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内容供给再创新 构筑主流舆论新高地
2023-09-08田学礼
田学礼
时代在变,新闻在变,媒体也在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媒体尤其是党报,要认真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使命。
随着5G等新兴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新闻传播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对媒体融合工作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辽宁日报在新闻表达方式方面不断探索,努力创新,推出了系列有质感、有创意、有流量的全媒体产品,构建起“内宣外宣一体、纸媒网媒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极大地提升了主流舆论传播的影响力。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以用户为中心,让主流声音直抵终端
在新闻视频化已成为新闻传播主要表达方式的今天,报业尤其是党报视频内容生产日趋常态化。党报融合发展的目的,是让主流声音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抵用户终端,为此,辽宁日报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策划理念推动主题宣传,站在终端视角度量选题,持续探索让主流声音真正入眼入脑入心的有效路径。以全媒体视野、可视化思维赋能重大主题宣传,全力打造“辽报视频”项目,努力探索“党报重大主题宣传可视化转型”的发展道路。
让“硬任务”出个性。主题宣传是“硬任务”,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但是,在全媒体时代,“硬任务”不能做得太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成”,而是要做出个性来。2021年,全国媒体共同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可谓各出奇谋、创意纷呈。辽宁日报策划制作系列短视频《请回答1921-2021》,由十位“90后”记者担纲,在全国17个省市区的红色地标实景拍摄,从百年党史中汇聚素材,用青春化的视角、大众化的语言、可视化的呈现,生动讲述老故事、深入挖掘新故事,展现百年大党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作品上线后,主創人员组成宣讲团,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开讲”。其中,记者孙明慧代表团队参加“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大赛,获得全国十强的优异成绩。作品还获评“全国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受到中宣部表彰。
让“老面孔”展新意。全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单纯的内容接受者,而是参与者,因应这种变化,主题宣传必须“敞开大门”“开窗透气”。2022年,“辽报视频”创意策划,将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辽沈大地的四季景观、风物人文、社会发展、百姓日常有机结合。作品融微纪录片与VLOG为一体,运用无人机航拍、延时摄影等技术手段,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内容生动、主题突出,兼具新闻性和故事性。作品在冬奥会开幕当天推出,以节气为节点定期发布,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入选中国记协“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案例展示活动”。
让“单音符”变交响。随着媒体融合步入深水区,主流媒体必须进一步增强提供互动性、体验式、沉浸式新闻信息服务的能力,在新媒体平台上奏响主旋律、唱出交响曲。2022年,党中央确定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辽宁日报策划推出可视化项目《雪冷血热》。报道组踏访数十处重要的抗联遗址遗迹、展陈场馆,聚合数据地图、短视频、微纪录片、直播等丰富形态的可视化产品,实现“PC端+移动端”双呈现,被数十家网站转载报道,全网阅读量超千万。
以原创为核心,让内容价值充分传播
在推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进程中,辽宁日报不断巩固主流媒体内容优势,重点做到精准策划,实现精品制作。
精准策划。以全媒体视野、可视化思维赋能重大主题宣传,辽宁日报深度打造的“辽报视频”项目,坚持用全局的视野去判断,用文化的视角去裁量,用学术的态度去操作,突出鲜明的独特性。2020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辽宁日报》活用珍贵报史资源,当时《东北日报》是唯一向朝鲜战场派驻记者的地方党报,我们以《东北日报》战地记者的视角为视角,全面梳理4000余篇鲜活的战地报道,精心策划制作系列微纪录片《独家记忆》,第一次生动展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战地记者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从全新视角呈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历史画卷。
精品制作。在推动媒体融合进程中,辽宁日报积极探索运用先进技术,大胆创新应用场景,潜心制作精品。今年重点推出的大型全媒体主题策划《国宝在辽宁》,以辽宁省珍藏的30件国宝级文物为主线,专业化制作,国际化传播,充分展现了辽沈大地灿烂的历史文化,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纸媒报道方面,版面的编排设计强化视觉美感,以辽河作为贯穿系列专版的版式设计核心元素,每个专版讲述一个文物故事,且以辽河局部脉络为底图,最终30个专版有序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辽河图案。视觉上既独立又融合,设计新颖大胆,令人耳目一新。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辽宁日报视频制作团队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将实景拍摄与特效制作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微距摄影、延时摄影的手法,最大限度展现文物细节。系列短视频,大量应用原创手绘、动画特效,复原历史场景,使尘封已久的国宝变得可观、可感、可知。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统筹纸媒、客户端、网站、短视频平台等,多平台动态联动、协同发布、同频共振,《国宝在辽宁》通过全媒体呈现、立体式传播、矩阵式推送,不仅将国宝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在线上线下、海内海外引发强烈反响,目前全网播放量已近两亿次。
以融合为重心,围绕视频再造采编流程
以视频生产为试验田,辽宁日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围绕视频再造采编流程。为此辽宁日报专门成立融媒体中心,组建新媒体采访和运维部、新媒体编发部、新媒体推广服务部等,为视频生产提供技术、设备、人才支撑。
二是常态化开展视频生产。辽宁日报为确保视频生产常态化,组建专业视频团队,打造视频模块、频道和栏目,通过不断优化报社和全集团资源配置,极大提高工作效能。
三是全力推动采编人员全媒体转型。要求各部门采编人员不仅要用笔记录,更要用镜头记录,力争让每一处新闻现场都有“视频”在场,全面扩大、全力增强视频产品供给能力。截至目前,辽宁日报已生产各类视频逾万条,总播放量超30亿,内容涵盖政经、社会、文体等各个领域。
全媒体时代,推进内容供给再创新,构筑主流舆论新高地,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把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结合起来,才能将媒体融合的实践成果呈现到新闻稿件、画面镜头、版面页面。作为媒体人,应一直奋进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路上,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传播新格局,贡献媒体人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编辑:郭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