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逆向思维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

2023-09-20莫倩颖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8期

莫倩颖

《富饶的西沙群岛》位于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为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转化的过渡学期,本单元的教学正经历从字词向句段的转变。对于这一语文要素,学生存在着诸多疑惑:什么是关键语句?为什么被称为关键语句?究竟关键在何处?“关键句”与“一段话”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又该怎样借助这一联系将“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要想真正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得解决上述问题。但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以完全告知和灌输的方式展开,而应该设置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文本语言反复接触、品析的基础上,一步步自我解构,达成“教师好像什么都没教,但学生似乎都懂了”之境。

《富饶的西沙群岛》作为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师应充分发挥出编者将其列为第一篇精读文章应承载的教学价值,既要有清晰精准的目标定位,又要有层级鲜明的教学板块,同时还应匹配适切的教学策略。

一、从“体”到“篇”,理清关键句的感性体验

教材以单元为抓手,统整编排内容,合理设置板块,为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支撑。这也意味着,编入同一单元的教学资源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所承载着不同层次的定位。因此,对单篇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教师要明确文本在单元所承载的价值。

鉴于此,教师不能直接利用语文要素中的“关键语句”展开教学,而应选择课文中的典型语段第5自然段先行教学。编者在这一语段中设置了小泡泡:“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足见其在运用关键句统整语段的典型价值。从语段内容与首句之间的关系入手,帮助学生明晰“关键句”的概念,从感性认知上初步建立起对关键句的认知。首先,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语段,并圈画、提炼所描写的具体事物:树林、海鸟、鸟蛋、鸟粪。其次,组织学生紧扣描述性的关键词语,感受这些事物的不同特点,如树林的茂密、鸟类的种类繁多、鸟蛋的遍地都是以及鸟粪的肥厚。紧接着,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如为了凸显描写事物特点的关键性词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放慢速度、适当重读,进一步深化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从“茂密”中想象树林成荫的画面,成为了鸟儿的庇护所;紧扣“各种”想象拓展鸟儿的种类之多;从“遍地都是”想象满眼都是鸟蛋的画面;从“厚厚的鸟粪”推理鸟儿数量之多。如此想象、丰富和再现,其最终目的则是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构建起海岛上鸟儿的整体印象,即“多”,最终帮助学生快速找准最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一句话:“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并相机提炼内涵,提炼出“关键句”的概念。

这一板块即为整节课目标定位的一个典型缩影。教师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先从语段的内容细节入手,通过梳理信息、提炼特点、朗读强化,形成最初的感性体验,形成与关键句的匹配与对应,顺势将处于关键性地位的语句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在经历实实在在的学习后,认识关键句,并初步理清关键句与语段整体内容之间的联系。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并没有试图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达成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意思的单元目标,而是从编者的编排定位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认识关键句、了解关键句上,为后续“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奠基。

二、从“表”到“里”,夯实关键句的外围联系

了解了关键句,感性把握了关键句的基本内涵,教师不能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概念认知或者类比思维,机械地训练、排查关键句。鉴于此,教师在学生认知逐步丰富之后,组织学生梳理了学习过程,建构了从“读”到“想”,从“想”到“找”的思维模型。基于上述板块的教学,教师采用逐步放手的方式,组织学生迁移运用积累的方法,经历相同的思维模型结构,尝试找出第2、第4自然段的关键句。

第2自然段作为承载“找准关键句”的语段,与第5自然段单一、聚焦型的特点相比,相对更加复杂,呈现出两个鲜明的层次:首先,语段描写了西沙群岛不同的色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信息梳理的方式,逐一将其提炼,如深蓝、淡青、浅绿、杏黄,并借助这些罗列的颜色,通过想象展现海水的优美景色,呼应课文首句的“风景优美”。其次,作者还揭示了形成不同颜色的原因,则在于“海底高低不平”。这一语段的教学,教师并没有将其视为科学探究的内容,而是始终从语段所描写的不同颜色入手,搭建了这样的训练题:(1)因为海底有山崖,所以海水颜色            ;(2)因為海底有峡谷,所以海水颜色              ;(3)因为海底                  ,所以

。这样的填空题,不仅与课文中的语段逻辑相通,从单列向统整迈进,推动了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海水颜色的变化和差异。如此,学生的思维认知与“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形成匹配之势。

纵观整个过程,学生充分运用了“读、想、找”的阅读策略,借助语段主体内容的语言文字,经历了信息梳理、画面想象、原因探究的思维过程,最终与作者形成认知共鸣,并顺势明确了关键句,再次强化了对关键句的概念认知。

三、从“分”到“整”,强化关键句的梳理过程

教学中,对关键句的认知不能选用相同的语段展开。《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所呈现的素材,之所以成为认识“关键句”的经典文本,主要就在于不同的语段所展现的不同特点。

如第4自然段不仅是“总分”的构段方式,又是一段训练学生寻找关键句、了解关键句的典型语段,但与前面两段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语段,呈现出两个鲜明的表达中心点:一是鱼多,二是鱼美。这一点在关键句“成群结队”“好看极了”这两个关键词中就可见一斑。

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找准关键句呢?经历了前面两个语段的学习,学生不仅把握了关键句的概念和内涵,还形成一个错误认知,即认为关键句都是语段的首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状态,他们首先对于语言文字所传递的美感元素有着感触,教师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利用了最具典型价值的语段:“有的……有的……有的……”,组织学生从“一簇红缨”“插着好些扇子”“像皮球一样圆”等关键词语,感受海底鱼儿的各异形态,自然形成“好看极了”的内心体悟,顺势与首句中的“好看极了”形成回应。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关注思维从某一句中的细节,扩展到整个语段,紧扣作者连续使用的四个“有的”,相机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和视频,组织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拓展海底还有哪些不同形态的鱼儿,并尝试延续使用“有的……”的句式,对语段进行补充,既强化了对海底鱼儿之美的感受,无形之中丰富了他们对鱼儿种类丰富的认知,又组合语段后半段中“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关键词语,对首句中的“成群结队”形成注解。

由此一来,学生分别从两个维度解构了语段内容,并与首句中的关键词形成对应联系,自然梳理出语段的关键句。整个过程,学生从整体语段到关键语句,延续着归纳性思维,实实在在地夯实了对关键句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教师适切的目标定位、从扶到放的课堂结构,将学生的思维依循着文本的语言信息,逐步删繁就简,让关键句逐渐浮出水面,并借机把握了与语段中其他语句的联系,为教学单元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