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谜语诗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3-09-20罗怡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8期
关键词:谜底谜语语言

罗怡

谜语构思精巧,源自民间,口耳相传,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古诗词历史悠久,用诗词的形式写谜语,即为谜语诗,既朗朗上口,又趣味横生,成为了独具特色又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

在教材中,编者也认识到了谜语诗的教学价值,把许多浅显易懂、经典有趣的谜语诗编辑入册,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学生需要具备四大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審美创造,而谜语诗恰巧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着力点,值得教师深入挖掘。本文主要探讨谜语诗教学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大作用。

一、春风化雨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便是让学生在阅读和表达的实践过程中养成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备良好的语感。教学应摒弃耳提面命的教化,运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喜爱的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项目,可以边玩边享受灵感火花碰撞的乐趣,在学习中享受思辨的快乐。

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有趣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讲与主题相关的谜语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可以打着节拍唱读,让学生感受谜语诗语言的韵律美;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想象描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模仿课例,引导学生制作谜语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要教师用心挖掘,谜语诗便可以成为丰富学生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年级上册《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上下两联对仗工整,读来音韵和谐。山水与花鸟上下相对,既是诗人画家笔下最常描摹的事物,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识字活动因此变得简单有趣。而其他动词又巧妙地形成反义词,如“远—近”“去—来”“有—无”,使静态的画面变得富有层次美和动态美,巧妙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隐去题目,让学生描述句子表现的真实场景,可以是“远看山朦胧,近听水欢唱。春去花不在,人来鸟惊飞”;也可以是“远看山色浅,近听水有声。春去花成泥,人来鸟翩飞”。在换词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韵味,同时也意识到原诗的描述与现实场景大相径庭,继而得到谜底即诗题“画”,从而在过程中感受语言建构的快乐。

一年级下册《猜字谜》配有一幅儿童逛灯会、猜灯谜的画面,场景热闹欢快,洋溢着浓浓的传统节日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共鸣。课文是两则字谜诗,图文结合,很容易让学生入境。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仿佛置身于灯火通明的长街上,举头看灯谜,低头思谜底。第一首为:“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文字简短易懂,长短句相间,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学生在读诗和背诗的过程中体验句子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并形成良好的语感。这首字谜诗首句就有形象的画面美,最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使事物有了鲜明的个性,也使得谜底昭然若揭。中间一句“左右相遇起凉风”帮助学生对照猜想的结论,不禁会心一笑,从此汉字“秋”的字形便随着红绿相间的画面映入学生的脑海。学生也可以学习这种常见的制作谜语的方法“拆字法”,练习制作谜语,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探究谜底促思维

语言和思维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同为学习知识的基础工具。思维混乱无序,语言也必定表意不清;语言匮乏,也难以表现深邃理性的思维。精练有趣的谜语诗不仅让学生易于习得语言,在提升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年级上册《画》描写了山、水、花、鸟等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却又有与真实生活不一样的特点。教师可以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逐句对比分析:生活中的山远观是高大葱茏,近闻水声是潺潺如歌,春末是花谢,人来鸟惊飞。学生的脑海里不禁打上问号:为什么诗中的部分描写与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不同呢?再观察文中所配的水墨画,原来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静止无声的画面并不完全与生活一一对应,却有意境悠远之美,令人浮想联翩。在美的创作中,山水相映,鸟语花香,一切都生机勃勃。谜底就是诗题“画”。在探究谜底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经历了联系生活、对比分析、想象入境、获得美感和顿悟等思维过程,有效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涵泳意象感受美

谜语诗往往借用传统意象,再现意境美,表达朴素高雅的志趣。学生在涵泳意象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汉语的文字美、上下句巧对的形式美、读来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想象入境的画面美和高洁品性的情趣美。

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编排了唐代李峤的五言绝句《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谜语诗的谜底也是诗题“风”。诗中无一“风”字,却句句写风。前两句写了不同季节的风,后两句写出风的力量。教学这首诗,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诗句,并借助想象把文字变成画面:秋天万木凋零,落叶纷纷;春天一夜春风,百花绽放;劲风吹过江面,波涛汹涌,掀起巨浪;大风呼啸入林,只见竹竿齐刷刷倾斜。读后仿佛眼前是斜斜竹影,耳边是飒飒风声,耳可闻,鼻可嗅,手可触。

古人写风的诗句有很多,风是诗人钟爱的意象。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意象之美,可拓展更多与风相关的诗句,如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佳句比比皆是,不可胜数,从不同角度不同季节展现了风的不同风貌,不同意趣,各有其美。风本是客观物象,但浸染了诗人的情思后,便有了借“风”抒情、托“风”言志的妙用。

《风》仅四句共20个字,读来韵律十足。四句诗两两成偶,“三”“二”“千”“万”这些数字排列整齐,前后对应,“花”与“叶”、“开”与“落”、“入竹”与“过江”、“万竿斜”与“千尺浪”词性一致,词义相对,声韵相和,如此巧妙的遣词造句正是学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获得美感的绝佳素材。

四、品味文化多自信

谜语和诗词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诗词的形式制作谜语, 学生既读诗品诗,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又在猜谜过程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教学谜语诗,教师可以引出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展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情节,再现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有历史名人,也有寻常百姓,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民间盛行着浓浓的猜谜风,构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习俗。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内容如下:“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诗词旁边的“泡泡语”“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提示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就是“雪”。

关于雪的谜语有很多,教师可补充与雪相关的谜语故事,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清朝张起南酷爱谜语,曾编撰灯谜书册,被人称为“谜圣”。有一次,张起南正在欣赏雪景,突然想到一句诗“雨余山色浑如睡”,诗句切合眼前景,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山色朦胧静谧之美,又恰好是一道谜,上面为雨字头,下面是横躺的山,正是“雪”字。张起南非常得意自己的灵感之作,把此句诗作为灯谜,供人猜想,结果无人猜出。后来有一年轻书生,出口成章:“此花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书生吟完,张起南连声赞好,并引为知音,把书相赠。

古代这样的民间谜语故事不胜枚举,可见制谜猜谜活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教学时教师可以多多挖掘谜语诗背后的谜语故事,既可激发学生读诗猜谜的兴趣,又可以借助故事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也能唤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浓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综上所述,谜语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读来朗朗上口,思来眉头紧锁,蕴含无穷乐趣。教学中,教师应巧借谜语诗搭桥铺路,与学生一起感受语言建构的快乐,捕捉思维提升的妙趣,体验审美愉悦,树立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谜底谜语语言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数字里的成语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谜底大揭秘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