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史中的“十七年”中国电影交流史
2023-09-15杨斌
【摘 要】“十七年”电影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一个面向,是中国电影史上这一时期与世界电影“同盟阶段”的关系。本文将“十七年”电影放置回同盟阶段的全球电影之中,将“十七年”电影看做是全球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一个部分,并在梳理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交流与实践的基础上,考察全球社会主义电影交流网络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可以从广义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来更好地理解“十七年”电影。本文同时也尝试建立一种从“全球电影史”视角来讨论中国电影史的新范式。
【关键词】全球电影史;十七年电影;电影交流史;行动者网络理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051—03
“电影交流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这个概念源于王垚发表的文章《电影交流史的问题、方法与实践》。其在处理电影“文化交流”中的译制片问题时,发现既有的译制片研究范式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在“国别电影史”的编史学框架中很难解决“中国—电影史”(电影在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的历史)的问题。因此,针对“文化交流”中的电影史研究,他综合了新史学和媒介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和电影节研究等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电影交流史”的研究框架。
一、国际电影节
玛莉·德·法尔克参照达德利·安德鲁将国际电影节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将193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诞生到1968年因“五月风暴”而影响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的举办视为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电影节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革作为第二个阶段。而进1980年代后,电影节被 彻底专业化和产业化,也就标志着国际电影节正式进入了第三阶段。“同盟阶段”的国际电影节作为“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对外交流网络的核心,正处于世界电影节“第一阶段”。
二、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
“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外文化交流的另一个窗口。相比较“奥运会”形式的国际电影节,“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更像是一次阵营内部的、小范围的奥运会式“电影阅兵”仪式。“十七年”时期我国共参与了两次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分别是1950年北京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和1956年柏林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节。
1950年“北京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是由中共文化部对外联络事务局主办的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据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在《人民画报》中关于此次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的介绍来看,本次电影周一共历时8天,放映了9个国家的13部影片。开幕片为捷克斯洛伐克影片《无声的防御》,此次展映的影片主要是一些反映人民民主国家在二战中艰难反抗的历史,详细可见表1。
从表1展映的片单可以发现的事,本次电影周展映的影片大多数都是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如波兰影片《最后阶段》是第三届(1948)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大奖的获得者,匈牙利影片《一寸土》是第四届(1949)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制片奖的获得者。前文提及,《国际电影节概况》和马然的研究中均将1950年“北京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收录在“中国电影节”的谱系之中。从影片的流通(发行)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声望等级体系”和电影节发行网络,但是从电影周举办的目的与活动议程来看实则是一场阵营内部的“奥运会”样式的“欢聚会”。
1956年的“柏林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节”与“1950年北京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一样是由国家文化部及对外文化联络协会联合举办的电影对外交流活动。作为“电影奥运会”第二届承办国的民主德国,此次电影周影片的译制与放映均由德发电影制片厂完成。《国际电影节概况》也将此次电影周纳入了“民主德国的电影节”谱系之中,关于此次电影周的议程文中写道:“(1)放映各国参加的故事片、纪录片,短片;(2)召开讨论会,请参加电影节的各国电影代表团成员交流经验,介绍本国电影生产、发行、放映等方面的问题;(3)举行招待会,招待各国电影代表团。”暂且先搁置不谈将电影周纳入电影节研究是否合适,就本书关于电影周展映片单的编写问题,笔者在此表示疑惑。据德发电影制片厂(DEFA)基金会提供的相关资料,本次电影周历时8天,共展映了多个国家的多部故事片,均由德发电影制片厂译制展映。参展影片皆是35毫米胶片的黑白故事片。由此可见,并没有陈振兴所提到的纪录片和短片。
三、亚洲电影周
1957年的“亚洲电影周”(Asian Film Week)是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联合举办的一次亚洲区域内的、民间文化交流性质的活动。与“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不同的是,本次电影周更具有大众文化意味。本次电影周共有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参与,在全国的十个大城市相继展映14个国家的17部影片,开幕片为谢晋的《女篮5号》。
此次共有27篇涉及“亚洲电影周”的报道,其中有10篇是以“亚洲电影周”为标题的报道。总得来看,对此次电影周的报道涵盖电影周通讯、影评、各国电影代表团到京、欢迎及祝贺亚洲电影周等方面的文章。结合《国际电影节概况》可以将本次电影周的议程总结为:(1)在北京及其他九大城市广泛放映亚洲各国的影片;(2)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办亚洲电影周图片展览;(3)召开讨论会,邀请亚洲参加国的电影代表团成员参加;(4)组织亚洲参加国的电影代表团在北京和外地参观游览;(5)组织各国电影代表团与观众见面。并且,《大众电影》1957年第16期为本次电影周做了一次全面的讲解,其中“亚洲电影周”祝贺性质的文章有4篇,影评论文章有10篇,如“爱情与幸福——介绍缅甸影片《她的爱》”等。
除以上报刊杂志外,举办电影周的各大城市的日报也有刊登相关资料。并且还有一本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出版的《亚洲电影周》说明书。说明书的封面是由和平鸽口携胶片带环绕地球飞入亚洲的图景,从中不难看出此次电影周的口号,即“亚洲各國人民友好万岁!”
参考文献:
[1]王垚.电影交流史的问题、方法与实践[J].电影艺术,2022(4).
[2](匈)瓦拉迪·维多利亚.新中国电影与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关系(1949—2007)[J].电影艺术,2022(5).
[3]王宇平.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节[J].文艺研究,2016(5).
[4]Ran Ma.A genealogy of film festival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ilm weeks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1949—1966)[J]. New Review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2016(1).
[5]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介绍[J].人民画报,1951(1).
[6]陈振兴.国际电影节概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7]邹荻帆.爱情与幸福——介绍缅甸影片《她的爱》[J].大众电影,1957(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电影学院2021年度校级课题项目“十七年”时期电影相关外事活动研究(项目编号:XYJS202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斌(1998—),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为世界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