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德育,润泽学生心田

2023-09-22曹文婷

文理导航 2023年25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方法策略

曹文婷

【摘  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怀、积极的价值取向、正确的思想认知是每一位现代公民都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推动每一个认知起步阶段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关系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只有提高德育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方法;策略

在小學诸多课程中,德育是最重要、同时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相比,人们更关注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情况。“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其重要性自然可想而知。在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推行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使学生的人生态度更积极。

一、立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一)细化德育目标,提升德育效果

在早期的小学教学中,尽管教师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教师制订的德育目标过于笼统模糊,缺乏针对性。为了避免出现这一问题,教师需从宏观视角看待德育工作,并结合不同学段学情进行目标细化,将其划分成若干板块,这样才能稳扎稳打、有的放矢地落实德育工作阶段性任务。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存在差异性,教师在制订德育目标时应以学情为依据,注意可行性,使其贯彻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具体来说,教师可将德育目标划分为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交往、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若干板块,不同阶段重点抓1~2个板块,这样可以提升目标的针对性,做到重点突出。例如,“行为习惯”这个板块可进一步细化为诚实守信、具有时间观念、行为举止文明、礼仪礼貌等若干内容,教师可紧扣这些细化内容组织相关活动。在行为培养领域有一个著名的“21”天定律,这是学生养成一个习惯的最短周期。这意味着教师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学会“静待花开”,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调整和适应时间。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教师需要结合目标时刻督促。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讲粗话,不懂得尊重他人,教师需要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同对学生展开实时监督,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针对班级中的后进生,教师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方式,将优秀学生与后进生结成帮扶对子,优秀学生需要从学习以及生活等层面帮助后进生,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还可以邀请他们参加班级中各项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感受班集体的关爱和激励,提高转化效果。

(二)巧用生活场景,培养正向行为

生活场景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这些随处可见或亲身经历的场景,很容易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因此,教师需以生活为本,认真观察学生的各项表现,并从学生的实际行动和亲身经历出发,以此为基础设计德育主题。比如,想要纠正小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场景构建情境,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受欢迎、积极向上、值得推崇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不被待见的、需要改

正的。

例如,针对“诚信守时”的德育主题,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一出小情景剧,同时邀请班级中的数名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情景剧主要展示了如下场景:小蓝和同学小周相约在图书馆门前见面,本来约好了中午12点见,结果小周迟到了半个小时,就在小蓝准备离开时,小周姗姗来迟,小蓝抱怨小周说话不算数,明明约好了时间却又迟到,小周却辩解道:“主要是昨天熬夜了,早上多睡了一会儿,结果起晚了。不就是晚了一会儿吗?我又不是故意的,你也太计较了。”上述情景剧展示的正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景,每个学生都可能是小蓝或小周,迅速引起课堂讨论,学生纷纷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探讨自己对诚实守信的感想。通过课上交流,学生意识到守时诚信既是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代表了一个人的人品。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当下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通过引入生活场景,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

行为。

二、促进实践,提升德育素养

(一)开展情商提升性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

集体荣誉和责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储备会更加丰富。当学生积累了更多知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会更多元化,自我意识也日趋完善。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不仅会接受更多知识,还会逐步形成对身边事物以及他人的观点。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教师需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利用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德育任务。为了落实这一目的,教师不妨组织情商提升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懂得团结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如“两人三足”这类团体配合型活动,因为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好的一种竞技活动。在以往的竞技活动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只需要为自己的成绩努力,但是“两人三足”这类活动恰恰相反,需要学生的紧密配合。换言之,想要取得好成绩,学生就不能只想自己,而是需要和另一个学生保持默契,懂得配合彼此。在正式参与“两人三足”运动前,学生需要和自己的搭档进行一段周期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与搭档积极沟通,如确定口号、保持相同的速度等,而学生的配合能力和沟通能力也会在训练中得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陪伴者的身份,为学生加油鼓劲,给学生提供帮助,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

(二)开展社会公益性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

在小学阶段实施德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使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品德得到提升。但是从实际来看,很多小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平时的生活中习惯索取而不是奉献,这也导致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考虑他人的感受,也缺乏奉献精神。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懂得为他人考虑,教师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开展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这些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将从“小我”中挣脱出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感受“大我”的力量,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显著提升。

具体而言,教师不妨在班级中组织“争做小义工”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需要深入周边的公益性机构,如敬老院、福利院等,做为期一天的义工。在实践环节,教师可提前与敬老院或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将班级实际情况告知对方,与对方围绕细节进行约定。因为小学生毕竟年龄小,不可能承担太过繁重的义工工作,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所以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安排。例如,在实践活动一开始,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会向学生介绍敬老院的情况以及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项目。接下来,教师配合工作人员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3人,同时负责一个老人,还要完成相应的实践项目。这些实践项目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比如打扫卧室卫生、整理床铺、和老人聊天、为老人修剪指甲等。在活动结束后,教师给学生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围绕自己当天的实践收获写一篇心得感悟。而有了真实的实践体验,学生对“敬老”“尊老”的概念更加深刻,他们意识到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很多事都力不从心,因此他们需要为这些老人送去关怀和温暖,替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一味索取。

三、家校联合,实现家校共育

(一)家长会——家校合作的主阵地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开家长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项目,因为家长会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各种在校表现,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需要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家长会,围绕孩子的成长和学校的工作进行集中式讨论。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和家长彼此获得理解,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互相配合,这对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具体来说,要开好家长会,教师需从如下几点入手:其一,创新家长会形式,做到与时俱进,尊重家长,给家长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家长分享孩子在家中的情况,通过对接学生在家中和在校的各种表现,可以帮助教师安排德育工作重点。其二,丰富家长会内容,教师需要拓展家长会内容,不只是围绕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将家长的关注力引导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层面。比如,低年级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约束力,教师就可以将行为习惯培养作为家长会的讨论重点。高年级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道德认知,教师可将青少年思想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作为家长会重点,和家长围绕学生的思想状况展开讨论。其三,注重以生为本。首先,教师应从不同维度分析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提供的信息相佐证,明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其次,教师需要赏识每个学生。学生身上有很多闪光点,这些需要教师的深入发掘,特别是班级后进生,教师更需要平等待之,帮助其发现自身的魅力和亮点。在家长会上,教师需要将自己对学生的信任、鼓励、关怀、赞赏等传递给家长,家长也会因此看到孩子的更多面,会为孩子自豪、骄傲,从而有效促进家校联合。

(二)家访——家校合作的助推器

家访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除家长会以外,家访也是家校沟通的重要途径。尽管教师可通过家长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家访才能帮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教育情况,感受学生的生活环境氛围,加深教师对学生的判断和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德育工作内容,按照一定规划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使家校合作更“给力”。为了提升家访工作有效性,教师需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明确家访目的。部分教师为了省事,常常选择一次性走十几个家庭,但这种走法完全等同于“走过场”,根本不可能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分清主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家访目的,以此提升家访的有效性。其次,做好充分准备。在家访前,教师需要提前和家长约定时间,还需要结合目的设计一些问题。为了避免出现各种突发状况,教师有必要准备访前预案,避免交谈双方陷入尴尬境地。再次,注意沟通方式。家访的目的是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家长围绕孩子的成长取得共识,教师需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懂得尊重家长。在家长表达观点时,教师需要认真聆听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谈到学生的状况也需要客观公正,不能带有个人的情感偏好。最后,注意及时反馈。在家访结束后,教师和家长需要以各自的教育阵地为核心,观察学生在家访后的表现,并向双方如实汇报,这样才能以家校合力达成教育

目的。

综上所述,在时间的长河中,品德的滋养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但成果的显现往往相对迟缓。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保持耐心和初心,愿意調整德育理念和方式,陪伴学生成长,这样的教育才能春风化雨,润心无声,使孩子成长为有德之人。

【参考文献】

[1]崔梅云.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J].家长,2022(35):40-42.

[2]丁玉芳.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164-166.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教学方法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初探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