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美术创作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3-09-10王书煜
摘 要: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艺术本身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重要形式,包含各民族各时期共同的文化交融和价值信仰,它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为学术界关注和讨论。以美术创作课创新路径为核心,力求弘扬传统艺术精神,发挥美术教学的最大优势,彰显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精神、责任担当意识、道德观念、爱国情怀,并借助文化自信视角实现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美术创作;美术教学实践
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既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更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无论是带有强烈美育性质的美术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都是美育工作重要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一、高校美术创作课教学现状
(一)存在问题
结合教学实际从部分美术创作类课程入手,对课程体系实施的支撑系统,即内容、过程、方法、对象、教师、学校、社会等方面一并展开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艺术育人价值被弱化
美术课程体系常采用传统重视技法的教学模式,学科的技术价值得到了凸显,却没有体现出艺术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忽视了艺术对人的影响,淡化了内在教育的功能。
2.课程素材设计略显单薄
部分美术课程素材的选择仍然停留在表面,元素是脱离于教学重点和课程内容的,融入生硬,使学生对其内涵认知单一、片面。而理论性较弱的美术创作课程更是过于专业化、程式化,缺乏系统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资源,学生缺乏探究的兴趣,无法达到艺术本身“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3.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美术教学想要实现真正的育人价值,应当注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艺术教育要从心灵触动、审美感受、情操追求等方面入手。只有新颖、创意、深刻的内容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且铭记于心,而不是教师全盘以个人视角和专业知识设计美术实践教学。
4.传统艺术应用不充分
通过部分学生访谈可知,大多数学生是对传统艺术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方法及接触的途径。高校对于传统艺术的宣传程度和相关活动力度远远不够,而与传统艺术相关的教学内容受众面较小,这就导致传统艺术的传播停留在固定的鉴赏课程、电视节目、短视频平台中。
(二)原因分析
教育工作的展开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从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方面的获得感进行分析。
1.思维局限,艺术育人需要改革创新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美术教育面临新的目标和要求,传统艺术教学侧重理论或实践教学而忽视素养培育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高等教育。因此针对现有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革教学方式,增强艺术类课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借助传统艺术的魅力,改变学生对于课程本身的认知,增强课程吸引力。
2.情感缺失,艺术精神需要深入人心
课程实施和教师自身素养密切相关,想要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就应该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加强教师自身对艺术实践的理解与情感认同。因此,在进行课程目标设计时,就应该对学生情况足够熟悉,进行恰当的预测并设计应对方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课程分散,核心素养需要学科整合
美术学科的教育意义不仅体现在美术创作能够表达情感、传达观念和传承文化,也体现在美术创作作为文化的交流媒介能够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因此,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就需要系统的课程整合,这对学生树立艺术理想、正确创作观以及培养精神认同都有重要价值。
4.平台匮乏,创新文化需要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影响受传播方式的限制,给予学生的创作空间、展示平台非常有限,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更是一种障碍。应当结合时代特征和新媒体技术,打破平台限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数字媒介建立完善的传播体系,提升人才的培育质量,给学生课业成果充分的展示空间。
二、传统艺术融入美术创作课改革目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文化,记录了每个时期时代、社会的发展和精神面貌。面对现代化的审美诉求,想要通过美术教育工作提升高校人才对传统文化内核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要从内容、形式、方法入手,更要对文化精神和艺术内涵进行提炼整合,深入核心价值观层面,找到内容和对象相适应、设计和目标相协调、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路径。
(一)融合学科特点突出美育
传统艺术的产生、发展与民族、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密不可分,涉及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借助传统艺术形式与美术实践教学、融合各学科特点能更高效地彰显其美育价值。
(二)开发区域资源服务本土
对凝聚了地区风貌、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的传统艺术作品的开发,是促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各地区文化获得认同感的有效措施,也能合理利用知识技能促进乡村振兴和家乡经济发展。
(三)结合时代需求传承创新
结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利用时代语言、新兴方式方法融入美术作品创作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以实践创新的方式促进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
(四)提升专业理念持续进步
现代美术教育方式向西方现代化和实用主义美术教育转变,在教学技术的交流与革新中,产生了一种更偏向于西方理性美术教育体系的教育程式,缺少对民族化教育思想的融入。在开展美术实践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当促使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对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思想、生活习惯、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借助艺术创作视角,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五)促进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教学目标则围绕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展开(图1)。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养成的美术素养、良好习惯、坚韧品质、团队精神、文化自信等,都将影响学生之后的工作与生活,促使学生把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三、传统艺术融入美术创作课教学策略
(一)重视艺术资源开发
传统艺术形式中的艺术精神元素非常丰富,从创作角度提取大致可以分为历史人文、道德伦理、文化典故、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在教学内容需要时可以有效地提取出来,让学生了解传统艺术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熟悉传统艺术中的美学原理和精神内涵。这就要求依据查阅的相关文献及收集的资料、借助美术史论常用分类法对传统艺术做梳理。
(二)细化美术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涉及的美术学科教学中主要包含美术基础课程、美术史论课程、经典作品临摹、创作类以及非美术类专业的绘画基础、手工制作、简笔画、书法、美术欣赏等课程。这些课程从学习形式上可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种,教学核心则围绕书法、绘画、雕塑、各类设计、工艺美术等内容展开,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艺术文化。
(三)强化创新实践教学
美术创作离不开教学,而提高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要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角度进行改革(图2),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实践教学。利用教具、短视频资源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还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征、个性化的美术创作需求,设计游戏化的实践教学过程,打造寓教于乐、以人为本的高互动性课堂。同时,要增加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促进学生团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形成良性竞争,提升学习积极性。
(四)提高核心素养教育质量
核心素养提升不应是独立存在的教学内容,而应是提炼专业课程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元素,放大专业知识点,围绕多层次教学目标展开,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予以正能量的指引。想要提高素养教育的质量,必然要促进以下两方面的发展。
1.教师艺术实践能力
“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在美术实践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想要提高课程质量,就要把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把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美育课堂的新要求,同时也要提升专业教师的传统艺术文化认同感、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课程资源的建设合力。
2.高质量的教学元素
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应当围绕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方面进行选择。传统艺术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将有效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拓展美术创作内容,塑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在轻松愉快的实践过程中得到熏陶。
(五)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需要薪火相传,不断发展。通过以传统艺术为切入点的美育教学,并在美术创作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肩负起传承文化的时代使命,将传统艺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完成美术课程实践,在多样化的美术实践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传统艺术有情感上的体悟,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创作行为上的文化自信,以高等人才的使命和責任驱动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要体现其时代性、创新性,面向不同专业、任何形式的美术创作类课程都应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服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开发传统艺术资源、完善课程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民族观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时代意义的美术创作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3-04-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
15_494794.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4-2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董占军.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J].艺术教育,2023(2):16-20.
[4]吕璐.中华传统艺术复兴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传媒研究,2023(1):86-89.
[5]黄冠文.“两个结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模式实践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3):28-31.
[6]胡钟华.陶行知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艺术教育,2022(5):244-249.
[7]王浩.文化自信 融汇创新:广州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创作》教学改革研究[J].雕塑,2022(2):54-57.
作者简介:
王书煜,硕士,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