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提升思维素养的更多可能性
2023-09-20薄建华
薄建华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良师,更是益友。编辑部推出的“教学课例精选12课”丛书更是像宝藏一般存在。这些青年名师充满智慧的课例,能让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飞速跃进。
在《教学课例精选12课:习作教学卷》这本书中,我收获最多的是张维娜老师的习作课例——《清晰过程记“故事”不拘形式写“心跳”》。
一、关注学段要求的序列性
张老师在解读“我的心儿怦怦跳”这一习作要求时,提到了“习作教学的序列性”,并梳理了1~4年级的习作,清楚定位了每个阶段对“把事情讲清楚”这一习作要求的掌握程度。这一案例让我们理解了2022年版课标中学段衔接的深层内涵。
结合这一点,我反思了自己习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低效行为——每次讲叙事类习作都是“零起点”教学。也就是说,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我的心儿怦怦跳”时,还是会花费大量精力从最基础的叙事方法开始讲起,不仅无效,还会喧宾夺主,让学生感知不到本次习作的重点在于“事件中的感受”。之前我认为学生不爱思考,但其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注重“习作教学的序列性”。如果能像张老师那样将学生已具备的写作能力考虑进来,从梳理复习之前的习作经验入手,再提出本次习作的进阶要求——“在叙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那么学生自然而然会将注意力聚焦在“如何在叙事中加入自身感受”这一目标上,其叙事能力也会在这样进阶的目标中得到锤炼。
二、明确教学环节的目的性
同样的教学手段,呈现的方式不同,达成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张老师这节课上运用的教学手段跟我们的并无二致,无外乎是“游戏激趣”“微课补充”“导图绘制”“展示交流”。但为什么二者的课堂效果却大相径庭呢?就好像同样的茄子和配料,我们做出来的鱼香茄子,和五星级大厨做的鱼香茄子,差别很大。我认为其中的“功力”就差在对教材的解读、对2022年版课标的认识、对学生写作情况的梳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把握等方面上。每一个教学环节目标明确,精准发力。 “游戏激趣”,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心跳”;利用“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模式、跳跃性思维联想等特点,成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众多生活经历中,选择出“感受”最丰富的写作素材;课堂中的微课重点指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按顺序”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并进一步提出“叙事过程中写清楚感受”的要求;同样让人拍手叫绝的是在“交流展示”环节对学生进行的进阶评价,使学生逐渐对“在叙事中写出感受”这一核心写作要点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切实掌握了相关的写作方法。
三、注重习作评价的激励性
以前,我认为要想弥补学生作品缺乏思想的缺陷,需要学生课下大量地阅读,丰富自身的思想感情。可是,教师很难把握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因此这几乎就是“空谈”。在这个课例中,张老师通过“分类点评,鼓励优秀”的方式,评出“书写规范五星奖”“故事具体五星奖”和“感受生动五星奖”,凸显学生习作的亮点,让学生在写作的成就感中自然生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当学生的表达能力无法满足被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表达欲望时,他们就会清晰地感受到自身表达能力的欠缺。这种认知会变成学生自主阅读的强大内驱力,成为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主动思考的强大动力。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从中我们能够明确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迫切性。以前,我只意识到这种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并没有形成在课堂上落实的有效方法。现在,“教学课例精选12课”系列丛书像一座灯塔一样,为我指明了方向。
(作者單位:河北邢台市中华路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