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舞蹈土家族“滚龙连厢”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09-15韩雯

新楚文化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土家族“滚龙连厢”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路径与创新实践方式,文章从土家族“滚龙连厢”的历史起源、表演形式、在高职院校进行传承的意义并将笔者所在学校在进行“滚龙连厢”保护和传承的做法进行分享总结,希望更多高职院校能加入对“滚龙连厢”和其他湖北地区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之中。

【关键词】滚龙连厢;高职院校;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8-00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恩施土家族滚龙连厢舞蹈的传承弘扬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G235)。

一、土家族“滚龙连厢”的历史起源

与表演形式

(一)土家族“滚龙连厢”历史起源

“连厢”是一种古代民间的歌舞形式,孙福轩在《“连厢”考释》一文中提到 “连厢”,亦名连相、连像、连箱、连湘、打连厢,民间亦有称之为霸王鞭、打花棍、金钱鞭、浑身响等名目[4],其前身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最早始于元末明初,关于其演出形式和表演方式在戏曲文献《评弹通考》中找到相关记载,从固定演员人数、角色、分开表演唱跳到边歌边舞并有锣鼓乐器伴奏,连厢的呈现形式随着起源与发展在不断变化,直至20世纪道具莲花落子的加入奠定了滚龙连厢的雏形。

早在改革开放前期30年代,周树庭与杨家父子相遇后一起以打“莲花落子”求生,为了让打连厢更具节奏感,他们尝试将莲花落子与打连厢结合在一起;四十年代周树庭对滚龙连厢进行了创新,使之具有了翻滚的特色。在宣恩县民间文化工作者和周树庭的不懈努力下,滚龙连厢从正式命名、走向台前到走向全国。1997年其徒弟侯安星作为传承人根据周老先生累积下来的资料进行复现;2006年滚龙连厢纳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文化部命名宣恩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滚龙连厢又被纳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滚龙连厢作为“非遗”舞蹈被政府所发掘和保护,该民间舞蹈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

2010年开始县级传承人刘永成、李玉芳、向艳玲、邓雲支等人肩负起对滚龙连厢进行改革创新,向外推广的阶段。其中第三代滚龙连厢县级传承人刘永成最具代表性,2011年他师从侯安星开始系统全面的学习土家族“滚龙连厢”舞蹈,其间为了更好地传承推广滚龙连厢舞蹈,他亲自教授学员,学员年龄跨度从小学生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在这批传承人的带动和宣恩县政府的扶持下,“滚龙连厢”更多的走进学校、社区和广场,成为宣恩县最好的一张文化名片,2013年至今,滚龙连厢更多地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兼具舞台表演性和健身娱乐性。向大众的推广和传承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与第二代传承人对“滚龙连厢”在技法和舞法上的革新相比较而言,这个阶段看起来似乎又停滞不前了。

随着更多滚龙连厢传承人的努力以及舞蹈专家学者将之纳入舞蹈教育体系,以专业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在高校内进行传承,将之做得最深入之一的专家为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教授柳雅青,2007年她首次将“滚龙连厢”作为舞蹈专业课进入课堂,并对“滚龙连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将之作为精品课,通过线上慕课的形式传授教学,课程《土家族民间舞“滚龙连厢”》和群舞《龙腾连厢》被选中参与第12届中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柳雅青教授通过对滚龙连厢传统动作进行元素化处理,提炼出基础性训练、风格性训练、技术性训练和表演性训练等几个模块,建立了滚龙连厢舞蹈动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深度挖掘了该舞蹈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对滚龙连厢舞蹈的创新发展。武汉音乐学院不仅将之作为专业必修课,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向外推广,还通过实地采风、传承创新、课程体系與演出比赛等教学活动的形式又将土家族滚龙连厢的非遗传承质量推向新的高度。

(二)土家族“滚龙连厢”表演形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中详细记载了滚龙连厢的发展概述、滚龙连厢动作说明、第二代传承人周树庭所跳滚龙连厢为主,其中记录的《滚龙连厢场记》以及第三代传承人侯安星的传承与创新等资料。根据民间舞蹈集成和文献资料将滚龙连厢的表演形式和特点主要分为棍子的执法和舞法。第二代传承人周树庭的执法和舞法有:执棍、捏棍、三六棍、一四棍、握板、二拍花、铁拐李、燕子衔泥、鲤鱼板子、懒龙翻身、地盘子、跳龙门、旋磨心、双打手掌花等。

第三代传承人侯安星的舞法有:直抛、平抛、八拍配打、幺妹扯鞋、一步三点头、黄龙缠腰、雪花盖顶、仙女折花、拦腰砍柴、蛟龙下水、雄狮翻滚、鹦鹉寻食等。两代传承人在舞蹈动律上基本一致,包括道具的执法和舞法上,新增了抛接棍,增强了滚龙连厢动作难度,提高了其技艺性,动作变化的增加使其多样性更加丰富,以及敲打身体部位数量的增加提升了舞法的时长和难度。

柳雅青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课程组合中均从特色动作入手,在保证风格准确的前提下进行创编,在连厢抛、接、转花、绕花、立圆掌上花等执法和舞法的基础上运用了更多创编技法,将道具充分利用,同时注重地面空间的利用,增加地面动作训练,并与连厢击打相融合,增强了组合的训练性与观赏性。

二、土家族“滚龙连厢”在高职院校的

传承意义

(一)落实国家政策,传统文化传承刻不容缓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①,可见国家将传统文化视作我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密不可分。

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政治、经济和贸易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和新媒体崛起式高速发展,不同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更加频繁,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文件中提到了三个迫切:“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①这三个迫切无一不是在鞭策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践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树立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不无深刻地揭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二)拓宽职业教育传承通道,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对职业院校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能引领和促进教育发展。文件中在重点任务板块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从幼儿园、中小学、中高职、大学等不同阶段,在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有序分段推进将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针对高职院校,文件中提出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实施集研究、创作于一体的培养模式,邀请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技艺,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訓,与专家和传承人进行交流碰撞,开展面向全校师生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专题讲座;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深入田野,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素材进行再加工,形成适合学校师生的教材或精品课。

由此可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推进传统文化传承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审美感知力的同时增强自信心,从而帮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在实施传统文化传承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和创新能力,还提高了教师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学校在特色专业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并且要拓宽传承方式与渠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从艺术体育等多学科多维度的方面去挖掘可实施的传统文化传承通道,完成创新示范专业点的建设工作。

三、土家族“滚龙连厢”在高职院校

传承发展的路径研究

在探讨高职院校传承发展路径的研究时,笔者将以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享总结该校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做法和实施方式。

(一)课程联盟,共享平台

前文中提到当前对土家族滚龙连厢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较深入的专家系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教授柳雅青和她的团队,不仅整理提炼出《土家族民间舞蹈特色精品课程“滚龙连厢”》教材,并且将《土家族民间舞“滚龙连厢”》特色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还邀请传承人侯安星进校亲自教授这项技艺。2021年由柳雅青教授发起,武汉音乐学院牵头联合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和长江职业学院文化教育学院共六所高校组成联盟单位,共同在湖北地区推广和传承土家族“滚龙连厢”,积极承担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责任。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加入该课程共建联盟,从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到学生展演,形成培养机制,不仅针对舞蹈教育专业学生,还面向全校在舞蹈课程中作为非遗传统文化板块来传承这项技艺。学生通过线上选修课自学到线下民间舞课堂实践,再到毕业晚会舞台展演,迄今为止开展活动的三个学期期间,共计三千余人进行了线上线下的学习,开展讲座两场,展演三次;活动过程中师生学习兴趣浓,课堂训练与展演效果热烈,对湖北民族民间舞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和传承作用,对文化传承与学校发展意义深远。

(二)推陈出新,引进来走出去扩大影响力

在课程共建期间,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紧跟政策风向,抓住活动契机,于2022年10月1日参加了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第五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学校党委宣传部、原舞蹈系联合选送的《土家族民间舞蹈——“滚龙连厢”》成功入选,并成为本届《传承的力量》系列展播节目中湖北省唯一入选高校节目。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党委宣传部联合原舞蹈系于同年3月至6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机会和课程共建教学平台,在校内将这种古老传统的土家族民间舞纳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中,创新改编表演组合,在全校舞蹈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专业的舞蹈课中推广,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下传承的根基。在校外深入光谷第一小学,在四年级14个班的音乐、体育课堂中开展滚龙连厢舞蹈的普及教学,从小在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心中,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种子;走进社区,扎根百姓生活,与社区的大爷大妈们一起学跳“滚龙连厢”广场舞;还在首届《土家族民间舞蹈“滚龙连厢”》高校课程共建联盟教学交流展演暨研讨会上,用精妙的舞艺、创新的编排带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视觉盛宴。

通过舞蹈课堂教学、学生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将“滚龙连厢”融入学校教学和师生学习生活中,以“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实践、归于社会”的方式,将滚龙连厢融入我们的生活学习,使中国民族舞蹈文化在老、青、少三代人中得以推广普及,让土家族“滚龙连厢”真正“活起来”。土家族“滚龙连厢”既是民族瑰宝的魅力,也是历史智慧的凝聚,活动开展以来,我校该活动在中央地方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四、结语

“滚龙连厢”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李家河乡独有的传统民间舞,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极高的研究与艺术价值。而坚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保护和传承非遗传统民族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配合和努力,高职院校要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增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在高职院校将之进行推广,正是体现高职院校深入贯彻国家方针政策与思想精神,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秉承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化育人、以传统育人,承担起教育的职责,肩负起培养具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接班人的使命。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参考文献:

[1]赵新哲.土家族滚龙连厢的形态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段秀花.湖北恩施土家族滚龙连厢舞蹈的传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李康宁.论湖北“打莲湘”教材整理中表演风格及舞台的运用[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7.

[4]孙福轩.“连厢”考释[J].艺术百家,2008(01):135-139+144.

[5]卢精文.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舞蹈在高校传承的价值研究——以土家族民间舞蹈“滚龙连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02):75-77.

[6]黄权生,吴卫华.连厢歌舞名称考——对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的探讨及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9(01):18-26.

[7]陈廷亮,安静峰.土家族舞蹈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土家族民间舞蹈研究之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65-67.

[8]田龙渊.“滚龙莲湘”再展风采——访“滚龙莲湘”创始人周树廷[J].民族大家庭,2006(06):31-32.

[9]李开沛,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精神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2(03):66-69.

作者簡介:

韩雯(199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高职院校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