生思维局限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需要把控好问题导入的时机,以此更好地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找准问题导入时机,借助问题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让学生能在深度思考中掌握数学知识。
第一,教师可以在学生思维不畅时提出问题,借助问题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识时,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想不通、学不会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学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上册“有理数”这一章后,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数进行整理分类。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思维不畅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如下问题点拨学生。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1)所有整数都是正数;(2)分数属于有理数;(3)所有正数都是整数;(4)有理数中,除了负数剩下的都是正数。
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数的分类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让学生根据问题和思维导图说出每种类型的数的概念,并列举出相对应的数,便于学生能对每个细节都有充分把握,全面了解各个类型的数。随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回到问题中,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找出问题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原因。通过问题的启发引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
第二,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初步认知后进行问题导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简单询问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鼓励学生说出生活中对这些知识的具体运用。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提出类比问题: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与之前所学的哪些知识有关联?借助问题,让学生能综合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节课时,当学生初步完成知识学习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各组学生共同总结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相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由几个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几个点应满足什么条件?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相关?学生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类比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通过对比深化学生的认知。
3. 创设情境,增强问题导入的趣味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会让学生感觉学习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学习意志不坚定,失去学习信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引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活力,又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困惑,便于学生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意创设的情境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索,让学生能对问题探究保持长久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直线、射线、线段”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以下体验情境:准备一条细绳和一个手电筒,让学生观察拉直的细绳和手电筒的光线,使其对直线、射线、线段有初步的感知。在体驗情境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直观体会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操作,学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有深入理解,还会在操作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线段有几个端点?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可以看作是什么?它有几个端点?如何表示直线?经过一个点能画出几条直线?直线、射线、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引领学生探究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使学生根据问题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 巧用生活素材,提升问题导入实效性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部分学生由于难以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导致缺乏数学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考虑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要善于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借助生活素材设计问题,便于学生明白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相应的实际问题:学校开学,商店做活动,开学当天所有文具都是6折。已知笔记本的成本价格是6元,打6折以后笔记本的利润率可以达到40%。问笔记本的原来售价是多少?商店活动优惠了多少元钱?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尝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答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引入多元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如表1,移动公司推出两种话费计价方式,如果某人一个月内移动电话主叫时间为t(分钟),结合表1思考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分别按照两种方法如何计费?哪种方法比较省钱?
移动话费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教师引入生活素材会让学生表现得更加积极,会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帮助。
5.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注重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探究任务,最后各小组学生汇报探究成果,得出最终结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时,通过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明白合作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此,教师要确保设计的合作交流活动具有一定挑战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便于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下册“平方根”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学生讨论当a > 0,a = 0,a < 0这三种情况下,a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分别是什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先讨论a的取值范围,然后才能解答所求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分类讨论思想和科学严谨态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巩固性的训练任务:小组抢答,以下哪种说法正确,并说明原因。
(1)1的平方根为1。
(2)负数没有平方根。
(3)√4是4的算术平方根。
(4)√16=±4。
(5)[-62]的平方根为-6。
各小组学生通过抢答给出判断分析,不仅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对于“[]”的认识,基于学生的讨论情况判断学生的思维状况,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关于平方根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逐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法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恰当时机引入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学习、运用知识,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文帅.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天津教育,2021(24).
[2]刘晓珍.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9).
[3]孙万平. 分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