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复述,不仅仅是渗透策略
2023-09-20钱军
钱军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编者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学创造性复述,离不开转换人称、调整顺序、想象细节。纵观当下教学,教师大都直接告知,甚至生硬灌输。读完课文,学生把握了内容,看似可以顺理成章地创造性复述课文,教师便要求学生时而转变人称,时而调整情节顺序,遇到留白,再拓展想象,补充故事未尽之细节,复述时的创造性意味非常鲜明。但为什么要转换人称?故事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调整顺序?想象细节又有怎样的作用?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创造性复述所采用的策略就成为教师硬塞给学生的“一把钥匙”。学生在创造性复述中所采用的策略,如果全部源自于教师的硬性要求,就剥夺了他们对这些策略审视、辨析的机会。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呢?
一、策略未动,复述先行:在认知需要下渗透复述策略
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是故事的高潮。教师可以借此传授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呢?教师不能急于出示所谓的策略,应先组织学生回顾详细复述的方法,将这一部分划分为“三劝三拒”的模块,并让学生依照常规策略进行复述,相机在复述过程中组织语言,将思维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教师相机追问:按照故事原文复述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换种方法复述会不会更好?这是对既有经验的反思,旨在让学生从固有认知中跳出来。有部分学生逐渐认识到:这是整个故事最紧急的部分,按照故事原文复述,紧张感、焦急感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该着力处拓展想象、补充细节。
为了营造整个“劝说”过程的紧张,教师与学生很快确定了拓展想象的点:首先,用原文中“急忙”“焦急”“急得掉下眼泪”,分别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想象海力布“急”的状态,利用程度的加深,渲染危机不断逼近的紧张感;其次,利用乡亲们的不知情、莫名其妙、不敢相信、满脸狐疑,进一步刺激听众焦急的内心,从侧面凸显紧张感。这样复述故事才更具创造性,更能扣住听众的心弦。
纵观这个板块的教学,教师回避了直接渗透,而是借助学生在先行尝试的详细复述过程中,站在高年级的视角,对前期形成详细复述的经验进行审视和反思,形成全新的复述期待,即以创造性的姿态介入到复述的过程中。至此,学生的创造性复述并不是迫于教师的强行要求,渗透的策略更非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和引导,而是真真切切源自于学生“复述先行”后的内在需要。
二、及时反思,提炼经验:在实践复述后反思复述策略
教学侧重策略渗透是不变的主题,只有习得策略和方法,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能力。但教师常常将教学集中在策略的新授上,用什么方法,设计怎样的活动,而一旦实践完毕、练习完成,似乎就大功告成。方法和策略是教师直接告知的,实践和训练是教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练习。鉴于此,教师在实践训练结束之后,要组织学生对策略进行反思,对训练的过程进行回笼,提炼经验、总结教训、感知作用、完善做法……学生方能明晰策略的价值,了解如此训练的用意。创造性复述的教学亦是如此。
以“劝说搬家”为例,依照上述板块的设计用意,学生在第二轮“想象拓展,补充细节”的复述后,教师可以设问:怎样复述效果就更好了?事实上,学生凭借当下的认知很难有新的突破,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如,怎样才能更清晰、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不妨将自己看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用这个人物的视角看待整个故事,再借助他的口吻叙述故事。教师将这一策略提炼为“改变人称”,但过程中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称”,而是一整套息息相关的言语表达体系。比如有学生建议:海力布最终选择说出实情、牺牲自己,不该是直接呈现的,这样不真实,而应该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这种挣扎与纠结,不仅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让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更加形象地渗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更为重要的是渲染出形势的紧张,给予听众强烈的矛盾冲突。
学生在经历复述过程后,内心蓄积了相应的感性经验,如果不及时进行提炼,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无法融入到学生现有的认知体系中,导致复述实践沦为一场空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以海力布的口吻复述与故事原文有什么不同?此时,学生的认知不是基于空想层面的想当然,而是基于自身的复述体验进行深入对比,并形成丰富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有着强烈的代入感;有的学生发现,用海力布的口吻复述,可以自然地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让故事更有感染力;有的学生认为,紧扣课文中的一个人,可以更加全面、清楚地描述其他人的反应,让民间故事的细节更加突出。
转换复述的视角不仅仅是人称的变化,而是后续一系列的语言表达体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延续着这一视角,并在这一视角下,对所有的情节进行调整、增加和删减,使整个复述过程中的创造性更加鲜明、集中。
三、多维呈现,明晰作用:在多维对比中辨析复述策略
复述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个别重要的语段上,还可以着力于整篇故事的素材布局和情节顺序上。相同的素材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旨在契合不同的表达需要。本单元训练创造性复述,应将调整顺序视为教学重点,如,经历了“调整人称”“想象拓展”之后,“劝说搬家”部分越发精细、丰富。如此精彩的语段,可以放在故事的哪些位置呢?學生在自由讨论后,形成了多套方案。
第一套:放在前面。直接呈现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情节,利用人们的不明就里,设置悬念,激发听众的期待。同时,借助海力布内心挣扎之后说出实情的契机,将“救白蛇、得宝石”的情节融入海力布向乡亲们解释的板块,使得前后两个故事融为一体。
第二套:放在中间。以回忆的方式,先从一块石头人像讲起,引出海力布是人,继而讲述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过程,相机融入第一板块的故事情节,最后借助海力布变成石头,重新回到现实。
调整之后的顺序,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复述之后让学生现场交流:第一套,直接将最紧张、最关键的情节在一开始呈现,引人入胜;第二套,借助回忆的方式,利用人们对“石头像人”的好奇心理展开复述,因果倒装的逻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顺应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原理。
与此同时,教师无须否定原文的结构形式,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表达方式和结构设置,都有着其独特的表达价值。表达目的不同,阅读对象不同,就可以设置不同的结构形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不仅是简单的布置任务。创造性复述也绝不是简单粗暴地向学生渗透传统策略,而要在复述过程中形成需要、在复述实践中形成体验、在复述过程后提炼方法,真正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够流利地进行创造性复述。
(作者单位:四川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