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3-09-17赵静

华章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 要]通过将中国建筑史课程讲授实践与课程思政点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中国建筑历史,了解建筑文脉内涵,确立完善的建筑观念,将建筑抽象的概括模式及认知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担当,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贯穿到整个职业生涯。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引  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了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见,切实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让思政课有血有肉、有形有魂,对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孤立存在于高校课堂,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更是两部分内容,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教育理念上缺乏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关系的正确认知。本次课题立足于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将课程思政与混合教学相结合,探索新思想(课程思政)与新技术(混合教学)的融合路径,以混合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多方位渠道,用课程思政为混合课程提供思想指导,从思想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协同改革,达到本课程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1]。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不断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担当;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高水平的知识能力与高层次的修养品德结合的建筑专业人才。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当下,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了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成果。在学者王英龙、曹茂永、刘玉、李红霞《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专著中,将课程思政按照类别分成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并具体按照学科分类展示教学设计,具有很强实用性。陈华栋等所著的《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一书中,将课程思政上溯自中国传统的育人思想,并对当下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核。

二、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精神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本课程内容特色,挖掘每个章节对应的思政元素,将其提炼集中,形成有机整体,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的目的。本课程自2021年开始,着手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经过两年探索,在课程中融入思政点超过十处,每个章节都纳入思政映射点,涵盖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民族团结、文物保护、文化使命、文化传承等多个思政元素,基本建设好整体框架[2]。

通过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中国建筑史》的课程,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建筑的历史渊源、内涵文脉,还可以加强知识内容的深度,领会建筑观念与符号机制,将建筑抽象的概括模式与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融入整个认知体系里。进而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担当,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贯穿到课程之中,培養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具体的实践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从传授思政内涵出发,通过对课程知识载体的讲授,使学生深入认知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发掘传统建筑文化与多学科的关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意识到发展传承中国建筑史文化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一)完成课程思政内容挖掘

通过对《中国建筑史》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在每个章节中找到可以展开的思政元素,坚持思政元素“全覆盖”与“精简化”两手抓,合理把控课程进度。例如:引导学生将熟识的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知识点,深入到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来,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深层认知。在此基础上,映射家国情怀,通过讲授营造学社对中国建筑的挖掘与传承,让学生感知前辈身上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讲授殷墟遗址的甲骨文,将我国悠久的文字历史与英国、古埃及做对比,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演变却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原因,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完成线上思政内容建设

线上教学对中国建筑史思政教育的拓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资源给予课程更为丰富的内容范畴,如通过观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试验,发现中国木结构在11级地震中依然“墙倒屋不塌”,主体结构毫发无损,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产生由衷的敬意,并对中国建筑文化产生强烈自信。本课程根据每节课程内容的特点,在泛雅平台加入与课程相关的具有思政元素的视频资料,同时融合课程讲授加深对思政要点的理解,从视觉、听觉多维度丰富线上思政建设,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把握的同时,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课程思政课堂实践

挖掘好思政元素并建设好在线资源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课堂的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思政元素是否与课程相结合,是否具有育人作用,及时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思政内容设置。通过课堂活动、师生交流分享、学生阐述等形式,进行课堂实践,采取应用启发式教学,让分享与沟通替代传统中国建筑史教学中的表现形式,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三观”,突出中国建筑史中优秀的文化内涵,强化文化自信的导向作用。

通过讲授中国不同地区的民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居的丰富多彩;讲授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正是这些丰富的民族特色成就了中国多彩的文化;总结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让学生认识到民间建筑的艺术魅力,进一步认知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原因。

四、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

(一)思政教学全方位改革

在课程具体实施中课题组成员与一线教师经常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交流教学经验。尤其注重思政元素提取和实践的讨论,不断完善思政元素的选取和融入,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同时,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发表高水平的思政教改论文,研读高水平思政教改论文,善于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实际的课程教学之中。

(二)思政元素线上线下多维度传导

不断完善课程平台建设,将思政元素的视频和知识上传课程平台,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这不仅拓宽了知识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有效改善了线下教学课堂时间有限、课堂内容不充分、课堂反馈不深刻等问题,使得学生的知识框架得到丰富,能力素养更得到有效提升。

(三)课程考核创新

结合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考核体系,以课程思政为引导,将课程考核内容贴合实际教学中思政点。如在园林这一章节,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园林的魅力,给学生布置“我给中国园提名”的课后作业,应用体验式、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课程考核更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展示。

五、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一)立德树人成果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建筑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了解中国古建筑就是在学习我国的民族精神,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在课程的讲授中着重强调了“大国工匠”之类的教学案例,运用中国历史中卓越的匠人的事迹进行思政教育,理解“工匠精神”,并且传承其精神内涵,并引导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把古代建筑设计意匠、方法和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让古代建筑展现新的生命力。此外,该课程是非常鼓励学生进行有关于古建筑或者是古村落保护相关的课外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实地感受,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能够保护、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匠人的工匠精神,感受到中国建筑领域的杰出前辈身上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建筑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设计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建筑,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建筑。合理运用这些内容来向学生展示相关思政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建筑风格方面深入挖掘中国各类民居,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更加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团结各个民族,才能让祖国越来越好;通过讲授北京故宫的建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的工匠精神,只有对于建筑的一丝不苟,才能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建筑,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3]。

(二)教学评价

在“中国建筑史”教学过程中着力于将思政工作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结合,共同协作,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课上”和“课下”的互助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保持对现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再经过课堂的灵活性来提升学生对于资料收集、问题探究、现场调研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改革实践中效果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每当讲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或是爱国精神时,学生总是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产生深刻共鸣,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不仅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与其他课程内容间的衔接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并得到了建筑学专家、领导的一致性好评。

(三)育人典型案例

在没有学习“中国建筑史”这门课之前,学生在建筑设计课中的建筑设计比较偏向西方的、当代的、前卫的风格,认为中国传统风格不够“时尚”。但是通过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建筑史”课程并开展教学之后,学生开始热爱中国元素,并主动探索将中国元素运用到实际设计中。通过讲授近代建筑师梁思成为了向世界证明中国建筑的魅力,在战争期间历经艰险测量中国各地的古建筑,并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建筑学通史《中国建筑史》,向世界介绍中国建筑的感人事迹,学生一方面感到非常惊讶,惊讶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竟然没有建筑通史的书籍,另一方面为梁思成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触发并树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传播中国建筑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代世界存在着四大建筑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欧洲,各有所长。但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久远文明,这一点使得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更具有独特价值,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不是机械地看待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发展的成就,而是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理性地来看,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较大优势包括: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首先是木材的时代稀缺性,其次是木构建筑容易失火,再次是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的使用需求,限制了发展前景。只有基于文化自信的理性科学态度,才能辩证地看待本体建筑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近现代为何产生了中国建筑体系现代化的需求,以及如何引起对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的本土化探索[4]。

结束语

通过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同时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建筑文脉的内涵,以及传统建筑观念和符号机制,把中国建筑体系放到中国社会大系统中,放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上,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未来中国建筑史的教学将会有更好的授课方式,一线教学中的教师也将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优化教学资源,完善課程思政体系,为培养未来合格的建筑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深化课程思政发掘,脚踏实地、稳步前行,让课程思想点不断得到落实。通过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担当;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贯穿到课程之中,为培养合格的建筑人才尽一份力[5]。

参考文献

[1]叶榕榕,马千惠,李广军.“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构建中突出文化自觉教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20,38(6):226-228

[2]史艳琨,赵晓峰,聂蕊,等.基于OBE理念下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情景化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7):108-109

[3]王惠,付晓惠,李茜.《中国建筑史》教学中地域建筑设计理念的引入[J].安徽建筑,2020,27(5):111-112,117.

[4]王贵祥.中国建筑的史学建构与体系诠释:略论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的两个重要学术夙愿与贡献[J].建筑学报,2019(12):1-6.

[5]马梦迎.“启、知、行”:浅谈应用型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学中的多触点教学[J].居舍,2019(18):189-190.

作者简介:赵静(198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郑州西亚斯学院,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建筑艺术。

项目类别:郑州西亚斯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资助。

郑州西亚斯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2JGYB52。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