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中的材料投放策略
2023-09-15文崔懋
文 崔 懋
一、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
(一)幼儿角色游戏中情感体验的特征
尽管幼儿在游戏前有计划,但随时可能进行调整和更改。幼儿尝试了解角色任务意识,并尽力发挥。例如,在幼儿开的“汽车店”里,扮演店主的幼儿,会因为理发店生意好,立马去“理发店”扮演理发师。
(二)幼儿角色游戏中认知表现的特点
即使在与以往相同的主题中,幼儿也已经不再满足纯粹的摆弄,而是在游戏中对材料的本质和角色使用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了解角色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娃娃家”里,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去超市买菜、照顾孩子、招待客人等。
(三)幼儿角色游戏中社会交往的特点
幼儿的角色意识开始萌芽,有认识且已能区分游戏中的角色关系。但是,这种辨别时间不稳定,有时会因外界因素改变角色本该的任务意识。例如,幼儿在介绍同伴时,有的会介绍其姓名而非角色。在一家“小吃店”,店主和服务员能各自承担任务,会用语言进行交往,但出现问题时无法相互配合。
二、幼儿角色游戏中材料投放的现状
(一)游戏材料的投放缺乏针对性
幼儿的自主性都较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探索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如果教师不以幼儿兴趣为依据,就会剥夺幼儿才是真正游戏材料使用者的主要身份。
(二)缺少适时、适量的调整和变化
起初,角色区要投放的材料主要根据教师的主观经验,教师制作、投放什么,幼儿就使用什么。游戏材料使用一段时间后,角色区经常会出现打闹现象。这就是没有遵循“观察幼儿在前、教师指导在后”原则,没有真正考虑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导致幼儿无视游戏材料。
三、幼儿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一)材料引导化
引导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密不可分。可操作性材料能促进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而引导性材料能促进幼儿在游戏获得更多经验迁移。
(二)材料丰富化
一是种类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定义不是杂乱无章,而是要以幼儿为本,善于“一物多用”,让游戏材料在角色区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在“小超市”游戏中,教师为了便于幼儿整理,将有限的材料投放到区域里。然而,偌大的货架有一半是空着的。刚开始,幼儿还会来“超市”里挑选、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服务员也对整理摆放商品、接待顾客充满了热情。但久而久之,因为超市里的游戏材料又少又旧,幼儿很快对“小超市”游戏失去了兴趣,“小超市”出现了有人经营、无人光顾的情况。
为了让幼儿重燃对“小超市”游戏的兴趣,教师尝试对“小超市”材料进行调整。在保留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带一些自己在家玩厌了的小玩具投放到“小超市”里。
如果其他幼儿看中了某个旧玩具,就可以拿游戏中获得的奖金来购买或者用自己家里带的玩具进行交换。
二是数量的充足性。材料的丰富化还体现为材料数量的充足,以满足多数幼儿对角色扮演意识的需要,促进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例如,“百宝箱”里是教师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起来的废旧材料,以便幼儿在游戏需要的时候自由挑选和使用。在“小医院”游戏中,幼儿扮演医生和病人。以往病人的“症状”以感冒、发烧、嗓子疼为主,用到的游戏材料是听诊器、温度计、药瓶、针筒等。
有一天,有的幼儿提议玩受伤抢救的游戏,并得到了同伴响应。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受伤的伤口需要清洁、包扎,“小医院”缺乏现成的材料。于是,幼儿在“百宝箱”里寻找合适的替代物,最终用小手帕来清洁伤口,用保鲜膜作为包扎材料。
材料是一把“万能钥匙”,是促使幼儿走向深度学习的捷径。教师一定要用好这把钥匙,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他们积极投入游戏活动中,提高多方面能力,最终实现自主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