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弓弦乐器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2023-09-15胡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少数民族

【摘 要】中国的少数民族弓弦乐器品类繁多,例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壮族的骨胡、葫芦胡、侗族的牛腿琴、苗族的嘎哈等,少数民族弓弦乐器都是随着当地生产習惯、生活习俗孕育而生的,演奏方法是祖祖辈辈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这些都是文化与生境适调的结果。在对于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研究和高校的器乐教学与实践中,深入了解和发掘这些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和具体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究少数民族弓弦乐器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使用途径及实践效果,以获取新的教学启发和推广应用的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弓弦乐器;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J632.2;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135—03

一、现状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众多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个性鲜明的音乐文化,并应运而生了各民族独特的少数民族器乐文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分析现阶段的少数民族弓弦乐器发展现状。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是歌的海洋,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几乎人人会唱歌,歌圩或歌会是广西各族人民交友、传情、展示才能的重要平台,也是本土劳动人民群众中最受欢迎的娱乐交流活动,活动期间的各式器乐表演都别出心裁,独具特色。例如苗族、侗族的“芦笙踩堂”“花炮会期”,融水芦笙合奏,京族独弦琴演奏,壮族天琴歌舞表演,壮族八音与壮剧主奏乐器“骨胡”等等。弓弦乐器有壮族骨胡(马骨胡)、葫芦胡(高音、中音、低音)、牛角胡、清胡、土胡、目胡(大母胡)、侗族牛腿琴、苗族嘎哈等,种类繁多,音色丰富。依附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歌圩、戏曲、节庆等民俗活动,传统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将乐器主要以伴奏为目的来使用,具有各民族的审美特征与音乐特点,充分展示了各民族文化习俗以及独特的艺术情趣。

二、地域艺术特色及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弓弦乐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烈的地缘性特征,受各民族独特的地域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形态特征别具一格的音乐生态与风格。不同的乐器因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质和特点。比如马头琴,琴箱呈梯形,体积较大且共鸣良好,从而使得马头琴的声音悠扬、高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满足了蒙古族人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载歌载舞、传情达意的需要,它的琴声不仅能够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还能够描绘出大草原上的自然景色。笔者同样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乐器为例,探析在艺术高校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弓弦乐器的地域艺术特色及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先秦时期,广西属百越之地一部分,壮族和侗族是岭南广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他们分别源于先秦百越不同的越人支系。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岭南在先秦时已存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中记载有广西少数民族乐器98种,并表现了各民族乐器的不同形制和材质。究其源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受汉族影响较大的乐器,如铙,锣,拨等节奏型打击乐器,其演奏方式和乐器形制基本沿用汉族乐器;第二类是跨境同宗民族共生性乐器,如独弦琴,其演奏方和式乐器形制都发生了变化;第三类是跨区域跨民族共生性乐器,如苗族芦笙与壮族芦笙,侗族牛腿琴与苗族嘎哈,其乐器形制基本相同,但各民族的规格大小,演奏形式,曲目等方面各有不同。

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条件,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都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需求,广西少数民族弓弦乐器的发展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如今,乐器制作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多在外谋生活,弓弦乐器传统制作工艺无人可传,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弓弦乐器出现了失传的情况。电子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扩张,音乐听觉的革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传统的艺术形式要在保留其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传承与创新是实现艺术复兴的必由之路。搜集民间原生态音乐素材,保护好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这些举措对传承和发展广西少数弓弦民族乐器这一目标来说必不可少。以七弦琴为例:七弦琴现为壮族民间乐器,壮语称“趁垠”(Cnenyin),即粤语“七弦”的音转。其名还有“唐琴”“瓦琴”“梧桐琴”“福琴”“神琴”等称呼。释其含义,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四十六说:“唐有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 壮族称之为“唐琴”,显然是在说明其来源。到了元代,轧筝发展成“蓁”。《元史·礼乐志》云:“蓁制如筝,七弦有柱,用竹轧之。”壮族七弦琴的形制与这种七弦七柱的“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蓁”用竹轧弦,其发音的策动因素还保留唐、宋古制,而广西的七弦琴已发展为马尾弓毛擦弦。由此看来,广西七弦琴应是“蓁”传入广西的遗制,其传入时间当在元代或其后的明清,很可能是在发展为马尾弓毛擦弦之后才传入广西。七弦琴在壮族民间,是完全独立的独奏乐器,既不伴奏民歌,也不与其他乐器结合。原有传统独奏曲目70多首,到20世纪60年代还有30余首,至80年代大部分失传,现在只收集到十几首。不但曲目数量少流失速度极快,演奏者和制作者的数量也已经岌岌可危,目前,七弦琴已经基本失传,只有河南平顶山和福建莆田尚有其踪迹。广西少数民族的其他乐器,如啵咧、弹琴、侗琵琶、牛腿琴、铜鼓等乐器的艺术生命活力状况也十分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一是传统乐器休闲自娱或男女传情的实用功能在现代审美背景下减弱,二是现代社会对于传统乐器的重视程度和文化投入不够,“养在深闺人未识”,导致了众多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乐器被迫走上了曲消人亡的末路。

壮族的骨胡,壮语称“冉督”(Randu),意为骨头做的胡琴;亦称“冉列”(Ranlie)、“冉森”(Ransen),意为小巧、声音高而尖的胡琴。广泛流行于桂西北的壮族聚居区。在现有的器乐作品中,具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骨胡乐曲代表作主要有:《壮乡春早》《布洛陀的故事》《美丽壮锦》《右江抒怀》等,具有鲜明的特色与深刻的内涵,深受群众欢迎。但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元素的弓弦乐器乐作品数量依然不足,创作主题还有大量可发挥的空间,在弓弦乐相辅相成的生态系统发展脉络中,其多样性与现代创新意识可做持续深入研究。长久以来,乐器伴随着广西少数民族的迁徙与生活,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乐器的发展变革轨迹,也传承了曲调的传统音韵。广西少数民族的胡琴类乐器还有壮族的清胡、葫芦胡、土胡、竹筒胡、四弦胡,仡佬族的角胡,苗族的二胡和彝族的大胡等。它们的形制也与普通胡琴相同,所异者主要是制作材料、规格大小及音质音色等。这一类乐器在形制发展和制作工艺上已经比较成熟,形成的一定规模的作坊来支撑乐器的延续,表面看起来生机勃勃,但是在演奏技法和作品数量上还远远落后于其他现代乐器,仍未跟上时代的步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量的少数民族乐器正迫切地等待着复兴与壮大,切不可使它们走上曲消人亡的道路。

传统音乐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传承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弓弦乐器,充分认识保护珍贵民族艺术遗产的重要性,弘扬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份紧迫而切实的责任。作为高校教师和艺术工作者,要不仅仅是在田野的采风活动中一步一步的接近最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更启发了我们在教育和教学中,在丰富多彩的乐队训练课堂上,合理运用少数民族器乐和音乐元素,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实践训练具有积极地现实指导意义。

三、实践与探究的新思路

近现代,随着中国少数民族弓弦乐器越来越受到重视,业界对于田野间原始音乐素材的挖掘越来越广泛,现代创作而成的少数民族弓弦器乐曲也越来越多。

同样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吕军辉创作的葫芦胡与乐队合奏曲《布洛陀的故事》,如此丰富了少数民族弓弦乐器的演奏形式,使广西特色乐器能够融合乐队并担任主奏乐器。《布洛陀的故事》一曲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直接受到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影响,既传承了优秀的多声部音乐表现手法,又开发了崭新的演奏技术技巧,拓宽了现代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与表现力,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添了奇光异彩的一笔。因此,《布洛陀的故事》在广西第八届音乐舞蹈器乐曲创作作品比赛中荣获了二等奖。2019年,笔者将《布洛陀的故事》改变成胡琴与钢琴的四声部重奏作品,多次在音乐会舞台上上演,并入选广西第十一届音乐舞蹈大赛决赛展演。2023年笔者自主创作的双胡琴重奏作品《骆越弦歌》,作品灵感来源于壮族先民在岭南大地上开天辟地、筑城建州的壮举,作者参考借鉴广西壮族丰富的故事、歌谣,以充实作品内容,丰满作品结构。《骆越弦歌》一曲所使用的的壮族乐器为骨胡与葫芦胡,力求展现壮族“二元观”和“双声”特色。作品主题脉络以典型的广西南北路壮剧音调为素材,发挥壮族骨胡、葫芦胡的音色与技法特点,音乐语言多使用广西南北路壮剧、壮族八音等音乐语汇,旋律节奏与织体和声贴近原生壮文化特色,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及其独特的艺术情趣。

《侗戏秀》是广西民族乐团作曲家庞高雨于2017年创作的一首民族室内乐作品,由笛、古筝、扬琴、琵琶、中阮、大阮、二胡、低音提琴、打击乐和牛腿琴演奏。乐曲汲取了广西三江侗戏音乐元素,再将现代的节奏类型跨界融合到传统的侗戏音乐中,让古老的侗戏音乐焕发出时代之秀。《侗戏秀》是少有的牛腿琴再生性乐曲,牛腿琴是侗族民间乐器,侗语称“各给”(Gegei),取自两根弦所发“各”“给”的谐音命名。汉译“牛腿琴”或“牛巴腿”是取其形状如牛之大腿。这种乐器在廣西,主要流行于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等侗族聚居区。演奏时,琴尾顶于左上胸,琴腹面朝上;左手托扶琴颈按弦,右手持弓擦弦发音。牛腿琴在侗族民间,主要是歌乐结合的乐器。类型有二:一是用于男女青年行歌坐妹,男拉女唱;二是用于叙事歌,男性歌师自拉自唱。所有独奏曲目都是源自于这些民间歌乐,其演奏习俗也与此相关。男女青年行歌时,男拉琴曲女方静听,双方沉醉音乐声中,心心相印。《侗戏秀》的创作,成功地将民间自娱性的牛腿琴搬上了舞台,使更多的观众和学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并科学的将这些乐器与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相结合,在音乐的碰撞中产生出更丰富的地域民族特性。

《美丽壮锦》中使用广西马骨胡作为主奏乐器,展现高声部主旋律欢快活泼的情绪色彩,弦乐中声部使用葫芦胡来演奏,坚实、浑厚的音色在高低声部中间起到了承上启下,衔接音色的作用,弦乐低声部使用大葫芦胡来演奏,其声音较普通葫芦胡更加低沉、淳朴。整体弦乐声部由传统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高胡、二胡、中胡替换成了骨胡、葫芦胡和大葫芦胡,与乐队融合演奏中能够更加突出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将乐曲地域特点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在全国政协2020年新年茶话会的文艺演出中,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王丹红专门为此次演出创编了民乐合奏新作品《民族团结颂》,该作品将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代表性音乐与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旋律融合编排,讴歌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

依托广西艺术学院良好的教学资源优势,蔡央教授主持的研究课题《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合奏课中的运用与实践》,获得“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结题项目”。笔者作为该课题团队成员,在课题的深入研究中总结经验,并开拓思路,申请开展《广西少数民族弓弦乐器在高校教学与实践中的探索研究》课题项目。少数民族弓弦乐器历史悠久,如何合理融入现代民族管弦乐队,进而丰富乐队音声,提高乐队表现力,突出地域风情,在这些方面这一举措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为扩展少数民族弓弦乐器表现力,进而进行系统的逐步的器乐曲创作、乐器研发与改革也势在必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艺术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环节,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弓弦乐器音乐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探寻少数民族弓弦乐器在高校教学与实践中的意义与发展道路,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科学实践,探索出一条民族振兴、文化兴盛的新道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艺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弓弦乐器在高校教学与实践中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1JGY07)。

作者简介:胡柳(1990—),女,汉族,湖南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二胡演奏)。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从教育的本质意义浅谈微课的作用地位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