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旅游数据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2023-09-19白刚
白刚
[关键词]新文科;旅游管理;数据分析;大数据;成果导向教育
1 文献回顾
自2018年5月24日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以来,关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探索[1]2,[2-4],[5]14,[6]140、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7-9],[10]14,[11-1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14-15]等研究均有了较多的学术成果。在内涵探索中,陈凡和何俊认为,新文科建设不仅要学科交叉,也要在知识生产上寻求增量建设[1]2。龙宝新从人文角度提出,新文科不但要耦合学科体系,也要夯实人文灵魂[6]140。曲卫国和陈流芳提出,新文科是新时代条件下对人文教学的全方位系统改革[5]14。可见,新文科建设的基础是学科交叉,同时要重构和拔高文科的知识结构和内涵。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可将各个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融通的思路,在构建新文科思想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卓越人才。
旅游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下不断转型和升级,不仅对传统岗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催生了新的岗位需求。例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仅要按照行业的职业规范制定人才标准,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实践性要求[16],也要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17]。在“四新”建设提出以前,有学者从大数据技术与旅游行业发展互动的角度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面向数据分析的改革思路,提出了增加信息化课程、更新课程目标、改革教学方法的具体路径[18]。之后,有学者从课程设计[19]、课程教学体系[20]、实践教学[21]等数据分析课程建设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融合性卓越人才目标的角度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业应以素质提升、知识拓展和技术强化作为人才培养的任务[10]14。由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并非某一门课程的建设或改革,而是对原有学科体系的梳理和重构,所以应用型本科更需要行业人才规格的直接对照。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在课程模块中添加了交叉技术课程的大数据时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思路[22]61;也有学者从智慧旅游的角度提出了数据科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23]12。
无论是单一的课程建设,还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交叉技术课程,主要还是考虑数据分析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而较少考虑岗位要求的具体变化。目前,学者较少对旅游管理传统课程体系融合数据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变革提供具体的思路,因此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清晰的旅游管理核心课程应该如何融合数据科学的思路。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满足行业的需求,而目前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的旅游管理与数据科学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研究尚有不足,因此,本文依据旅游行业与数据相关岗位需求的定性分析结果,在梳理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契合大数据时代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2 面向岗位需求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2.1 运用旅游行业数据分析相关岗位需求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前程无忧网站维持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地位,为27.9%① ,说明其网站内容在职业招聘领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在前程无忧网站上选择酒店/旅游行业,学历要求选择本科,关键词选择数据,搜索结果共有岗位数900条。对岗位名称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去除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点词,按照词频进行排序并绘制出排名前20位的名词词频(图1)。
由图1可知,相关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专员、经理、主管、运营、执行等中层或基层岗位,而总监这一高层岗位词频排在第4位,说明在旅游行业中,高层岗位人员缺乏。岗位名称中代表职责的名称包括数据分析、活动执行、媒体运营、销售以及策划等,而数据分析和分析师频次共计出现177次,说明其他岗位职责与数据分析职责有较大重叠,也说明数据分析知识和能力在各类岗位中逐渐成为基本要求。
2.2 知识、素质与能力分析
将岗位需求文本数据导入MAXQDA 软件进行定性分析,采用三级编码方式,共得到开放式符码175个,二级亚类属20个,主类属4个(表1)。
从主类属符码来看,知识为核心,占比53.1%;其次为能力,占比28.2%;素质占比为16.5%;经验仅占比2.2%。从亚类属组成看,在知识的亚类属中,数据分析综合知识和数据分析工具的掌握以及行业管理分析知识是该亚类属的核心,因而知识包括满足行业管理分析需要的数据分析工具运用和数据分析综合知识;在能力的亚类属中,决策支持能力和数据应用能力分别为第一和第二,辅助能力为第三,因而能力包括以决策支持为目标的数据应用、组织协调和创新能力以及职场所需的个人能力;素质的亚类属中,除一般职场所需的心理素质及沟通协作素质外,额外增加了互联网与数据敏感的思维素质;经验的亚类属中,数据分析经验是核心。
对开放式符码共现性进行可视化分析,去除低频次(5次以下)和低共现性(1次)的符码后可知,控制核心符码数据分析与提供决策建议、数据分析能力等能力类符码以及团队协作沟通、数据敏感等素质类属符码的共现强度显著高于知识类符码,说明岗位需求中,企事业单位强调以能力和素质为主的专业知识体系(图2)。
通过分析岗位的需求,发现对数据分析的要求既包括数据检查与整理、数理统计等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也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尽管数据分析可以看作通用技能,但在亚类属行业管理分析的开放式符码中,如果缺少良好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也难以在商务智能设计、决策体系、业务价值分析等方面通过分析体现数据的价值。综上可知,旅游行业对具有数据分析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2.3 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人才既要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也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并将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结合旅游行业数据分析类的岗位要求和新文科的建设思路,将应用型旅游管理+数据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为:在掌握旅游管理和数据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拥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以及沟通合作的素养,并具有运用数据科学系统思考、跨学科思维解决旅游管理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3 国内本科院校旅游数据分析课程开发现状
3.1 运用旅游管理专业数据分析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的评价体系由学校条件、学科支撑、专业生源、专业就业、专业条件5个指标组成,专业排名结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并且学科支撑、专业就业和专业条件能够反映专业的建设和就业情况,因此本文选择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的评价体系作为参考标准。为了解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数据分析类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随机抽取2021年中国软科大学专业排名旅游管理专业排名前20名中的6所高校,对样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分析(表2)。
由表2可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有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明确提出了与数据分析或大数据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有1所高校提出了学科交叉与新文科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有1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单独设置了数据分析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数据分析课程体系;有1所高校未单独设置方向但单独设置了信息技术类课程,允许学生选择数据分析相关课程;在相关课程设备中,有3所高校开设了不少于3门数据分析或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有1所高校未单独开设与数据分析相关的课程。可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逐步融合数据科学,除传统的统计学课程外,逐步开设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相关的基础课程以及数字文旅技术与创新等创新融合课程,并且有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了数据分析的培养要求和就业方向。此外,高校2单独设置了商业数据分析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其他高校则更多采用增加开设数门必修和选修课的方式探索新文科建设。
3.2 旅游数据分析课程体系在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專业已推进学科交叉改革,但尚未验证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教育界也未形成旅游教育公认的数据分析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在开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企事业单位强调以能力和素质支撑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需要依靠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等的培养。根据前述代码共现分析的结果,以能力和素质支撑的专业知识体系是岗位要求的核心,而核心素质和核心能力如数据敏感、团队协作沟通和抗压能力等需要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
(2)在课程体系大方向不改变的前提下,新课程的增加既挤压原有课程的空间,也与原课程体系脱节。数据分析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岗位要求基础,要满足该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增加数据分析相关专业课程。但是,以“编程语言—数据存储处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文旅行业数据应用”为逻辑思路的数据分析课程设置需要占用较多课时。同时,大多数计算机类新课程的增加与原有课程的协调与融合不足[24]190,甚至出现脱节的问题。
(3)大数据相关软硬件条件和技术支撑不足,难以实现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大数据分析这类课程,但因不具备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和分析的软硬件条件和技术,课程内容往往偏向大数量的数据分析或大数据的理论讲解,难以实现培养学生运用旅游行业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
(4)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缺乏满足旅游数据分析课程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但师资队伍的多学科知识结构仍存在不足。从行业岗位需求可知,交叉学科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同时具备旅游和数据分析的专业知识。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中教师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背景[24]190,数据分析人才紧缺且具备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有,这成了数据分析课程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
为突破师资瓶颈,传统方式是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但由于高校的薪资待遇、专业设置等限制,引进的人才不仅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旅游知识,而且需要研究方向的转型。虽然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拓展知识结构并保持与行业接轨,但高校教师压力普遍偏高[25],且由于管理学与数据科学的方法论的差异较大,很多教师难以在短期内理解和消化数据科学的知识。这容易造成引进成效有限,也容易引起人才流失。
4 旅游数据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由上述分析可知,具备旅游管理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旅游行业的迫切需求,各大学也在积极探索满足行业需求或交叉学科科研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在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建设提出要求,要改造老课程、开发新课程,以新需求为建设导向,以新品质为建设主线,以新文化为建设内涵,以新融合为建设手段,以新模式为建设重点② 。黄震方等认为新文科旅游管理专业应构建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彰显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融合相关学科和现代科技的全新课程体系与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并提出了金课建设的基本标准[14]84。马勇和余楚凤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提出了新文科金课建设的机制和路径[15]110。
因此,本文针对目前旅游数据分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旅游数据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4.1 建设以OBE为理念的学科竞赛,加强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支撑体系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最佳实践方式之一,尤其是数学建模、数据挖掘、大数据营销等竞赛。学科竞赛应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为理念,以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导向,增加大学生的实操经验。通过参赛,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开拓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标。同时,围绕交叉学科课程知识网络,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体制,组建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和行业导师组成的竞赛指导团队,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参赛数量和质量。不再单以竞赛获奖作为成果,而是建立过程反馈和考核机制,不断提升竞赛与课程知识网络的契合度,不断加强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支撑体系。
4.2 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交叉学科课程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在夯实旅游管理人文课程内涵的基础上优化旅游管理课程,并结合数据科学体系,通过适当的增量建设改革原有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逐步形成交叉学科的知识网络。
目前,旅游管理类课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少、创新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22]60。借由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对旅游管理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重新梳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为导向,强调新文科特点与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结合,行业岗位需求与交叉学科内容的融合,以一流课程建设标准改造老课程,不断优化老课程。
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应该以OBE理念为导向,以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为目标。交叉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以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课程目标,联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探索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加强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的多重考核机制,体现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性。同时,围绕核心交叉课程开设高阶大数据应用知识与能力训练、大数据与文旅融合思维训练等选修课程,以培养创新能力和数据思维为教学目标,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构建或使用开放共享在线课程,提供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数据清洗、基础数据分析等基础技术类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4.3 通过校企融合解决高校大数据课程建设中的软硬件和技术瓶颈
大数据是指巨量的、常规方式无法处理的数据,通常在EB/PB级别[26],目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③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合作以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为主,在交叉学科建设中助推力不足。专业大数据公司的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能力是强项,对上述问题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行业应用理论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处于弱势,而大学可以在其弱势的地方予以补充。学校与大数据企业的校企融合是旅游数据分析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环节。
4.4 建设以中间层师资队伍为黏合剂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在数据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是引进计算机人才或是对原有旅游专业背景教师知识的强制更新,而是在整个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表1可知,数据分析的意义是提升运营、销售、客户分析等效率,以上知识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中已比较系统,而数据科学的引入,实际上是对以上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而非完全重构。因此,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更强调实践课时,数据分析的内容应更注重实验课时落地[27]。
数据科学的融入需要中间层教师“黏合”,既可实现传统课程与数据科学的交叉,也能为原有师资知识结构的更新提供帮助。原课程教师以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为指导,提出实验目标;中间层教师队伍由自有教師和外聘行业专家教师共同组成[28]。知识结构以数据科学为主,主导实验过程设计。授课过程采用一课双师的方式,共同考核实验结果。
5 结语
在大数据的浪潮下,旅游行业日益关注数据的应用和价值挖掘,旅游行业对大学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在对新文科建设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行业岗位需求的定性分析结果和部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数据分析课程设置的现状,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旅游管理与数据科学交叉的数据分析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由于时间、资源等有限,研究样本仅随机选择了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前20中的6所大学,分析结果的完整性和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行业岗位需求分析依托网络招聘信息,尚未深入行业对需求方、在岗人员等进行访谈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3)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效果持续追踪才能对课程体系的适用性进行量化评价,本文目前尚处在初步阶段。
未来的研究方向:(1)增加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数据科学课程体系样本量,提高样本的合理性和代表性;(2)深入行业,对人才需求方管理人员、数据分析相关岗位人员进行访谈,对岗位需求信息的普适性加以改进;(3)从教育专家、行业内专家等多方面展开课程体系量化评价标准的构建,持续追踪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效果产出及行业认可度,不断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