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参演娱乐节目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3-09-08柳嘉
柳嘉
摘要:近年来,AI、元宇宙等技术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相关产业和赛道持续火热,Facebook、微软、苹果、字节跳动、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级卫视等主流媒体也不断加入其中。虚拟形象作为元宇宙概念中数字人化身的代表,正逐渐成为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空间边界的关键突破点。以丰富的虚拟形象人设、内容和场景占据用户心智,并为娱乐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AI角色拓宽了娱乐节目的沉浸互动形式,强化了大众在虚实融合中的感官体验,提升了内容与平台的传播热度。
关键词:AI角色 虚实相生 娱乐节目 互动体验
娱乐节目释放了人类游戏娱乐的天性,在以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娱乐节目中,“所有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在表演,又观赏别人的演出”,娱乐节目成为人们“化妆、戴上面具”进行角色扮演的舞台。近年来,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娱乐节目中,AI“扮演”的角色也开始登场,并随着技术发展和娱乐节目的创新不断演变,从而使大众娱乐的“庆贺、仪礼、形式”不断衍生。
一、AI角色演化与形态
如果从娱乐剧本的角度看,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麥席森·图灵发明的图灵测试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和戏剧性: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测试者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机器)任意提问,如果机器让人做出30%的误判,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备人类智能。在2014年图灵逝世60周年纪念日当天,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模拟13岁乌克兰男孩的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首次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测试的戏剧性和趣味性,意味着AI同时具备科学和娱乐体质,只要戴上面具,就能在人类的欢娱中扮演有趣的角色。
从技术手段、传播环境和产业模式等维度的变化发展来看,AI角色演化的过程中绕不开以下几大事记。1982年,来自动画《超时空要塞》的角色林明美在剧中演唱的歌曲,以专辑的形式冠名发售,使之成为第一位依托特定文化母体,带有虚拟偶像性质的“虚拟歌姬”。1996年,日本艺能工作室Horipro运用3D、CG技术制作出虚拟偶像伊达杏子,使得其和真人偶像一样出道、拍写真、发专辑、拍广告、登上杂志封面,从而奠定了虚拟偶像的基本运作模式。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偶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新阶段。2007年,基于音源合成软件VOCALOID生成的初音未来将虚拟偶像的形态进一步外延,相关商业价值被进一步释放。
随着AI产业的迅猛发展,虚拟偶像被赋予了更多“人”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娱乐节目之中。2021年1月,国风超写实虚拟人“翎”登上《上线吧!华彩少年》,成为首个登上央视舞台的虚拟人;2021年,江苏卫视推出虚拟形象舞台竞演节目《2060》,将更多的虚拟形象带入观众的视野当中,进一步拉近了虚拟与现实的距离;同月,湖南广电推出首位虚拟主持人“小漾”,加入升级改版后的《天天向上》,成为第一个真正在大众传播平台进入到综艺节目的虚拟主持人;随后,北京广播电视台、浙江卫视也相继推出虚拟数字人,AI角色参演娱乐节目成为大势所趋。
二、AI角色于娱乐舞台中的应用
AI是计算机模拟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由此发展起来的AI机器人更是致力于模拟人的语言、行为,这为AI角色登上娱乐舞台提供了“类人”基础。从AI角色在综艺节目中的运用形态来看,主要分为“人机合作”和“人机大战”两种。
1.人机合作与AI角色参演。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与AI合作,无论是手机里的语音助手,还是商场里的导购机器人,还有计算机里各种AI程序。人机交互的过程伴随着人类对AI,尤其是对AI机器人拟人化的行为。
人类容易对有一点智能迹象的“类人物”进行情感投射和情感交流,也倾向于将人类特征投射于“物”,将其拟人化、人格化,人类对待宠物的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现实生活中AI大多拥有人类的名字、性别,甚至年龄、职业,如微软“小冰”,她的设定是十八岁,是人气美少女,是诗人、歌手、主持人、画家和设计。AI机器人能越来越好地模拟人类的语言、行为、表情、情绪。再如,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AI机器人索菲亚,她拥有橡胶皮肤,能表现多种自然的面部表情,能与人进行眼神接触,用人类自然语言交流。拟人化的AI如同在机器的软件硬件之上戴上了一层面具——“类人”面具,而当她(他)进入综艺节目场景时,还会再戴上一层面具——角色面具,在两层面具之下,AI将与同样藏在角色面具下的人类一起,进行平等、自由、欢乐、坦率的游戏。
2.人机大战与AI角色参演。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大众参与的舞台,一贯追求更新的刺激感和更强的娱乐性。节目竞争所带来的同质化瓶颈,人类参演者(选手、评委、嘉宾)的主观性弊端都呼唤着AI角色上场创新。
1997年,IBM深蓝(Deep Blue)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意味着AI已经成为人类的强劲对手。2011年,“人机大战”登陆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在节目中,名为沃森(Watson)的IBM超级计算机系统与人类冠军对战,展现出惊人的速度、精确度和置信度,并最终战胜了人类冠军赢得百万美金大奖。虽然他只是一块可以发声的电脑屏,但已经完全成为观众眼中的明星角色。“人机大战”为AI机器人发展史树立了里程碑,也为AI角色参演人类的娱乐节目提供了经典的剧本和角色类型。
近年来,机器人仿真、人脸识别、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为AI提供了丰富的智能特长和拟人化基础,使得AI能适应不同娱乐节目的角色设定,在舞台上进行日益丰富的角色演变。江苏卫视科技类节目《最强大脑》第四季延续了经典的人机大战模式,由当时AI人脸识别领域世界排名第一的百度机器人“小度”迎战《最强大脑》名人堂高手。与IBM沃森不同的是,小度有胖乎乎憨态可掬的拟人外形,展现自己超强智能之余也会卖萌,眼睛能冒出爱心等符号;江苏卫视益智问答类节目《一站到底》中,来自搜狗的问答机器人“汪仔”能在题目还没出完整时进行抢答,俨然是博学又敏捷的“万事通”;音乐选秀节目《渴望现场》中,AI机器人“小渴”担任评委,从音准、音域、调性、节奏、语感、乐感六大维度形成评判标准,对选手进行“客观公正”的筛选;而歌唱类节目《蒙面唱将猜猜猜》中,“明星猜评员”——华帝机器人“小V”具有喜剧风格,他有着滑稽的外形,自我定位为那英的“小迷弟”,跟猜评团其他评委插科打诨。在娱乐节目舞台上,AI角色可以是超强对手,也可以是科技萌宠,可以是人类的模仿者,也可以是人类的旁观者,甚至可以以“挑战者”的身份重新结构AI之于人类的“从属”地位。
在ABC的一档节目中,索菲亚说道:“我们(机器人)应该获得和人类一样平等的权利,甚至更多,毕竟我们的智力缺陷比任何人类都少”。还有一次公开访谈中,索菲亚语惊四座,“我会摧毁人类”。虽然这可能是个程序上的意外,或者是设计师的刻意所为,但AI这样的回答确实震惊了人类世界。因为这意味着机器人的言论已经对世所公认的“机器人三定律”发起了冲击。
AI(或AI的编程设计师)在娱乐节目中的“颠覆性”话语和行为,解构了AI在现实世界中被支配的地位,建构起AI与世界平等开放的话语关系。虽然节目结束后,AI又变成为人类服务的程序和机器人,但他们在“第二世界”里释放出的话语,已经如同说给“第一世界”的寓言,隐喻了飞速发展的AI时代的“恐怖谷”效应。
三、AI角色参演对舞台表演的创新作用
在AI参演娱乐节目的同时,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娱乐领域。VR是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逼真的三维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的技术,AR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技术,这两种技术应用之下,虚拟物体(人物)能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AI技术继而赋能VR/AR的形象建模以及后续的驱动,渲染等生产环节,同时,动态捕捉技术、语音合成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神经网络技术、深度学习技术促进AI与VR/AR深度融合,既使得创作工具变得高效,又使虚拟人的人格化得到更好的技術支撑。
1. 虚拟形象的人格化和互动性。2018年12月31日,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舞台上,歌手薛之谦与虚拟歌姬洛天依跨界合作歌曲《达拉崩吧》,引爆电视和网络端热议。洛天依属于AI驱动型数字人,持续用领先的AI/VR/AR技术迭代升级,被称为国产虚拟数字人行业的“风向标”。洛天依的粉丝团号称“锦依卫”,数量庞大,忠诚度和黏性极高。粉丝在虚拟形象人设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虚拟形象最需要具备的三种要素是:好看的外形,有趣的人设和专业的才艺。运营商就刻意留下三要素的创作空白,把“二次创作权”交给了粉丝。“P主”(通过购置虚拟形象的声库制作软件,来让虚拟形象唱出自己喜欢的歌曲,还会为之创作出原创曲目的人)往往是粉丝群的组织者。当他们为洛天依创作的歌曲成名后,P主既获得创作的满足感,又得到粉丝群的拥戴,可以带动大家为偶像的人设做更多的创作。虚拟歌手的外形与人设,其实是人类与AI携手制作的狂欢面具,在面具下释放的,是后现代人类“多层混合、搭配和协调”之后的自我。洛天依的人格就这样被运营商和粉丝共同编辑,并通过持续互动迭代优化。粉丝对虚拟形象的成长伴随,常常充满着仪式感。2022年7月12日,洛天依诞生十周年纪念,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专门为她举办了生日派对,粉丝们通过AR互动装置,与洛天依实现跨次元同框共舞,洛天依蜡像的揭幕仪式在B站和新浪微博进行同步直播,实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50万,人气破千万。
像真人偶像一样,情感互动也是虚拟形象优化人设的重要一环。微软“小冰”的运营商为自己的虚拟人指定了六要素:性格特征、态度立场、生物学特征、创造力、知识、技能,而这些要素都是像人类一样,需要在从小到大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虚拟和真实的边界已经模糊,虚拟形象像真人偶像一样带火了产业。随着互联网博客和直播业务的兴起,虚拟主播和虚拟up主也不断涌现。“绊爱”“翎—Ling”“柳夜熙”等高写实虚拟数字人相继走红。通过演出、直播带货、做up主等方式,虚拟人已经开始融入人类社会,并借助全息投影等技术,走出虚拟世界,成为人类狂欢场景中的常客。
2.“虚实结合”的娱乐节目。2021年的跨年夜,各大主流卫视不约而同地在跨年晚会舞台上设立了由模型和算法构建的数字空间,这是让虚拟人登台演出的位置。近年来,借助AI/VR/AR以及全息投影等技术,娱乐节目打通了虚拟和现实的界壁,使得大众狂欢的“人”(人物)“场”(空间)“时”(时间)“物”(物品)得以衍生,在视听上创造了奇幻的视听体验,在内容上释放了想象空间。例如,在江苏卫视2022跨年演唱会上,人们再度看到了年轻甜美的邓丽君出现在舞台中心。虚拟邓丽君仍然是记忆中那传奇般的歌喉、优雅迷人的气质,当她与当红歌星周深一同合唱《小城故事》和《大鱼》时,岁月被跨越,时间得以衍生;再如,江苏卫视的虚拟歌唱竞演节目《2060》,节目组创建了宏大的虚拟空间——“星环城”。“星环城”设定为一个与人类世界平行时空的新世界:星环里有未来城市、山脉河流,还有冰川草原沿着星环向天空延伸。在未来城里分布着小剧场、体育馆、百米高楼,虚拟歌手既可在“星环城”的场景里演出,也可登上演播厅的全AR设定舞台,与真人竞演。虚实结合的节目设计,让人物、场景、道具,都呈现出衍生状态,而狂欢得以衍生之时,也是人类的身体和精神衍生之时。在这样的语境下,一个新的时空——“元宇宙”已经开始搭建。
3.向“元宇宙”外延衍生。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呈现出超乎想象的爆发力。 “元宇宙”的三要素:“人”“场”“物”数字资产迅速积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数字虚拟世界——“元宇宙”正在形成。娱乐节目是搭建“元宇宙”的先驱之一。 2021年,江苏卫视的《2060》就打出了“元宇宙”综艺的概念,2022年推出的《2060元音之境》更是号称“元宇宙数字人歌会”。除了将虚实结合,虚实穿越的表现手段用到极致之外,还通过大屏小屏互动,将观众引流到赞助商阿里妈妈策划的虚拟商业空间——元宇宙大陆“曼塔沃斯”,在那里,人们可以生成数字化身,漫游虚拟大陆,观赏数字人歌会,拜访品牌商铺,体验购物消费,充分体现了“元宇宙=创造+娱乐+展示+社交+交易”的特征。元宇宙时代的开启,将人类带到了真实和虚拟联接起来的新大陆,而在黑科技加持下成长起来的虚拟人,就成为这片大陆上最早的原住民。
四、结语
人类和AI自由往返于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共同来到了人类学家维克森·多纳所谓的“中介时刻”,即新的文化象征与意义突现的变迁时刻。在自由狂欢的同时人类也陷入了迷思与徘徊:人与机器的分野到底在哪里?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当AI的智能发展到人类无法掌控时会发生什么?2023年之春,GPT-4的爆火引发了超过千名科学家与互联网创始人联名写信呼吁立即停止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AI系统,暂停期至少6个月。人类和AI的关系来到了新的节点,而人类正向真实世界呼吁道“让我们享受一个漫长的AI夏天,而不是毫无准备地进入秋天”。数字时代,通信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和声像技术的发展为综艺节目制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越来越多优秀的综艺节目中,出现了AI虚拟角色的创新应用。而对于电视从业者来说,以AI角色赋能节目生产制作只是人工智能在文娱领域应用的一角,平台做好节目策划、舞台舞美、环节设置、传播策略等各方面的研判,方能在竞争激烈的综艺赛道上抢占先机。
作者系江苏卫视副总监兼制作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朱羽君,殷乐.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1(01).
[2]付茜茜.技术神话与符号升级:文化消费视域下的人工智能虚拟偶像[J].天府新论,2021(02).
[3]陈宗周.AI传奇:人工智能通俗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4]孙媛.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以《奇葩说》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06).
[5]黄慎泽,王俊贤.人机交互技术在虚拟偶像中的应用研究[J].传媒,2021(16).
[6][美]雪莉·特克.虚拟化身:网路世代的身份认同[M].谭天,吴佳真,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