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3-09-17许晨祎

华章 2023年2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路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黄河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支不曾断流的历史文明,虽历经五千余年的历史变幻,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涵养着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着精神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入有效地融入黄河文化,提升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其文化自信。为此,高校要将黄河文化深入渗透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配合下,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自发学习和传承发扬黄河文化,从“我不知道”到“我知道”,从“我知道”到“我理解”,从“我理解”到“我传承”。

[关键词]黄河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黄河文化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浩瀚的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涵养着中华文明,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更是世界文明发展中重要的民族文化力量[1]。

一、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入有效地融入黄河文化,提升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其文化自信。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地涌向大学生群体,正向和负向的思想交织在一起,积极和消极的观念鱼龙混杂,这势必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变得更加迷茫、无所适从,表现在:对中华文化认识不够,相关人文知识及素养极度缺乏,很难有效建立起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此高校要将黄河文化深入渗透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配合下,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自发学习和传承发扬黄河文化,从“我不知道”到“我知道”,从“我知道”到“我理解”,从“我理解”到“我传承”。

二、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流经腾格里沙漠、鄂尔多斯高原,在晋陕峡谷奔腾而下,途经中州平原,后经齐鲁大地流入大海。黄河自西向东而下,哺育着沿岸的中华儿女,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黄河文化历经幾千年的洗礼,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也造就了其多层次、多维度的丰富内涵。

(一)“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上古神话中,黄帝战胜蚩尤,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黄帝带领老百姓开垦种田,植桑养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在黄河流域的中华农耕文明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民为邦本”思想对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儒家思想提倡“仁政”“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论断。这种“民本”思想也为后世历朝历代的治国安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的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严格按照季节时令进行农业生产,追求“天人合一”,彰显了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天人合一”思想在远古神话中有充分的体现,人类祖先认为,万物有灵、万物平等。当今时代,人们在黄河流域兴建水利,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正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勇于奋斗、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华夏先民从洪荒中走来,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既享受着黄河水的福泽滋润,又承受着黄河水的无情蹂躏。伴随着黄河频繁地决溢改道,治理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黄河治理史。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民始终在与黄河进行着顽强的斗争,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与黄河不断抗争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治黄英雄,用各自的勤劳智慧,诠释了勇于奋斗、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勤劳务实的中华儿女在黄河治理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团结一心、无私奉献,才换来黄河的岁岁安澜,人民的幸福安康。千百年来黄河沿岸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勇往直前。

(三)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

局[2]。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多年却不曾中断,究其原因,“大一统”理念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黄河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了祖国的稳定统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不仅引导和激励中华儿女建立和平统一的国家,对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效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我国如期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3]。

三、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融入原则

1.主体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要重视人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出发,了解“00”后大学生的个性及特点以及他们的诉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将主导权交给大学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将黄河文化传递给大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2.求实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黄河文化宣传和教育时,要有强烈的求实精神,科学、客观地了解黄河文化的形成过程、内涵、历史作用及时代价值,以便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黄河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多种有效方法渗透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3.渗透原则

要拓宽教育渠道,将黄河文化通过多种途径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将黄河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第一课堂内容。同时,在第二课堂的培养方案中加大黄河文化的比重,通过第二课堂的理论讲座、文体活动等载体,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化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还需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方式增强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宣传面、影响力[4]。

(二)丰富融入内容

1.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的治黄壮举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及人生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特质,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治理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黄河治理史。通过黄河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端正奋斗目标,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人生奋斗目标。通过黄河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摒弃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当倾向,建立起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正确价值观。

2.以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强化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恪守的基本道德原则,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需要融入社会环境中与其他进行相处的社会人。只有强化集体主义,才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目前,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需要引起各方主体的足够重视。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比较严重和突出的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宿舍不能和舍友友好相处,宿舍矛盾层出不穷,让教师和家长十分头疼。再比如,对于个人的奖项和荣誉十分看重,不惜通过作弊等一系列不正当手段来谋取个人私利,丝毫不考虑班级和学校的集体荣誉。而大学阶段又是价值观形成与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及时的教育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立足于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背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

(三)拓宽融入方式

本研究立足于学院“第一课堂”与书院“第二课堂”的协同推进,致力于构建黄河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以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出发点,统筹制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方案以及具体课程的设计,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导向,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性”“灵活性”和“重实践”等特点,结合专业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高效衔接,达到对黄河文化知行合一的目的。

1.将黄河文化融入“第一课堂”教学,加强教育引导

如在2023版《中國近现代史纲要》中,将黄河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融入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容中,大学生通过了解黄河儿女在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2023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中,将黄河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引导大学生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的治黄壮举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及人生价值观教育,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丰富时代精神教育,以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强化集体主义教育。

2.将黄河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教学,增强育人合力

在第二课堂的培养方案中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普遍需求相结合,开设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及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四个模块。培养目标及具体课程内容包含:

(1)“思想成长”模块: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思想引领类活动,在此模块中可以充分地将黄河文化融入其中,如,举办一系列黄河文化学术讲座,促进科研育人。在专题学术讲座的熏陶下,使大学生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逐渐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政治情感、增强创新意识、发扬奋斗精神、增强奉献意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又专又红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2)“实践实习”及“志愿公益”模块:为提高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承担讲好黄河故事的重任,可以在高校组建“青年话黄河”宣讲团。鼓励青年亲身参与传承黄河精神的宣传、策划及发展,以高校为阵地定期举办黄河精神宣讲实践活动,加强黄河精神传承的理论教育与学习。宣讲团也要走出校园,不断增强黄河精神的社会影响力。通过“青年话黄河”宣讲团,让更多人感悟一脉相承的黄河精神。此类活动可以广泛动员高校大学生利用暑期返乡期间,积极参与传播黄河文化,引导大中小学生自觉投身到学习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时代价值中,切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筑牢黄河文化根基。

(3)“创新创业”模块:现在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双创”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黄河文化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其蕴含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同时,黄河文化中所展现出的“首创性”“开拓进取”等精神正是创新创业工作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二者是具有内在趋同性的,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模块,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黄河精神的指引下,大学生可以在“双创”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4)“文体活动”模块:在该模块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诵、合唱、戏剧等形式演绎黄河故事,以读书分享、成果展示的形式传递黄河知识,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展现黄河精神,以寻访研学的形式了解黄河历史,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深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为进一步地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入有效地融入黄河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其文化自信。建立黄河文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课程管理机制,加强规范性建设,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价反馈机制,不断推动课程创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文泰,康秀丽,张藂元.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取向、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22,530(02):60-62.

[2]新华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cppcc.gov.cn/zxww/2022/05/30/ARTI1653870986890104.shtml.

[3]马军.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22,119(01):91-96.

[4]黎日明.“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

作者简介:许晨祎(1987— ),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潍坊理工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22年度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HHZX051。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路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中构建第三方平台的路径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