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穿刺点压迫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改善的效果分析*
2023-09-23刘立王永生
刘立,王永生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1.介入科;2.心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
脑梗死为一种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病,多见于40 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其发病机制在于脑动脉血管发生的粥样硬化病变,此病发病因素考虑与患者个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密切相关。此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猛,具有较高致残、致死风险[1]。目前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常会在明确病因并予以对症治疗后实施积极溶栓治疗,但此治疗方案对时间窗具有严格要求,一般认为发病4.5 h 以内为溶栓最佳时机,但临床实践中绝大部分患者就医时均已错失最佳时机[2]。随微创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的神经介入技术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有研究指出[3],术后止血措施对手术整体疗效及患者预后可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可用于神经介入取栓术的止血措施主要包括人工压迫止血、血管闭合装置止血及气囊加压止血等,但关于不同止血措施的效果及安全性方面,临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4]。据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穿刺点压迫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病例纳入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15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A 组、B 组、C 组,每组50 例。A 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42~78 岁,平均(60.33±5.15)岁;发病时间1~6 h,平均(3.52±0.33)h;梗死部位:中央动脉20 例、基底动脉15 例、颈内动脉15 例。B 组中男32 例,女18 例;年龄43~77 岁,平均(61.21±5.23)岁;发病时间2~5 h,平均(3.55±0.28)h;梗死部位:中央动脉21 例、基底动脉13 例、颈内动脉16 例。C 组中男35 例,女15 例;年龄40~80 岁,平均(62.15±5.19)岁;发病时间3~4 h,平均(3.49±0.75)h;梗死部位:中央动脉23 例、基底动脉16 例、颈内动脉11 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Q001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5]中所提出脑梗死诊断要点;②存在相关影像学检查证据;③入院时卒中量表(NIHSS)[6]首次评分结果≥5 分;④符合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指征;⑤患者本人及家属均已知悉此次研究试验内容,同意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①发病后存在意识、认知障碍或昏迷症状者;②近一个月内有其他外科手术治疗史者;③存在肝肾、心肺功能障碍者;④恶性肿瘤者;⑤依从性差,不愿配合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统一实施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大致步骤如下:①保持仰卧位,予以常规消毒及局部麻醉后经股动脉实施穿刺并置入动脉鞘;②经荷兰飞利浦公司提供的UNIQ FD20 血管造影机观察血栓位置,并在导丝引导下将DSA 血管微导管置入血栓远心端;③明确血栓位置,将血栓固定后置入支架,将导管撤回后充分展开支架夹住血栓并撤回;④确认血栓成功取出后撤出动脉鞘,并对穿刺点进行止血;A 组予以常规人工压迫止血:将穿刺点表面渗血擦净后应用多层纱布将穿刺点复脉进行止血,待动脉鞘撤出后再进行人工压迫止血,持续15 min 后应用绷带反复缠绕穿刺点进行止血;⑤B 组应用血管闭合装置止血:选择相应规格的Angio-Seal 血管闭合装置经股动脉置入导丝并撤出动脉鞘后,观察定位鞘位置,若穿刺点喷血则撤回定位鞘,待其呈缓慢滴血状态后再次将定位鞘插入1~2 cm 并拔出鞘芯,经定位芯置入内芯并确认锚板释放后将内芯、定位鞘一同拔出,后固定金属片并拉紧定位线10 s 后剪断,止血后患侧至少制动4 h;⑥C 组应用气囊压迫止血器止血:拔出动脉鞘后在穿刺点上方1 cm 处覆盖两块无菌纱布,应用棉布固定股动脉气囊压迫止血器后通过挤压充气球进行气囊加压,待压力表显示充气至30~40 mL、患者自觉局部紧张且可触及足背动脉脉搏时维持气囊压力进行止血,持续压迫2~4 h 后即可适当平移患侧肢体,待压迫6~8 h 后可逐步释放气囊压力。
1.3 观察指标
1.3.1 止血情况 于术后比较三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及止血成功率,将拔除动脉鞘后至无活动性出血时间记录为止血时间,经不同方式止血后5 min内无活动性出血时判定为止血成功。
1.3.2 临床指标 于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评估两组患者疼痛情况,VAS 量表满分10 分,7 分及以上提示剧烈疼痛,3 分及以下提示轻微疼痛或无痛;采用舒适度评分(GCQ)[8]评估两组患者舒适度,GCQ 量表满分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舒适度水平越高;同时于术后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1.3.3 术后并发症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颅内出血、穿刺部位血肿、脑血管夹层、过度灌注综合征等四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止血情况比较
经不同止血措施配合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后,C 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低于B 组、A 组,止血成功率[88.00%(44/50)]高于B 组[70.00%(35/50)]和A 组[60.00%(3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止血情况比较(n=50)
2.2 三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2.2.1 三组患者VAS、GCQ 评分比较 经不同止血措施配合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后,C 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B 组和A 组,GCQ 评分高于B 组和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VAS、GCQ 评分比较(n=50,,分)
表2 三组患者VAS、GCQ 评分比较(n=50,,分)
2.2.2 三组患者下肢制动及住院时间比较 经不同止血措施配合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后,C 组患者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B 组和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下肢制动及住院时间比较(n=50,)
表3 三组患者下肢制动及住院时间比较(n=50,)
2.3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不同止血措施配合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后,C 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2/50)]低于B 组[16.00%(8/50)] 和A 组[22.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50,n(%)]
3 讨论
脑梗死为一种具有较高致残、致死风险的脑血管病,此类患者早期大多无明显症状,但多数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猛,目前认为患者预后与其梗死部位、面积等密切相关。溶栓治疗为目前治疗脑梗死的首选方案。有学者表示[9],其疗效可受治疗时间窗影响,一般来说在发病4.5 h 内实施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佳,但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均已错失最佳溶栓时机。神经介入取栓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脑梗死的微创手术,与溶栓治疗相比其适用范围更广,而在术后实施积极止血措施也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所在[10]。
此前临床会在术后通过人工压迫的方法对穿刺点进行止血,但传统方案的止血效果欠佳,多数患者可面临较高的颅内再出血风险,若穿刺不当也可引发穿刺点血肿、过度灌注等多种并发症,可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11]。近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闭合装置及动脉气囊压迫止血器在多种心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治疗中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不同止血措施配合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后,C 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低于B 组、A 组,止血成功率[88.00%(44/50)]高于B 组[70.00%(35/50)]、A 组[60.00%(30/50)](P<0.05),提示与传统人工压迫止血及血管闭合装置止血相比,气囊加压止血的效果更佳。人工压迫止血无需借助其他设备设施,通过人工覆盖纱布进行压迫即可实现较为理想的止血效果,但传统人工止血耗时较长,与血管闭合装置相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对更高[11]。血管闭合装置泛指Angio-Seal 闭合器,其止血原理主要在于通过附着于装置上的锚板将穿刺点封闭后通过应用胶原海绵进行加压包扎后来促使凝血,对缩短患者止血时间及术后下肢制动时间均有积极意义[12]。与上述两种止血方法相比,气囊加压止血具有操作方便、气囊压力可视化调节等优势,通过在穿刺点置入气囊并酌情加压后可对穿刺点所在血管产生压迫止血效果[13]。人工压迫可能因直接接触穿刺点而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而血管闭合装置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疼痛反应。本研究中C 组患者VAS 评分低于B 组、A 组,GCQ 评分高于B 组、A 组(P<0.05),提示与上述两种止血方法相比,气囊加压止血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其舒适度,可更好适应患者的临床需求。在气囊压迫装置下,医生还可对气囊压力进行有效调节,在产生理想止血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患侧肢体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善,从而缩短下肢制动、加快康复进程[14]。故C 组患者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A 组(P<0.05)。在透明度较高的气囊装置下,更有利于医生对穿刺点出血情况进行实施监测,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15]。故C 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2/50)]低于B 组[16.00%(8/50)]、A 组[22.00%(11/50)](P<0.05)。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介入取栓术中应用气囊加压止血的效果较传统人工压迫止血及血管闭合装置止血更佳,可在有效提升患者止血成功率、缩短止血时间同时,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对缩短下肢制动时间、加快康复进程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