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闽剧艺术探索与研究

2023-09-15赵昊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闽剧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摘 要】闽剧是现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闽剧历史悠久,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是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闽剧虽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内容、表现形式、教育教学等方面仍不能很好地满足时代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闽剧这一优秀文化艺术瑰宝,作为一名本土艺术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和责任积极探索、推陈出新,以进一步焕发出闽剧的时代艺术魅力。

【关键词】闽剧;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036—03

一、闽剧概况与发展现状

(一)闽剧概况

闽剧(又称福州戏)作为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中国特有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念白、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闽剧由明末的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时期融合演化而成。主要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东南亚各地。

闽剧作为福州地区的地方剧种,深受本土人民生活习性的影响,在其长期的演绎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在“唱、念、做、打”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剧种,体现在剧种音乐中独特的板式特点,同时,其艺术动作、表现手法的等方面也别具一格。

中国戏剧艺术是随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日趋丰富和完善的,在当代多元音乐文化形式纷至沓来的时代,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兴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戏剧艺术表现形式也由过去单一的、传统的舞台表演模式,演转为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云模式观演。因此,适应时代要求研究探索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随之凸显出来。

(二)闽剧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闽剧在电影、电视、快手和短视频等新兴艺术的冲击下日渐式微,新形势下闽剧艺术传承发展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观众群体断层,闽剧演出市场萎靡;二是办学层次有限,人才素养亟待提高;三是创作人才匮乏,院团创新活力不足。目前,福州市主要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和福州市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福州市闽剧院)为核心,作为有关部门扶持的专业闽剧演出剧院,这两个单位演出水准高、艺术性强、观赏性高。

20世紀90年代初,福州市委书记就高度重视闽剧艺术的传承和振兴,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意见。正是当年的重视和推动,闽剧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新焕发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二、闽剧教育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闽剧艺术传人不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加强对闽剧艺术人才的培养。

(一)多元整合闽剧教育教学资源

在闽剧发展过程中,多以老一辈艺人的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科学的传承。得益于有关部门对艺术文化的重视,近年来,福建省日益重视闽剧教学体系构建与闽剧艺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的培养,成立闽剧教材编辑部,全面收集、整理及参与编撰闽剧教材,填补闽剧教材空白。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闽剧数字博物馆、闽剧资源数据库等网络平台,给闽剧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支持闽剧爱好者通过网络资料进行课后研究与探讨交流,为闽剧教学人员更好地培养人才、研究创作提供进一步的基础资源保障。

(二)闽剧表演优化改进

在抢救传统闽剧文化精粹的同时,培养闽剧优秀人才,在尊重闽剧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精准对接群众审美及市场需求,吸收闽剧传统有益经验,在剧本创作、舞美设计及表演、表现形式等方面与时俱进地予以优化、改进与创新,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让传统的闽剧艺术释放出时代活力,实现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福州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贴近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三十年来,闽剧艺术院团、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州市艺术学校)等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大前提下,创排的闽剧,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

(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创新

在闽剧教学模式上,不再局限于教学的“对象”与“场所”。并且对闽剧“教授”对象亦不再只限于闽剧“专业”学生,而是以更开放的视角,将所有闽剧爱好者都作为闽剧“教授”的对象,同时,适应新形势,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丰富闽剧的表现形式,让闽剧成为我省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文化。

为此,一方面,通过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拓展闽剧舞台,创新闽剧表演方式,让闽剧走进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视野。再依托“融媒体”传播优势,通过网络展演、线上直播、网络课程学习等方式将闽剧传承融入民众学习生活,提升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专业闽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做到“理实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舞台实践演出中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正面引导,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磨练学生的技巧,丰富舞台实践经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并且在舞台实践中,学生可以真实地接触到一大批闽剧优秀中青年演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亲身体会,薪火相传。

两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下,既拓宽了闽剧兴趣爱好者基础学习的渠道,又给闽剧学习者提供宝贵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闽剧艺术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级实用型戏曲艺术人才后备军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四)二元制改革,校团共建培新人

为提升闽剧艺术表演人才培养层次,近年来,福建省文艺界探索整合高校和剧团的各自优势资源推动校团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入团上台演训,演员进校脱产深造的培养模式,实现了省内戏曲高层次人才培养零的突破。

2020年闽江师专牵头,联合省市闽剧院团、民间职业院团成立福建省闽剧艺术发展联盟,共同推动闽剧艺术振兴发展,薪火相传,着力打造闽剧人才“培育”工程。此外,2021年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开设中国戏曲学院本科多剧种函授班,逐步实现戏曲人才培养中高本一体化办学新机制。接下来,闽江师专将进一步探索戏曲表演专业3+2、五年专等教育模式,实现中高本有效衔接,不断提升闽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层次。

三、笔者对闽剧艺术发展的一些思考

闽剧在传承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为闽剧剧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但目前闽剧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有日渐式微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闽剧在内容方面还不能很好体现“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其二,反映在现代福州方言严重萎缩,大大压制了闽剧的受众;其三,文化代际区隔拉大,表现的方式方法、舞台空间的局限性,这些都导致了新生代观众流失严重,成为现代闽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此,闽剧作为地方剧种,要着重注意创新性发展,顺应时代特征,使闽剧戏曲艺术释放新活力。笔者在与闽剧表演者、学习者和爱好者接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想借此文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内容上推陈出新,鼓励剧本创新,挖掘经典创新时代新戏

闽剧传统剧目众多,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其中有的源于儒林班,有的源于江湖班,有的源于平讲班,还有的是从徽班继承而来,常见的代表性剧目有《荔枝换绛桃》《招姐做新妇》等。

随着我国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全民小康目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极高。而所有的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基于以前物质匮乏年代开发的传统剧目,虽然经典依旧,但已经不适合当代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特别是新生代的需求。在教学环节,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剧本,挖掘提炼经典剧本的精神文明供应,并结合当时社会的精神文明需求,创出适合新时代的新戏,是现闽剧教育乃至整个闽剧行业都应重视的方向,这也是重新焕发闽剧艺术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二)表现形式上要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新生代群体影响力

在尊重戏曲原有的特色基础上,闽剧教学要创新性转化为符合当前市场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审美的艺术。在教育环节中,应紧贴时代特色,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对闽剧进行创新。这样既能增加闽剧教育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扩大闽剧在新生代的影响力。此外,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使用快闪、短视频等,让闽剧艺术不再局限于舞台表现。闽剧艺术要融入现代舞台,拓展舞台空间,扩大观众群体,使之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三)教育教学上深化能力培养,留文化精粹,强化闽剧专业水准

闽剧在演唱方法上可与时俱进吸收不同戏曲或声乐流派在唱法发展中的有益经验,做到优化、改进与创新。笔者发现,学生在练唱过程中出现的“做动作时声音使不上劲”“高音感觉有阻碍、音色偏暗”等现象,可以在闽剧教学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解决这些戏曲演唱中出现的问题。

1.增加对歌唱理论知识的教授

戏曲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戏曲演唱过程中往往夹杂着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具有难度的动作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演唱产生影响。

歌唱训练相较于其他类目训练不同,舞台动作的训练学生可通过观察老师动作示范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但声乐显现在表象的动作非常细微,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外,还需要老师的大量讲解,学生才能够消化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歌唱理论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歌唱有了整体概念,在教师教授、学生实际运用的时候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技术难点解读。

在歌唱理论知识中有针对性地对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主要的呼吸器官、共鳴器官、发声器官、男女声各声区音域、不同声部的换声点、气息的运用等知识进行教授。可重点对胸腹式呼吸法进行较具体的讲解,针对其中知识点可做些引导,让学生通过小练习感受与呼吸规律。

2.针对演唱中具体问题,寻找合适歌唱方法,加以借鉴

学会正确使用歌唱方法,找到歌唱的支点,对完成舞台表演起到帮助作用。在学生遇到具体演唱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方式作为教学切入点,解决问题。低年级学生最主要的歌唱方面问题是对气息的运用不够充分。歌唱最基本、最重要的演唱技巧是对于掌握气息的运用,学会了气息控制,大部分声乐问题都将迎刃而解。高年级学生最常出现的问题是“高音”问题。笔者认为“高音”问题需要根据声部进行划分,男女声由于生理构造不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做具体的分类赘述。但出现高音困难的普遍解决方法可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增加腰腹力量。在唱段当中,高音常出现在唱段高潮部分,以表达人物大喜、大悲等巨大的情绪变化,加之在舞台艺术当中,需要运用较为夸张的手法,营造演出效果、增强艺术的表现力。这就要求在舞台演唱时,需要通过腰腹力量达到高音戏剧性的张力。在训练过程中,要着重锻炼横膈膜与腰腹力量的配合,可通过呼吸练习进行着重训练,让声音具有爆发力。

其二,充分运用歌唱的共鸣腔体。胸腔、喉咽腔、鼻腔、头腔这四个歌唱的主要共鸣腔体,在歌唱时都要发挥作用。在唱高音时,要着重注意头腔共鸣的使用、声音“高位置”的安放。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共鸣腔体的合理运用,根据不同人物形象、不同情感表达调整这几个共鸣腔体的使用比例,既起到融合真假声的作用,又能够保留地方戏曲风格特色,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结语

中国戏曲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地方剧种的创新并不意味着脱离传统,而是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做到大胆而又恰当地在原有形式上出新。笔者希望通过对闽剧艺术教育的一些建议,为传承闽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传统地方戏曲绽放时代活力,让浓浓“虾油味”的闽剧唱响闽都,成为叫座又叫好的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江柳青.传承发展“非遗”闽剧艺术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N].福州日报,2022—08—15.

[2]宋心蕊,赵光霞.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03—05.

[3]陈宁.拥抱时代 培根铸魂 繁荣文艺评论[N].人民政协报,2019—03—25.

[4]赵锡淮.当前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J].剧作家,2017(5).

作者简介:赵昊(1994—),女,汉族,福建福州人,艺术硕士,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闽剧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