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寓意的方法
2023-09-20缪羽
缪羽
寓言是寄寓道理的文体。读寓言,要能够明白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寓言故事,并且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单独进行了寓言故事的编排,这些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平常的寓言故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刻意对学生进行寓意教学的现象,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真正通过阅读懂得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抓住主要矛盾,理解寓言寓意
寓言为了说明道理,往往会借助一定的情节来凸显主要矛盾,以此来揭示蕴含的道理。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主要矛盾入手,引领学生理清故事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1.梳理“对比项”
寓言故事中一般都蕴含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有些寓言故事中存在对比的双方比较明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存在对比的双方人物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寒号鸟》一课时,读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把故事简要概述一下,结果发现不少学生虽然说出了故事的大致内容,却没有抓住故事的主要矛盾,导致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就是“做人要勤劳,不要懒惰”,这固然是这篇寓言故事想要传达出来的一种思想,但显然不够深入,实际上,这篇寓言故事的主要矛盾不是喜鹊和寒号鸟一个勤劳一个懒惰的问题,而是喜鹊会对生活提早进行规划,而寒号鸟只会得过且过的问题,于是,教师就可以提出核心问题:“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和寒号鸟有哪些表现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喜鹊和寒号鸟的不同之处进行梳理,让学生知道了要勤劳自勉,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努力,不要懈怠懒惰,得过且过,荒废大好年华的道理。
2.代入人物角色
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一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读寓言故事时一般都会认为自己不会犯故事中角色所犯的错误,基于此,教师可以采取角色代入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很容易看到的是铁罐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不容易看到故事所呈现的以自己的长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这才是这篇寓言故事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陶罐和铁罐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结合课文中的“你敢碰我吗”“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等语言,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铁罐的自以为了不起以及陶罐不卑不亢的态度。可见,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代入人物角色,才会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自然而然中明白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还原故事“现场”,理解寓言寓意
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学生能够读懂寓言故事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寓言隐含的道理就能够真正理解,更别提能够运用学到的道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还原情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以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寓言学习有所收获。
1.借助体验性情境
体验性情境就是借助教具或者一些直观手段来引领学生真正进行体验学习的情境,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寓言故事教学中,体验性故事情境的创设不要求与生活中的情境“形似”,但要有助于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精准把握,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真实记忆,帮助学生理解寓言寓意。如教学《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时,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青蛙的目光短浅及小鸟的视野开阔,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纸卷成筒,透过卷纸筒来向外边看,以帮助学生深刻感受体会“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然后再让学生去掉纸筒来看世界。这样引领学生学习寓言故事,学生就不再是一个寓言阅读者,而是一个寓言故事中人物的亲身体验者,这样引领学生感受寓言中蕴含的道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更加轻松。体验性情境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学习情境,这样引领学生理解寓言寓意,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深奥为浅显,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寓言隐含的道理。
2.借助挑战性任务
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挑战性任务的设计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对寓言故事蕴含道理的深度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的寓言学习质量。如在教学《鹿角和鹿腿》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寓意,教师大都会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寓意。学生举出的例子大都是好看的东西不实用,不实用的东西但是好看等,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寓意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呢?教师不妨设计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母亲节就要到了,如果让你送妈妈一份礼物,你会选择漂亮的鲜花还是实用的物品呢?你会如何选择呢?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随着热烈讨论的展开,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已经由机械照搬转为了联系生活实际,跳出了传统学习寓言的方式,真正理解了寓言蕴含的道理。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真正“跳一跳摘到桃子”,让学生的寓意理解真正发生。
三、拓展相关素材,理解寓言寓意
寓言故事隐含的道理往往是创作者的经验总结。寓言故事的教学,不是把寓言蕴含的道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寓言学会思维。在教学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并列与辐射的形式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与寓言相关的素材,追问寓言故事创作的写作初衷,引领学生对寓言蕴含的道理进行再诠释,可以让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走向深度。
1.聚焦立意相同或者相近的素材
不同的寓言故事可蕴含相似的道理。对于这类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一些与课文寓言立意相似或者相关的故事,促进学生对寓言寓意的深度理解。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教师就可以与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太阳》整合起来阅读。这两篇寓言故事立意相同,素材相近,可以让学生由一篇到学会一类,深化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处。又如,教学《自相矛盾》一课时,教师可以把《韩非子·难一》中的部分篇章拓展给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这些素材中的“说话不能前后抵触”折射出的跟《自相矛盾》一文中隐含的道理是一样的,深化了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认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拓展一些立意相同或者相近的学习素材,可以有效避免单篇寓言故事教学使学生眼界狭窄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由篇及类,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2.关注内容相似但立意不同的素材
学生在阅读寓言故事的时候,在读到内容相似的故事情节时,惯性思维会让他们不由自主期待相似结局的出现,当故事的结局与自己的期待相反的时候,他们在震撼之余会重新对读过的寓言故事的内容进行审视,对寓言隐含的道理产生思辨,这就为学生深刻理解寓言寓意提供了条件。教学这些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与寓言故事内容相似但立意不同的素材,以开阔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寓言寓意的深刻理解。如在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点阅读三个不同版本中《知了和蚂蚁》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中的内容相似但立意不同,通过拓展阅读,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学生对相似内容寓言寓意的了解与认知,使学生对寓言的创作初衷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明白同样的描写對象,立意不同,所要传递出的主旨思想等也有所不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综上所述,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直接告知或者让学生机械记忆寓言寓意现象的产生,而要依据寓言故事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活化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以辩证的思考代替单线的结论,让学生成为有深度的思想者和行动者。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