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初探

2015-08-27李琬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李琬

摘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做人的首要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三观”是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核心,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统领专业课课堂教学,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三观”,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书育人;专业课课堂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4-0054-03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是个总开关,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它决定着一个人怎样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把握人生,对待人生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人、塑造人,即我们所说的“三观”教育,至为重要。

一、树立“三观”是做人的首要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具体表现在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及恋爱观等方面。

价值观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真伪、善恶和美丑的评价及判断,直接指导着人们道德价值行为的取向。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决定着人的一生。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把握好人生的航向,使人之一生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的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正确的人生观则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及评价。“三观”正确完备,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三观”教育,使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布署,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三观”是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

1.培养学生“三观”是高等学校全部工作的重心

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是高等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内容。199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可见,高等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不仅具有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使其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更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思想素质过硬,“三观”健全,人格完善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消除社会转型期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三观”,不随风摇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势在必行,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战线所有有识之士的一致看法。

2.培养学生“三观”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教书育人,必须把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首位,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宪法和法律的规定。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第三项规定: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就高等学校而言,大学时代是学生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学生“三观”是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内容,是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法律规定的教师的基本职责。高等学校教师对此必须坚定不移,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有切实的行动,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将“三观”教育贯彻于自己全部工作的始终。

三、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

建国以来,“三观”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尽管我国高等学校开展“三观”教育的历史久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和日新月异的复杂局面,不可否认,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确开始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形势变化的表现,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多方面探求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多种途径和有效方法。

1.融人“三观”教育是专业课课堂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三观”教育的一线阵地。系统和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两课”教学在培养学生“三观”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和认识误区。教学内容受过多约束,集中于理论说教的我说你听、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方法,可能会使学生感到重复乏味,不但不能取得培养“三观”的实质性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学生厌烦、抵触和逆反的心理,对教育工作的继续进行产生负面影响。况且,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非一朝一夕,靠几节“两课”就能完成。因此,必须坚持长期和全方位的“三观”教育,才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三观”。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理应成为培养大学生“三观”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专业课课堂教学必须融入“三观”教育,专业课课堂教学也有条件融入“三观”教育。将专业课课堂教学作为“三观”培养的关键场所和主要方式,重视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三观”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融人、渗透“三观”,集腋成裘,使学生一点一滴人脑人心,润物于无声,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三观”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和树立科学“三观”。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统领专业课课堂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指导人们对一切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和思想工具。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人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好传统。这之前,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引用过陈云同志的一段话:“学习理论,最要紧,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的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才能抵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才能自觉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因此,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融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教育学生学会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客观全面地看问题,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彼此都是有联系的;克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精神品格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产物,是人们千百年来生存斗争的创造结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促进其在几千年的沧桑巨变后仍能发出耀眼的光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构成了自我认同感、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部分。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不仅有助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激发爱国情感,更可以使学生得到中国优秀文化和文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民族责任意识,塑造他们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进行“三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4.教师应自觉在专业课教学中融人“三观”教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全面熟悉并把握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注意在每个教学环节融入“三观”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三观”内容巧妙、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教材的纵横关系、新旧交叉和难易整合人手,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找出事物间普遍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医学院校开设的基础课高等数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高等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时,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的想象类比和洞察能力,善于理解并抓住问题的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还应着力通过解题等方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的品质和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

总之,教师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自觉融人“三观”教育,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三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三观”,形成完善的人格。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智能化的“世界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