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融合,展现动态描写之美
2023-09-20陶奇燕
陶奇燕
2022年版课标强调:“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确,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体会语言文字特点,积累语言运用经验,促发审美意识形成写作能力,读写融合,最终提升核心素养。纵观教材内容的安排和分布,都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思想,其单元要素与写作目标高度一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读写融合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为例,来谈谈读写融合在该篇习作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根据本单元习作要求,教师设定本次习作目标: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一、三读入手,初步体会动静之美
1.读图起步,激发写作灵感
每一篇文章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写作灵感。《古诗词三首》一课中有三幅插图,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诗意,感悟自然之美。《四季之美》一课中有四个扇面,分别展现春夏秋冬,图文辉映,意境优美。《鸟的天堂》一课图画中游人划船前行,榕树上空众鸟盘旋,画面有静有动,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月迹》一课中第一幅是月亮透过竹帘照进屋子的情形,活泼有趣,第二幅是明月下的乡村美景图,静谧迷人。包括在习作里也配有插图,远处有山,近处有树,鸟儿展翅高飞、朝阳喷薄而出,画面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态有静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看图读图,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所描繪的景象,也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的欲望。
2.读文推进,体会文本写法
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学生借助朗读,能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如《月迹》一文,既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也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从静静洒下的月光到会爬动的月光,月亮在不停地变化。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把带有叠词的静态描写读得轻轻柔柔,又富有节奏,很容易让学生感悟叠词运用的妙处。月亮爬竹帘格儿带有浓浓的拟人味儿,调皮可爱,读起来多么有趣,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悟文本的写作方法,在阅读中建构和积累表达经验。
3.读景深入,积累写作材料
眼见为实,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阅读、习作与生活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提高观察的有效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观察单(见表1、表2),观察单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既指导了学生的观察方法,又给学生提供了习作的内容。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记录,及时搜集写作材料,让学生在观察这一探究活动中有的放矢,使之言之有物,言而有序。观察单中的“和这个景有关的事物的变化”“……”两栏则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可以立足观察对象的变化,多角度仔细观察后填写记录单;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来观察;观察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等变化。
二、三仿训练,逐步迁移写作方法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可见古人学写诗的第一步也是仿写。而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是美景和情趣的呈现,是读写融合的绝佳样本,因此,以课文为范例的句子仿写,是教学中最主要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形式之一。教学时,教师应重在发挥“例子”的作用,为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进行遣词造句做准备,同时,把仿写的功能聚焦在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上,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为了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充分使用了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训练”和《课堂作业本》中现有的习题,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灵活使用,不需要遵循一课对应一课的练习,应是一个训练点对应一次相应的习题,在训练中运用阅读经验进行表达。
1.抓动态词仿写
动态之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描述的概念,教师不需要做过多专业上的解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借助关键词语来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灵动的美。
例句: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追问:同学们,这句话中哪些词能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动态画面?是的,你们发现了“泛着”“染上”“飘着”,这些词语抓住天空的颜色和云朵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天空透着鱼肚色随后被染色”“云朵在飘动”,动态词让景物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画面并鲜活地动起来。你们还发现了“一点儿一点儿”,是的,表示这是在慢慢变化的。
仿写:同学们,你们见过阴云密布的早晨吗?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提炼动词,描写出生动鲜活的画面。)
2.抓颜色词仿写
当然,选择的点不同,仿写出的片段亦不同。这个句子除了可以关注三个动词外,还可通过“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这些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天空颜色的变化。这时,我们再次出示刚才的例句。
例句: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追问:同学们,这句话中你们还发现了有什么在不断变化吗?是的,颜色在变,它是那样丰富,“鱼肚色”“红晕”“红紫”。随后逐步深入,作者笔下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引导学生发现“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红紫红紫”等叠词的效果)
仿写:同学们,你见过的最美的那条小河是在哪儿呢?河中央是什么颜色?水中又会倒映出谁?又会有哪些颜色呢?
3.抓关联词仿写
句子能写好了,教师要指导学生练习写好段落,这时,需要关注句子之间的衔接。如教学略读课文《月迹》时,就可以依据第2自然段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帘格儿的过程,可以借助“先是……再是……渐渐地”这样的句式进行片段练习,说一说夜里月亮是如何慢慢“躲进”云层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段落和段落之间衔接,《鸟的天堂》中的第5~8自然段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第12自然段描写的是早晨“鸟的天堂”由“静寂”到“热闹”的过程。段落中“到处……到处……”写出了鸟多而热闹;“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出了鸟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姿态万千。这样的前后段落之间的关联,使得大榕树的美由静态转为动态。这时,教师可以将刚才仿写的训练题目进行景物的补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经验之后将两个画面关联得更加自然,衔接得更加紧密。
教师指导学生用课文段落“服务”自己的习作,降低了习作的难度,由读过渡到写,学生能够把生活中所感受的画面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选择习作点上,思路更开阔,语言更精准。最后学生把这些片段进行整合,就可以完成这次习作的初稿了。
三、创设情境,立体多元科学评估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复修改。但是,教材导语中提到的修改要求较为宽泛,究竟要从何改起?究其“修改”,核心即为“评价”。教学练评,是同向而行、高度一致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练习紧密相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要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并加以调整,要使得评价真正在习作中发挥作用,评价方式也应做到科学精准,要及时检验学生仿写训练效果和习作能力提升的综合情况。教学中,教师应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采用评价工具,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修改习作。
1.創设情境,明确修改要求
2022年版课标中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情境”一词多次出现,可见,创设好的学习情境,建立学生感兴趣的驱动任务,对促进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言实践的质量都是极有帮助的。因此,教师要带着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中习作、在真实的生活中习作、在具体的运用中习作。无论是创作习作这样的主要习作形式,还是修改习作、欣赏习作这些辅助的形式,教师都可以把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引入到学生的习作中,以此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以便更好地将所仿写中的写作技巧内化应用,完成本次仿写的训练目标。与此同时,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体验展示真情实感,“写出真情实感”这一习作目标也自然就能达成。为激发学生主动修改习作的兴趣,笔者创设“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优秀习作集”的征稿情境,这样真实且富有意义的情境需求,激发了学生修改习作问题的热情。征稿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写好本次习作的关键、具体目标,便于学生自我检测,为学生修改提供依据,实现表达能力的再提升。
2.多元评估,发挥激励作用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评价,聚焦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更加成为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黏合剂,因此,采用多元评估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好途径。多元评估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多方面评价,如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在本次习作二次修改完成后,誊抄汇编优秀习作集可以用来交流和分享,在教室一角开辟习作集展示台,让学生体验发表带来的成就与满足;为习作拍微视频上传班级群;和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习作等。教学中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同时也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星级评价也是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鼓励优等生进行挑战,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基础星级。教师在开展这样的活动前,应在单元学习前做好整体安排,明确预期结果和实现方法,活动开展时,应充分给予时间上的保证、方法上的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实现学习结果的最优化。
在读写融合的习作教学中,学生能习得课文巧妙的表达方法,也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逐句逐段练写,最后再将片段练习聚散为整。四时景物皆成趣,引导学生发现文趣,体会写趣,激发学生用心去感悟自然和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