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二拍”中的儒家思想
2023-09-15钱文娟
【摘要】明中后期,随着王学左派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理学大厦岌岌可危,社会个体意识觉醒并呈放纵化态势,社会动荡,世风日下。冯梦龙和凌濛初以小说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创作出“三言二拍”,以期劝诫世人。“三言二拍”中大多数篇章虽然描写了和晚明社会风气相符的世俗化生活与情节,但都寄寓着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思想。作者寓教于乐,使“三言二拍”的一个个小故事充满了道德劝诫、建功立业、积极进取、仁义智勇等儒家思想。
【关键词】“三言二拍”;儒家思想;道德教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8-0024-04
冯梦龙曾说小说可以“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1]。意思是说,小说和经书一样,同样可以达到教化作用。“三言二拍”的作者虽受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影响,尤其李贽思想的影响,作品中不乏封建糟粕,如其中关于世俗化的声色犬马生活的描写等,但他们是因为科场失意才著书泄愤,所以骨子深处依然是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熏陶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就体现出道德劝诫、功业进取、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希望借此达到对世人的劝善惩戒目的。
一、道德劝诫思想
儒家的文艺观是现实的,是倡导文学作品“寓教于乐”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2]。春秋时代,礼崩乐溃,孔子主张通过诗教来建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礼乐社会。历经秦汉唐宋,到了灭天理、存人欲的明代中晚期,这一创作思想依然未发生变化。明代的小说家,总是不自觉地在创作中体现着儒家的道德劝诫思想,尤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为代表。
“三言二拍”的作者在书名和序言中明确宣扬道德劝诫思想。仅从《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书名中“醒”“警”“喻”三字来看,就带有明显的劝诫倾向。冯梦龙《醒世恒言》叙中认为小说乃“六经国史之辅”,有着更广泛的阅读群体,是可以补经典教化之不足的。《初刻拍案惊奇》序言云:“使世有能得吾说者,以为忠臣孝子无难;而不能者,不至为宣淫而已矣。”[3]凌濛初批评当时的创作者“荒诞”“亵秽”,背离了文学创作劝善惩恶的宗旨。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起到对世人的劝诫作用。
“三言二拍”文本本身更是大力宣扬道德教化,劝善惩恶。首先,是作者的直接介入式劝诫,往往通过入话诗词、结尾诗词、人物对话、作者评价等展开。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入话中,冯梦龙就进行了直接劝诫:
说起那四字中,总到不得那“色”字利害。眼是情媒,心为欲种。起手时,牵肠挂肚;过后去,丧魄销魂。假如墙花路柳,偶然适兴,无损于事;若是生心设计,败俗伤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假如你有娇妻爱妾,别人调戏上了,你心下如何?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
作者引用诗词及古语,犀利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中人们不安分守己,恣意享乐的风气。之后,又从人之常情出发,将心比心地进行了直接劝诫,奸人妻者,其妻必被人奸。这种因果轮回式的现世报应,是最能惩戒当时市民的。再比如,《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面对着崔宁和陈二姐被错斩这场冤案时,作者对制造冤案的糊涂官吏同样进行了直接告诫:
这段冤枉,仔细可以推详出来。谁想问官糊涂,只图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冥冥之中,积了阴骘,远在儿孙近在身。他两个冤魂,也须放你不过。所以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
这段文字,是作者借说话人之口(叙述者)对制造了冤案的昏官进行的劝诫。远在儿孙近在身,鬼魂也不会放过施恶者。如果说对《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陈大朗的劝诫是现世报应,能惩戒世人,那么此处,作者就是在严厉地告诉行恶者来世也会遭报应,甚至子子孙孙。在迷信思想比较重的封建社会,人们是相信因果报应的,这种直接告诫可以说相当有力度。尤其,话本盛行的时期,它是当做说话人的底本要说给民众听的,其意义不言而喻。
“三言二拍”还通过正反两面的人物形象对比来达到其道德勸诫的目的。《宣徽院仕女秋千会 清安寺夫妇笑啼缘》中宣徽的三夫人和他的女儿速哥失里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夫人是速哥失里的母亲,当初是她看上拜住才华和家世才把女儿许配给拜住的,但当后来得知拜住家里凋敝时,三夫人立马换了副脸孔,一心要悔这门亲事。相反,女儿速哥失里却誓死不从母亲意,认为因人贫贱而去悔婚,非人所为。一句“不是人的所为”,让读者看到了速哥失里对爱情的坚定和品格的高尚。小说最后,速哥失里自缢而亡,决然为爱殉情。作品深刻批判了三夫人的势利,高度赞扬了速哥失里的坚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人公杜十娘虽是一个社会地位低贱的妓女,但她始终保持着自己无瑕的品质。她聪明通透,向往美好稳定的爱情婚姻,有着“宁为玉碎”的抗争精神。作者总是通过别人之口赞美她是“女中豪杰”“千古女侠”。而杜十娘所爱的李甲却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既贪恋美色,又瞧不起其妓女身份,终听信孙富的花言巧语一千两银子就将杜十娘卖了。杜十娘把价值无限的百宝箱扔进江中,表达自己的愤恨,表达对命运的抗争。杜十娘与李甲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这种差别传递给读者的是对李甲式懦弱负心汉的深深谴责与批判。这种正反两面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与莫稽,《沈晓霞相会出师表》中的沈炼与严嵩父子。
无论是序言还是文本中的故事,“三言二拍”总是能借助引人入胜的情节展现给读者一批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这些或正面或反面的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爱憎分明、晓辨是非的正义感,以达到对世人进行道德劝诫的意图。
二、建功立业思想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治国根基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导“学而优则仕”,士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人生理想,并终生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践行之。“三言二拍”中众多书生身上就体现了儒家渴慕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
科举制是隋唐宋元明清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读书人想要为国奉献自己才华,大展抱负,科举考试是必经之路。中进士成了中国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华之巅,考科举是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三言二拍”中也不乏积极入世、渴慕功业的读书人。《莽儿郎惊散新莺 燕梅香认合玉蟾蜍》中的秀才凤来仪,少年高才。他曾与两个朋友一起结伴读书,情投意合。得登科后,这两个朋友都去探亲游玩,凤来仪依然独自坚持苦读。小说称他虽已得中,但春试尚远,还在园中读书。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建功立业,他可以辜负身边的大好春光。《恶船家计赚假尸银 狠仆人误投真命状》的主人公王杰,因恶船家设计陷害,险些丢掉性命。后为了荣身雪耻,闭门读书,不交宾客,十年之中,遂成进士。为了功业仕途,王杰可以闭门十年,这是何等的勇气与毅力。凤来仪和王杰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正是源于他们心中那儒家建功立业的思想支撑。
除了仕进路上孜孜不懈的书生,还有一些致力于经商的书生。他们同样充满了儒家的入世思想,将经商当做毕生事业来追求。明代中后期,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也十分活跃。据《明史》记:“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4]从嘉靖至万历,经商渐成气候,商人不仅生活富足,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在“士农工商” 传统影响下的文人也顺应时代潮流,“弃儒从商”,去商业领域建立功业。“三言二拍”中就有不少把“经商”当成“正经”事业,不屈不挠,并最终取得成就的书生。典型者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的主人公文若虚,他“生来心思慧巧,做着便能,学着便会。琴棋书画,吹弹歌舞,件件粗通”[5]。因嗅到晚明的商业气息,文若虚也决定从商。他先是卖扇,失败之后辗转海外,机缘巧合下卖“洞庭红”淘得人生第一桶金。虽遭遇了经商失败,但文若虚没有放手,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精神致力于经商。小说对文若虚海外卖“洞庭红”的过程描写,更是将其智慧通变、建功立业的儒者精神展现到极致。从一开始的试试看,经中间的涨价、价格顷刻间翻倍,至最后的狠狠一笔,一个不懈的、成功的商人形象已跃然纸上。除此以外,《姚滴珠避羞惹羞 郑月娥将错就错》中的潘甲,《叠居奇程客得助 三救厄海神显灵》中的程宰等都是追求财富、致力经商的代表。
不难看出,“三言二拍”中的书生,无论是致力于仕途,还是经商,都是在积极不懈地追求着功业,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身上闪烁的是儒家建功立业、追求进步的光芒。
三、积极进取精神
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这正是儒家进取精神的体现。中国士人历来都有这种积极进取之精神,冯梦龙、凌濛初也不例外。冯、凌二人在物欲横流的明后期,也俨然是传统正统的读书人模样,常年科举应试,坚持不懈。冯梦龙以61岁高龄出任小县令,以71歲高龄加入抗清复明的阵列,奋斗至生命尽头。凌濛初55岁任小县丞,63岁写出《剿寇十策》跟随朝廷官军去围剿起义军,直到李自成起义军包围屋舍也未放弃,于65岁奉献完自己的一生。他们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必然反映于创作中。
《乌将军一饭必酬 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王生,七八岁时父母双亡,婶母杨氏将他视为己出,悉心培养。十七八岁时,科举失意的他转而经商。王生从小本买卖开始,虽屡遭失败,但从不气馁,积极进取,最终成功。王生的经商生涯,不仅让我们想到众多的士子在读书仕进路上的曲折,过目不忘者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和范进。王生经商的进取精神实则和儒家科举仕途的精神是一致的。
《同窗友认假作真 女秀才移花接木》中的闻蜚娥更是将儒家的进取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闻蜚娥丰姿绝世,自小习得一身武艺,最善骑射,直能百步穿杨。模样虽是娉婷,志气赛过男子。“丰姿绝世”“模样娉婷”,作者不仅对于她的外貌进行毫不吝啬地描写,还对她的才干进行了充分肯定,“志气赛过男子”。女扮男装的花木兰替父从征,使女子之才得以弘扬。而闻蜚娥为了改变时人对武出身的偏见,更是女扮男装求学读书,争得秀才名号。她甚至突破封建礼教之规,改名为胜杰,说是“胜过豪杰男人之意”,成为文学史上异于一般闺阁女子的光辉形象。做秀才后,她不仅是父亲的左膀右臂,还为一个家族争得了荣耀与地位。父亲被诬陷时,因为蜚娥是个有名望的秀才,使得“众人不敢十分啰唣”。闻蜚娥也最终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懈与聪明才智为父亲洗脱冤情,为自己寻得一桩美好姻缘。
封建时代,女子尚如此,何况男子。“三言二拍”中像这样的代表还有《赠芝麻识破假形 撷草药巧谐真偶》的马少卿等。小说家笔下的诸多此类形象,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市民身上的儒家进取精神。
四、仁义思想
凌濛初认为明代中后期的小说格调低下,“亵秽不忍闻”,背离了“劝善惩恶,有益风化”的创作宗旨。因而在“二拍”序言中,他强调自己创作的目的是“总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5],“意存劝戒,不为风雅罪人”[5]。“三言二拍”也塑造了众多有仁义思想的人物形象,进行对社会的劝善惩恶。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也说“泛爱众而亲仁”[6]。可见,“仁”,既要爱亲人,也要爱他人、爱万物,作为官员更要有仁爱之心。“三言二拍”中的众多形象都具有“仁”这一品质。《姚滴珠避羞遮羞 郑月娥将错就错》的主人公潘甲,被父母逼迫出远门经商。潘甲走后,儿媳妇姚滴珠受不了公婆折腾而一气回娘家,在渡口碰到了不做好事的摆渡人王锡。王锡花言巧语将姚滴珠拐至有钱人家孙员外处做外室,而姚滴珠也有点乐不思蜀的意思。后来,几番周折,姚滴珠又回到了潘甲身边,潘甲和姚滴珠仍旧完聚。在当时的社会,潘甲这一行为是相当宽厚、仁爱的。《酒下酒赵尼媪迷花 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之贾秀才,也是一位明辨是非、宽容大度的仁爱之人。文中写其妻巫娘子受骗于地痞卜良失身后,贾秀才不但不怪罪她,还表现出极大的理解与同情,并最终替妻子报了仇。《李克让竟达空函 刘元普双生贵子》篇的刺史裴安卿,为官清廉,立心做好官。六月炎天,裴安卿拿井水解暑。当女儿问他如何饮得下如此淡水时,他说道:“更有那荷插农夫,经商工役,辛勤陇陌,奔走泥涂,雨汗通流,还禁不住那当空日晒。你爹爹比他不已是神仙了?”[5]。一个心中装着天下苍生的刺史,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刺史,才会使治所物阜民安,才会赢得百姓的尊重与爱戴。
如果说仁重在爱人之情,要柔;那么义就重在处事之理,要刚。儒家提倡见义勇为,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6]。义有仗义、侠义、忠义、情义等好多类。《宣徽院仕女秋千会 清安寺夫妇笑啼缘》中,主人公拜住听到小姐为他而亡,冲破重重阻力,前去深夜哭棺。拜住见到棺柩,拊膺大恸,哭得满房僧侣尽长吁。如无情义,何来悲恸?《袁尚宝相术动名卿 郑舍人阴功叨世爵》中的郑兴邦是忠义的代表,即使做了官,也不忘旧主的恩情。郑兴邦是王布朗家的一个仆人,相士袁尚宝认为他妨主,劝主人将之逐出家门。郑兴邦舍不得主人,哭倒在地。后因拾金不昧,被郑指挥收为义子,做了将军。郑兴邦身居京中时,常常怀念昔日主人的看待之恩。当他去见旧主人时,连忙磕下了头去,全不顾将军身份。
“三言二拍”中有许多如上文所述具有仁义思想的主人公,像《卫朝奉狠心盘贵产 陈秀才巧计赚原房》中存有仁厚之心、乐善好施的陈秀才,《李克让竟达空函 刘元普双生贵子》中广行善事,仗义疏财的刘弘敬等。不论背景与身份,他们的行事都符合仁义之标准,带给晚明社会一股正能量。
五、结语
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学界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毋庸置疑,“三言二拍”的确大量存有封建糟粕的东西,其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明显存在着晚明社会贪欲享乐的特征,但他们内在的积极入世的士大夫“主人翁”精神并没有因此而消退。小说家寓教于乐,借故事传递出士人身上的儒家思想:道德劝诫、建功立业、进取精神、仁义刚勇。冯梦龙与凌濛初对当时的社会大众提出了合乎儒家精神的期望与要求,是晚明“情”“欲”泛滥中的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长沙:岳麓书社,1989.
[6]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钱文娟(1983-),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