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散发出“历史味”

2016-05-30吴小妹

考试周刊 2016年37期

吴小妹

摘 要: 什么学科的课堂,就要有什么样的学科味道,历史与社会学科尤其如此。作者认为一节有历史味道的历史与社会课应该包含:生动的历史情境、启发思维的问题和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学科 “历史味” 历史情境 启发思维 人文素养教育

从新课程改革起步开始,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全力推进,新的理念模式层出不穷目不暇接,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实践活动如火如荼。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部分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更倾向于“一支粉笔满堂灌,读后练上几套卷”的做法。什么学科的课堂,就要有什么样的学科味道,历史与社会学科尤其如此。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1]由此,笔者认为一节有历史味道的历史与社会课应该包含:生动的历史情境、启发思维的问题和人文素养教育。

有人认为,把历史课上得很形象,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历史的味道。也有老师认为历史味道必须有丰富的史料,挖掘历史的内涵,探究历史的实质。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历史与社会课堂要让学生掌握真切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知识体系,体会历史知识的厚重与博大精深。历史知识浩瀚无垠,薄薄的历史与社会教材无法穷其所有,只能撷取精华中的精华,而“真真切切”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应始终给予学生真切的历史知识,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与社会课就是能够把过去的现实客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认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等”[1]。例如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的风格,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及生活习俗方面的形象资料。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这一课时,要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图的内容,结合前面学过的宋元社会生活和文化,体会和品味宋朝都市生活的情趣。另外,在学习官渡之战一节中,曹操以少胜多,统一了北方,总结取得胜利的原因:依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的美德。有一学生询问,他说看过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曹操是个妒贤嫉能、多疑奸诈的人。在课堂上,我们分组讨论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什么不同?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小说以史实为基础,但加入许多虚构成分。而真实的历史中,曹操是一个有才能、有德行的政治家。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史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提问既是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启发形式。设问启发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设问要尽可能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例如,教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可以这样设问:中国共产党成立具备了哪些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如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有时也可以用反问形式设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例如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鸦片战争的烽烟》时,可以问学生: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为原料的供给地和商品的市场。设问启发时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要面向全体学生,启发每位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评价,或鼓励,或予以补充。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应该讲解透彻。如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单独设问,则学生兴趣很难提高,可设计以下历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围剿”前国民党政权和苏区控制的国土、人口、拥有的兵力、军事策略的对比表。就战争开始后,假设一方是红军的指挥者李德,另一方是蒋介石,进行模拟指挥(主要是策略)并谈感想。这样不但课堂气氛活跃,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求异探究的空间。于是有学生提出败因主要是中共的军事策略错误;也有学生认为主要是红军的综合实力不如国民党;还有人认为主要是国民党的持久战消耗了我们的人力、物力等。由此形成新问题,于是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有更深入理解。这种讲解使学生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又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由此可看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好的设问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是一门承载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对学生有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的基础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发掘教材,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感悟。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首先是爱国主义的弘扬、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在教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的时候,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放映了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意在导引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以及抗日战争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结束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以激发学生确立为民族、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历史与社会》课的教育意义于无声之中渗透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读史使人明智,本来历史学科就蕴含着独特、丰富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打造具有历史味的课堂,发挥以史为鉴的育人功能”[3]。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包含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蕴藏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感受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从中学会做人,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市场经济、法制社会、多元文化、信息网络、机遇挑战等,要求人的素质中具有更多现代因子。因此,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应具有“现代视角”,具有“前瞻性”。只有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而认识现实,学生才会真切感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历史与社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好历史与社会这门课。

学生要中考,但不能成为考试的机器。历史与社会课堂要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成为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场所。所以,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运用有效手段和方式,展现历史与社会课堂生命的活力。活的历史,才是有味道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张迎迎.心灵兴的对话,让历史课上出历史的味道.

[3]张振兴.让历史课堂更具有历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