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2023-09-16吕玲娣

华章 2023年3期
关键词:混合式古代汉语实践

[摘 要]智慧教育平台的运用,为高等师范院校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古代汉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有助于提高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效率。教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分析学情,课中创设学习情境、设疑解惑,课后拓展实践能力、反思提升,通过新模式的实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古代汉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古代汉语”课程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兼具工具性和理论性,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养成较为宽广、较为灵活的综合素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1991)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1]。”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难度大、专业性强、课程任务重,线下教学难以完成所有的课程内容,线上教学则通过微课视频、教学课件、课前课后练习等方式弥补了线下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率。

从现阶段来看,超星、泛雅等智慧教育平台已经发展成为高校的主要线上教学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逐渐为教师、学生所普遍接受。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就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线上与线下互补,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理念改革协作后的产物,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对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传统教学课堂的效率,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也能够进一步助推素质教育改革,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学,进而提高素质培养[2]。”李燕(2021)认为,当前古代汉语教学的最理想模式就是将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3]。郑建圣(2021)提出,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可以构建全新的教学课堂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化[4]。因此,基于智慧教育平台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古代汉语课程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未来古代汉语体系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之一。

二、智慧教育平台下古代汉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智慧教育是基于对大数据的应用,将大数据的运用联系到学校教学、管理等层面上。智慧教育的特点就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在教育特征的体现上主要表现为开放、互动、共享、协作、信息量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也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模式下的学习效果甚至低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与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最佳方案,采取有效的方式破解难题?智慧教育平台的运用,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需要高校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在学习经验后再次付诸实践。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古代哲学、古代历史等学科的重要工具,学好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学习古代文化,批判地继承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古代汉语课程为“古代汉语课程体系”中中国汉字学、训诂学、汉语词汇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古代汉语中一些复杂难懂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问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文献资料来学习,单一的课堂讲解可能会使学生觉得生硬并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在课前将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智慧平台,让学生提前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也有助于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依托于智慧教育平台,建构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模式更加体系化,师生在古代汉语课堂学习中相互配合,共同进步,从而构建出符合现代学生所乐意接受的教学模式。

三、智慧教育平台下古代汉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高等师范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其不谋而合。“混合式教学”(Blending teaching)在国内是由何克抗教授(2005)首次提出,他认为要将传统学习方式与线上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5]。教师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古代汉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课前布置任务、分析学情

当前超星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智慧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课程资源,如微课视频、教学课件、图书资料等,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古代汉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线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可以在智慧平台上通过自学学习资源预习新知,并通过测试题完成自测以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学生自测题的完成情况和话题讨论的情况进行学情数据汇总,并根据学情数据在线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在講解“汉字的结构”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预先设计好相关的线上学习任务单,如观看汉字文化的视频资源与“汉字的结构”一节的预习课件、微课视频,做课前测试题等。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任务单,完成视频资源的观看和其他相关学习任务,并将预习笔记拍照上传到学习通教学平台。在课前学习中,学生可以就一些困惑在线上平台和教师、同学互动。例如,学生在讨论区提问“‘阜阳的‘阜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本义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回复如下:“阜”属于六书中的象形字。许慎《说文解字》说“阜”的字形像一座土山的形状。至于如何像一座土山,段玉裁注解:“像可拾级而上。”意思是为了上下山坡的方便,把山坡的路修成有阶级的形状,所以用以代表山,有土山、丘陵的意思。甲骨文的“阜”字,像陡坡上的脚登、阶梯之形,表示山体高大,须有脚登阶梯方能便于登降之意。“阜”的本义为高大的土丘,引申为高大、肥大之义,又引申为“多”的意思,特指财物殷盛。通过师生、生生答疑互动,解决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测试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课前学情分析,为课中教学做好准备。“汉字的结构”测试题中有个题目要求学生说明“人”字的造字方式及其本义,学生通过观察甲骨文“人”字的图片,有的回答“人”字的本义反映了人劳作时的场景,也有的回答“人”字的本义表现了人作揖的形象。可见学生关于“人”的本义理解各不相同,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课中教学时可以“人”字的造字理据进行分析和说明,据《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林义光《文源》提出像人侧立形,有头、背、臂、胫也。这样,教师可以明确“人”是象形字,其本义指的是躬身垂臂的劳作者。

(二)课中创设情境、设疑解疑

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时代背景、相关影视视频或提供研究资料,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文选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教师在讲授李密“陈情表”时,可以导入背景式情境:“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笼络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由于要赡养年迈的祖母而无法脱身,所以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李密究竟要做出怎样的选择?是选择权力至上的皇帝?还是年迈至亲的祖母?让我们一起穿越回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这样学生在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身世遭遇后,很容易与作者共情。

在进行文选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既让学生自行梳理了文选的语言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孟子·许行”篇第四段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该段内容中的语言现象。“突击队”组的组长陈同学提出“冠”在本段中有两个不同的读音,分别是①guān,名词,表示帽子,如衣冠楚楚;②guàn,动词,表示戴帽子,如沐猴而冠。“伯乐相马”组的辅助刘同学捷提出“奚冠”和“冠素”的语序不同,“奚冠”是宾语前置。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内容进一步设疑解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冠”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和意义,这是词类活用现象还是词的兼类现象?(2)本段中“奚冠”和“奚为”都是宾语前置,其构成前置的条件相同吗?如果不同,请说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后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四二组合”组的组员汪同学提出词类活用现象是指某类词在语境中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用法和功能,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冠”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这两种词性是“冠”固有的,这里属于词的兼类现象。“稳住我们能赢”组的辅助夏同学认为,“奚冠”和“奚为”宾语前置的构成条件不同,“奚冠”是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的宾语而前置,“奚为”是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三)课后实践拓展、反思提升

智慧教育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课后互动方式。学生在课后依然能够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学习,进行实践拓展和反思提升。为了巩固和拓展古代汉语课程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布置课后课程作业,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成果有时很难及时以直观数据的形式加以呈现,但是基于智慧教育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反馈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词类的活用”课堂教學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在学习通教学平台上上传了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平台直接呈现了完成情况的数据,其中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88分,平均分达到了96.63,说明学生完成作业的总体情况良好,基本掌握了课程内容。但是教师也发现错误率较高的为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分以及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分。因此,教师在线下教学时,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再次讲解和巩固,做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另外,为了拓展和延伸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在智慧教育平台上上传课外课程的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在内化吸收课外课程内容之后进行自我反思,以提升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庄子》章节部分文选的讲解后,在学习通教育平台上上传了《胠箧》《不龟手之药》两篇文选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自学之后对《胠箧》《不龟手之药》中的主要语言点进行了小结,首先是总结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文字现象,如“擿玉毁珠”中“擿”通“掷”,“此世俗之所谓知也”中“知”同“智”。其次总结了词类活用的现象,如“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中“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重要”;“利”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有重利”。“冬,与越人水战”中“冬”“水”都是名词做状语,分别表示“在冬天”“在水上”。最后总结了双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如“为之斗斛”是双宾句,“请买其方百金”是状语后置句。从学生自学课程内容的笔记来看,学生自学态度认真。学生通过对文选知识点的总结和反思,发现原来看似一盘散沙的语言知识,可以从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加以梳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既重视了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讲解,也注重了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智慧教育平台,师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上线下统筹兼顾,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根据智慧教育平台上自动生成的关键词,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便于把握教学进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仍呈上升趋势。智慧教育平台是一个动态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结合会优劣互补。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古代汉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形成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开放性、多元化、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邓雪萍.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J].魅力中国,2020(28):134.

[3]李燕.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10):42-44.

[4]郑建圣.基于智慧教育平台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51):28-29.

[5]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5(9):37-48,79.

作者简介:吕玲娣(1979— ),女,安徽巢湖人,阜阳师范大学,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词汇学、训诂学、汉语言文字学教学教改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2020年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2020jyxm1385;安徽省教育厅2020年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20xsxxkc320。

猜你喜欢

混合式古代汉语实践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工学类课程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