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尊”的培养策略

2023-09-15曾舒珩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摘 要】中国有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信仰,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是高校大学生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其在大学生文化自尊培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基础上,探究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高校的课程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塑造、注重社会实践融合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为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尊提供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尊

【中图分类号】G12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075—0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品德修养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修己以安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的处世之原则,“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民族文化经由千年的传承,具有稳定性,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时代践行“文化自信”理论,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尊,助力大学生形成优秀的品格。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尊培育的重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历史文明凝结的民族智慧与精华,是民族的根与精髓,对大学生的品格培育有着丰厚的滋养。扎根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大学生强化民族自尊心。

(一)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品德境界

中国十分注重品格教育,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五育教育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上都不仅让大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更让大学生能够提升个人的修养与品德。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儒家提出的“仁”“义”“礼”都要求提升自我,如“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体现为人处世之道。如孟子关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论述,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修身的品德要求。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借助专业课程以及思政课程教育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塑造优秀的个人品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君子之道、仁义诚信和善的思想,能够对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

(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不仅是因为中华民族人民的勤劳与拼搏、不畏艰难、勇于抗争,更在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的民族优秀文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其他民族认同与尊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化传承不断的国家,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能够让大学生知晓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国民族的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尊。

(三)帮助大学生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能够为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便利性。大学生的思想并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容易造成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偏差,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大学生能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不良、腐朽文化的冲击,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基础上,培育文化自尊与文化自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自主、自尊、自信的种子,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让中华民族在面对世界的动荡时保持强大的自尊心、顽强的生命力。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信”的阐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自尊、自信的阐述,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内核,能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下树立文化自尊,更好地对不良文化进行抵制。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尊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高校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上每天具有海量的信息,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减弱。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并不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多,而且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不同,大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同时对于古代的一些风土人情的知识了解上,有的大学生表示文学著作存在晦涩难懂,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多,较少会去学习与了解。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潮流的兴起,特别是一些互联网的民俗文化内容的宣传,越来越多大學生能够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较难形成深刻的印象,如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节日比较熟悉,但是对传统节日背后的习俗、文化渊源等内容了解少,难以深刻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不足

高校思政教育要求大学生保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可能更多地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实践较少,不仅要侧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更要注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应该有所提升,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有但将其与实践结合并开展实践活动的较少,在思修课程内容的传授上不仅要注意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容传授,更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育与品德修养的引导。

同时,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属于一种显性的教学方式,要提高专业学科教学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合的部分,加强专业课程教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避免人文素养并不是专业学科教学目的的误区。

(三)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稀薄

当前,部分高校还存在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比较稀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存在但还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存在形式化的情况,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但部分高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宣传上往往是嵌入式开展形式化活动,缺乏对文化精神内核进行挖掘。同时,部分高校还忽视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如校园的教学楼设计、校园景观的设计上偏向西方建筑文化、现代文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中国元素的融入不足。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在形式上存在单一性与枯燥性,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内容吸引力下降,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下降,容易导致大学生群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此外,还有部分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缺乏,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上偏向学科专业实践,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足,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尊”的建议

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应该鼓励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戏曲、国画、书法、民族音乐等,这些都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文化自尊难以培育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尊,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主动树立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予以关注,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对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等予以关注,形成良好的习惯。大学生只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在多元文化冲击的当下,自觉选择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形成文化自尊。大学生属于社会上最具有创造力与生命力的群体,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要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形成文化自尊,真正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借助阅读的渠道,阅读有关书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大学生需要清晰自身应当读什么书,从而选择凝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通过阅读全面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目的去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尊

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与民俗。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并且让学生对博物馆中的馆藏品进行介绍,对博物馆的馆藏品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介绍,让大学生能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增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领悟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尊。二是,开展假期的社会实践团活动,号召大学生深入基层,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大学生通过寻访非遗传人、民间传统艺术等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代入校园,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深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的自尊。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尊”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渠道与手段,高校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需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塑造中,更好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尊”。

一是,借助日常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报告、党团学习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化气息,高校积极开展具有优秀传统文化深意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兄弟院校的专家前来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讲解,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采用讲座的形式将地区的民族文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传授给大学生,能够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积极举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报告会、党团学习活动的方式,借助实践性活动,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学习中,从学习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塑造良好的品德。

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高校要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课堂,将思政学科、专业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学科的知识学习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大学生能够坚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文化自尊。

三是,高校还可以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开展校园美化的工程,在校园的建筑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融入到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如高校安置雕塑,对古代的浮雕、壁画等元素融入其中,高校还可以在校园道路的命名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元素,能够更好形成文化的熏陶。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校园优秀传统文化道、文化角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文化道、文化角中交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感染性、导向性的宣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文化自尊。

参考文献:

[1]权丽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1.

[2]戴亚婷.简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J].文教资料,2020(25).

[3]崔珉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9.

[4]修新路.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的影响与对策[J].大连大学学报,2018(4).

[5]張明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6).

[6]沈荔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行为引导作用[J].智富时代,2016(6).

作者简介:曾舒珩(1989—),女,汉族,广东台山人,硕士,海军军医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经济学、法学。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初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