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应提升“数学味”

2023-09-20付宝木尹数萍龚宏波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2期
关键词:数学味思维发展数学思想

付宝木 尹数萍 龚宏波

摘要:这是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的汇报课,通过对比以下两位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实录,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与学”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学生如何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又如何在解决问题后增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使数学课更具“数学味”呢?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味  思维发展  数学思想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很多理念已深入人心。数学学习生活化,指的就是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创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关注数学的“生活味”。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对生活中的现象,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策略的多样性,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算法优化,进而关注数学的“数学味”。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把“生活味”和“数学味”怎样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让“生活味”服务于“数学味”,使得数学课更有“数学味”,这是小学数学课堂上,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生活味”需要服务于“数学味”

數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远远高于生活。倘若把数学比作一栋高楼,那么生活就是这栋高楼的地基。没有生活这个地基数学是不存在的,没有数学这栋高楼,生活是不精彩的。数学课不能只关注这栋高楼的地基建设,即生活,更应该利用根基的建设去建筑这栋高楼。因为,生活经验仅仅是对一些生活现象的感性认识,生活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丰富。数学是把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合、精心加工以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是一门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学科。所以,创设生活情境是作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生活味”需要服务于“数学味”。“数学味”才是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片段一】导入环节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出示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图。车上原来有几个人?下去几人?上来几人?

生:车上原来有7个人,前门下去2个人,后门又上来3个人。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啊,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我提的问题是,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7-2+3=8(人)

【片段二】导入环节

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公交车上原来有7位乘客,前门下去了2位小朋友,后门又上来了3位小朋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用数学的眼光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师:那你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车上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几乎异口同声啊!都想知道车上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这两节汇报课都是计算课,教学内容是:10以内(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两位教师都根据学生的生活,创设了学生很熟悉的公交车上下人的教学情境,前门先下去2个人,后门再上来3个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很容易列出算式:7-2+3。两位教师在教学时,都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如果教学时,两位老师直接出示题目:7-2+3=,问学生怎么计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一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这个生活情境一定要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建立思考问题的模型。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建立的思维模型来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

二、知识探索过程中应有“数学味”

【片段一】知识探索环节

师:你们太棒了!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他的想法?

生:7-2=5,因为车上原有7个人,下去2个人,还剩5个人;这时候又上来3个人,5+3=8人,现在车上一共有8个人。

师:这位同学表达得非常清楚,而且还有条理,你们知道他的条理性在哪里吗?

生:他先求出下去2个人后车上剩下几个人,然后再加上上来的3个人,就求出了车上现在的人数。

师:这位同学的解释很完美,也就是告诉我们7-2+3,这个算式,先算减法,再算加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板书: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片段二】知识探索环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列式计算,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方法多。

生:我们组是这样列式子的7-2+3=8,7-2的意思就是原来有7个人,减去前门下去的2个人,还剩5个人,再加上后门上来的3个人,一共8个人。

生:我们组和他们想法不同,我们是这样列式子的:7+3-2=8,7+3是车上原有7个人加上后门上来的3个人,一共是10个人,再减去前门下去的2个人,一共8个人。

生:我们组也想到了上面两个方法,但是我们还有一种想法。

师:还有不同方法啊!你们真的太爱思考了,请你们组介绍一下。

生:我们是这样列式的3-2+7=8,3-2的意思是后门上来3个人,前门下去2个人,就比原来多了1个人,再加上原有的7个人,一共8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太善于思考了,书上都没有你们想出的方法多,老师为你们的思考而骄傲,把掌声送给爱思考的自己。(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师:这么多不同的算式,你们是如何计算得这么准确的呢?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奥秘吗?

生:无论是哪种列式方法都是从左到右计算。

师:带领全班同学验证,共同得出结论: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在片段二的教学中,很显然能感受到课堂更有数学味。在学生统一列出算式:7-2+3时,教师没有立刻把教学往下走,而是停下来,启发式地问了一句:“还有别的方法吗?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书本上都没有你们想出的方法多,老师为你们的思考而骄傲”。学生在老师语言的引导和激励下,瞬间激发了思考的热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第二种方法出来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得出:先算上来的人,再减下去的人,列式为:7+3-2。紧接着第三种方法也出来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另辟蹊径:下去2个人,再上来3个人,不就等于上来1人吗?列式为:3-2+7。通过三种不同算方式的计算得出: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表面上,孩子通过列式子,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计算,然后得出计算法则。实则不然,教师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更应有“数学味”。

三、知识巩固练习时应用“数学味”

课堂巩固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自我检测与评价,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信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新知学习的目标也需要通过富有成效的练习而达成。许多教师在处理练习题时往往粗枝大叶、草率行事,没有对自己设计的习题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思索,许多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从课堂练习中擦肩而过,有时让听课者为之惋惜。

【片段一】巩固练习环节

课件中有这样一道题“8-5+5=?”

生:先算8-5=3,再算3+5=8,按照从左至右依次计算。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学得很扎实。

【片段二】巩固练习环节

同样有“8-5+5=?”这道题。

生:先算8-5=3,再算3+5=8,从左到右计算。

生:不用计算我就知道是8,减5,再加5,相互抵销啊!(进一步解释)好比先下去5人,再上来5人,车上人数不多也不少嘛。(全班再次爆发雷鸣般掌声)

师:可是这只是计算题啊,并没有公交车这件事情啊。

生:雖然是计算题,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前面学习公交车的那个例子啊!

师:(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你们原来是借助生活中的情境,把计算题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你们太棒了!

师:(教师趁热打铁)课件又出了一道题:3-4+6=?请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计算顺序?

生: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先算减法“3-4”算出答案再加上6,咦?不对啊,先算减法,不够减啊。(生挠头疑惑地问)老师你出错题了吧?(师笑而不语,片刻,小手纷纷举起)

生:可以先算3+6=9,再算9-4=5,可以这样想,车上原有3人,先算上来的6人,3+6=9人,再算下去的4人,9-4=5人。

生:我还有另一种想法:我这样想的,先上来6人,再下去4人,相当于上来了6-4=2人,再算3+2=5人。(教师被学生的思考折服,骄傲地为学生鼓掌)

片段二课堂中的练习,练出了精彩,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练出了“数学味”,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样解决“8-5+5”等于几时,片段一中的孩子也只想到按部就班地计算。但在教学片段二中,孩子不仅掌握了常规的计算方法,而且通过结合情境思考,把“减5”和“加5”相互抵销,不仅提高了孩子口算类似练习题的能力,更在习题中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再看片段二,紧接着教师又出了一道计算题“3-4+6=?”再一次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先算减法不够减啊,老师出错题了吗?片刻之后,一个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手,孩子们的思维再次绽放。先算上来的6人,再减去下去的4人:3+6-4=5(人);下去4人,上来6人,相当于车上只多了2人,6-4+3=5(人)。一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本来就很少,知识储备也非常有限,课堂上孩子的思维到了如此的高度让观课者无不感叹。就知识本身来说:3-4+6=3+6-4,3-4+6=6-4+3运用的是加法交换律,很明显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解答能力范围。可是,这个班的孩子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计算题,而是结合课上的教学情境,用生活经验来解决计算问题。从结果看,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巩固练习更具“数学味”。

对比两个教学片段,如果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上,长期发展下去。两个班级的孩子的数学素养将会相差甚远。

四、数学课如何提升“数学味”

(一)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有时候,数学课堂上出现热热闹闹的各种数学活动,表面上看学生参与地热火朝天,但是课堂上缺失了“数学味”。究其原因,是教师本身数学专业知识不高和育人认识不深造成的。数学教学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一个过程,数学教学更要发挥育人的功能。教师往往不是从数学教学的本质去挖掘教育因素,而是以简单的方式从外在的现象出发,结果导致“数学味”淡化。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等都是“数学味”的重要元素。数学课上要有“数学味”,只有在数学教学上下功夫,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预设,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注重育人观念,把理论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学生的学习更闪光,也会使得数学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二)备课要善于挖掘教材

评价一节数学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备课时潜移默化地将相关的内容渗透在数学材料中,让学生悄无声息地感受与领悟,逐渐提升思维能力。否则,数学课就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和育人价值。

当今的小学教材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插图,形象生动,人物活泼可爱,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图文并茂的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有时候教材没有完整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一些结论性的语言在书上也不多见,这样就为教师通过研读教材,体会、理解、运用教材留下了空间。

如本节课中,片段二里的老师,如果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与体会,就想不到引导孩子多角度、多策略地解决问题,课堂上孩子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想法,数学的思维能力就不会有所提高。“数学味”就缺少价值,就体会不到数学学科独有的魅力。

教材课程体系中贯穿两条线,一条是明线:数学基本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条是暗线:数学思想的建立与发展。这一条暗线可以看成是战略红线。当我们在数学设计上更注重“数学味”,那么数学知识的形成就不再零散、片段;当老师在课堂上更关注“数学味”,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机会,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发他们激烈的思维冲突,那么数学课堂就会闪烁智慧的光芒、充满灵性,学生的学法就不再那么教条,孩子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慢慢地品出数学的规律,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

观课是一种学习,更需要一种自省。当我们静下心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就会觉得关注“数学味”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里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建构,要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片段二中的老师并不仅仅将教学止步于计算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结合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这正是片段二中老师的数学课堂充溢着浓浓的“数学味”的缘由所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多一点“数学味”!

参考文献:

[1]翟金环,杜玲数学教学中体现“生活味”,凸显“数学味”[J]知音励志,2015(24):33

[2]李美玲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味”与“生活味”[J]学园,2014(20):147148

[3]秦仕祥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J]湖南教育,2006(3):1819

[4]倪健花如何提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J]读写算,2020(30):193

[5]柏传玉打造本色课堂 让教学充满“数学味”[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3):40

猜你喜欢

数学味思维发展数学思想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抓数学教学本质还数学课的“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