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转型:技术就是生产力

2023-09-08徐香

传媒 2023年16期
关键词:转型内容产品

徐香

纸媒黄金十年后遭遇的生存挑战,首先就是由于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技术革命,使得受众大量流失,以至于以广告和发行为主营业务的商业模式崩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境地前所未有的窘迫,因此,过去的十年,“转型”成了媒体人的关键词。

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技术的演进迫使媒体行业面临整个产品形态和生产流程的重塑和再造。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是,具体到媒体的转型场景中,真正能做到高度重视技术并为此作出大量投入的,在新闻生产场景中真正能产生生产力的,却也并不多见。澎湃新闻作为业内起步较早的新媒体转型标杆之一,在技术、产品等方面也较早做了探索,蹚了不少“坑”,也走过一些弯路;收获了一些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笔者结合澎湃新闻9年来在产品技术领域内的探索,总结梳理技术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媒体转型,新技术时代的“一穷二白”

纸媒转型,从技术储备来讲,说是一穷二白一点都不夸张。20年前,还刚刚处于电脑普及阶段,记者编辑刚刚从手写文章、专业打字员输入、异地传真发稿进入互联网时代。到10年前,似乎一夜间,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客户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直接把新闻内容承载与传播的介质都颠覆了。而大量报社对应的技术部门,可能还仅仅是满足于内部局域网搭建、办公电脑系统重装以及和排版系统供应商的日常对接维护等非常基础的传统领域。

澎湃新闻的前身是创刊于2003年的《东方早报》,一份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区域定位的报纸。在转型筹备新媒体产品初期,面临的技术及人员储备,和大部分同行是类似的:没有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团队,没有专业的产品研发能力。

2012年开始,纸媒整体的衰退已经是大势所趋。很多一度非常辉煌的都市报,由于受众的大量流失,原来赖以生存的支柱收入板块广告收入也被移动互联网鲸吞蚕食,收入“断崖式下降”持续多年。转战互联网,进军新媒体,已经势在必行。澎湃新闻客户端的上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筹备的。

没有技术储备,又时间紧任务急,还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产品成型、快速上线,外包成为必然选择。在没有核心技术开发、没有专业产品团队的背景下,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上线。

客观地看,早期的外包模式对于澎湃新闻的快速上线,迅速从纸媒时代切入移动互联网运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事实上,国内很多传统媒体转型,都走过一段相似的路径。但是,作为一个创新的产品,尤其是新媒体产品,其功能需要按照战略定位去研发,需要根据媒体产品思维去迭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把技术全面交给只有技术开发能力、缺乏媒体素养和基因的技术公司,更多是就技术论技术的角度去切入的话,无论是沟通磨合的成本还是实际开发的财务成本,都会很高。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澎湃新闻在产品上线一段时间后,内容质量和影响力已经引起业界关注,也取得了一定口碑。业内普遍认为“澎湃新闻已经成为媒体转型的现象级产品”。但是,在和某手机大厂谈APP预装合作的时候,被这家手机厂商“鄙视”了——从UI到产品完成度,以及更多用户的使用体验来说,应该是达不到该手机品牌对于一个APP预装的要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开发还是运维,澎湃新闻对于外包团队的依赖度还是偏高的。每次产品的迭代,从需求提出到发版,通过项目制的方式滚动进行开发。但是由于诸多因素,迭代的速度、产品的日常运维以及在用户运营以及内容运营的层面,自身技术能力的欠缺造成的制约还是比较明显的,日常产品需求的沟通成本会偏高,而技术外包在费用上也是一个不低的成本。

自建团队,蹚过“外包”这个坑

2016年底,澎湃新闻完成A轮融资,久事、精文、东浩兰生、百联等6家国企6.1亿战略入股。2017年元旦,《东方早报》宣布停刊。这也意味着,澎湃新闻的运营从之前的媒体融合、报网并行、移动优先的策略,转变成全面转型、全员转型为一份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媒体。这在国内媒体转型案例中,也是比较领先和彻底的。相应的,如何尽快搭建技术团队和快速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也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好的技术人才从哪里来?

当时,最好的媒体技术人才显然大多在一些互联网大厂。媒体如何从这些大厂引进人才,如何在机制上、在管理上做到进得来、留得住、有成长、能攻坚,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筑巢才能引鳳。技术团队的搭建,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好的机制体制,一个适合互联网人才成长的,甚至是气质文化都要有一定匹配的“土壤”和环境。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从基础开发、运维和算法,到产品团队,一个符合新兴主流互联网媒体发展需求的产研团队基本搭建完善。澎湃新闻的核心技术团队毕业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很多在知名互联网、IT和传媒企业,如腾讯、字节跳动、哔哩哔哩、阅文、美团、微软有过工作经历。

尽管团队搭建的过程并不轻松,但一旦初具规模,带来的回报也是立竿见影的。有了技术团队的加持和“打底”,澎湃新闻在产品层面的发展马上进入快车道。从“每月一个小迭代、每年一个大迭代”,到目前,几乎每次升级,无论是前端还是后台都是一次大的功能完善或提升。除了功能和需求上每个月的迭代发版得以满足外,还在新产品、产品矩阵的孵化和开放上,自主高效地进入“节奏”。

自2016年以来,澎湃新闻APP从一个功能相对单一的原创新闻客户端,慢慢向平台化发展,“澎湃质量报告”“政务平台”“澎湃早晚报”“澎湃填字”“澎湃财讯”“全球事实核查平台”“澎友圈”“首页算法”“清穹内容风控平台”等一系列的产品陆续上线,无论从产品的使用体验,还是完善作为平台级产品在功能上的丰富度而言,都处于自主、可控、可持续高效率迭代升级的“节奏”。

提高效率,技术就是生产力

技术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显著效果就是提升了生产效率,在很多内容制作环节,解放了人力。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节节败退”,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进入新媒体时代,如何顺势而为,如何将媒体技术引进融合、提升生产效率,成了一个长期的课题。

技术可以赋能媒体,但技术不一定懂媒体。“千人千面”的算法技术,更是一度把传统的受众习惯做了一次颠覆。在内容生产领域,有一支熟悉媒体运作规律、了解媒体生态的技术团队,对于提升技术在媒体的应用才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过程。

在七八年前,H5是一种使用频次高、信息量大、交互好且很受读者喜闻乐见的媒体呈现形式。很多有创意且设计精巧的H5形式呈现的新闻产品,还因为其“技术含量”,在各级新闻奖评选上时有斩获。但这种表达形式在早期弊端也很明显,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需要开发工程师介入,所以略“常规”一些报道就会因为H5偏重的运营成本而轻易不愿意投入或尝试。

澎湃新闻的技术团队专门开发了一个“H5制作器”,能实现在线编辑,一键生成即时发布。原本需要多部门协同,视复杂程度耗时数日乃至几个星期的H5开发和制作,现在一个普通编辑可能只要耗时一两个小时,就能做出一个精美的、互动体验好、呈现效果不错的H5新闻产品。这个“神器”一经上线,就受到了采编团队的欢迎。据粗略统计,上线一年时间,就有200多个H5产品通过这个制作器生成,内容涵盖精美图集、热点新闻专题、用户问卷调查等多个形式。现在,甚至是一些偏生活方式的带有专刊性质的文字内容,也经常在日常发布之余,“顺手”搭建一个H5,以便形成多种内容产品形式,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澎湃新闻研发的内容生产综合管理系统“π后台”,完全按照新闻采编流程设计,经过多次迭代,现可实现自动栏包、稿件抓取转财讯、专题自动拉取相关稿件、稿件自动插图等众多实用功能。对内容采写以及运营团队来说,极大地提升了日常生产的便利性及效率,也为采编人员解放了生产力,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优质内容的采写、策划和更有创意的内容生产中去。

前沿技术有机融入采编发系统,对于内容的安全生产,以及面向受众的高效率分发上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澎湃新闻自建研发的“清穹内容风控平台”,实现了智能审核、智能校对和智能巡检功能。嵌入采编后台后,就可以在内容安全管理上实现纠错,极大地解放了人力。目前,该系统也实现了对外输出,多家媒体同行已经开始使用清穹平台。2021年,该平台还获得了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奖。

澎湃新闻的首页内容,通过带有价值观的“澎湃算法”的加持分发,既避免了业内为人诟病的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又提升了用户的停留时长和用户的平均阅读篇数,大大提高了用户的黏性。

产品力提升,拓展内容生态

技术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也为澎湃新闻在拓展内容生态、打造产品矩阵上,提供了可能性。几年来,无论是“澎湃明查”项目、全英文新媒体Sixth Tone APP的上线,还是国际传播项目“IP SHANGHAI”以及小游戏“澎湃填字”应用和独立APP的开发,都得以高效地展开。

而针对新的移动应用场景——“车内使用场景”,在其越来越受关注的当下,“澎湃新闻随车听”的迅速开发迭代,也让澎湃新闻在进驻车机应用上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2020年末,澎湃新闻就着手开发这个产品,基于用户使用场景,向智能车机系统及车联网方面进行拓展。“澎湃新闻随车听”可为驾乘者们实时获取24小时热点新闻(内容同步于新闻客户端),以语音播报形式,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为车主们提供最新、最全、最专业的各类综合新闻资讯。作为最早在新闻资讯类开展车载语音新闻服务的产品,“澎湃新闻随车听”的内容和产品设计已得到了沃尔沃、奔驰、宝马、极星等各大车企以及系统服务商的广泛认可,目前已与行业主流三大车机系统服务商斑马智行、腾讯车联以及华为智联生态同步展开合作,领先于大部分同类资讯产品。“澎湃新闻随车听”产品与各大系统服务商开展全面合作。在2021年,这款智能型新产品分别得到了三大车机系统服务商授予的开发者相关奖项。不少品牌的新车型,已经开始批量把澎湃新闻的这个产品预装进了车机。

技术的加持,使得澎湃新闻作为一个新闻产品,在产品力上也得以迅速提升。多年来,澎湃新闻不仅在各大手机厂商的安卓应用市场拿了很多产品类应用类的奖项,在苹果应用商店的“新闻”类产品中,澎湃新闻也是常年被编辑推荐的新闻应用类产品。这也说明,澎湃新闻不仅在内容上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和喜爱,在产品和技术层面也得到了诸多专业第三方的认可和肯定。

媒体最懂媒体,赋能行业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沉淀,澎湃新闻在技术开发和媒体行业的应用上,具备了全案解决能力,集成澎湃新闻多年技术和产品经验的“澎湃智媒开放平台”也随之诞生。该平台作为澎湃新闻旗下的智媒技术品牌,依托澎湃新闻的技术实力和转型经验,为媒体和内容行业提供包含内容生产、审核、分发商业化全链条和生态化建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只有媒体,才最懂媒体。澎湃智媒开放平台也正期待通过多年对媒体转型的探索和经验教训形成的技术能力,赋能整个媒体行业的融合转型。

目前,无论是运营多年的“政协头条”(现改名为“政协联线”),还是“IP城市”系列的技术输出已经在多城市落地。從填字游戏的功能型产品的输出(嘉兴融媒体项目使用的《读嘉填字》),到媒体的技术或管理输出,澎湃新闻已在多城市与当地媒体开展深入交流和合作。

区别于单纯的技术公司外包模式,走过9年转型路的澎湃新闻基于自身转型经验总结出来的技术和产品能力,以及管理模式等,对于行业来说,希望是一种赋能性的合作和交流,是一种共同探讨,在彼此交流行业痛点的基础上互动和提升。从目前的合作项目看,进展和效果都为业内所关注和肯定。

下一步:探索AIGC,多应用落地

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AI在媒体应用的讨论前所未有地热烈。大模型和媒体产业的结合,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对此,澎湃新闻已有布局。

事实上,当下大家热议的虚拟数字人,澎湃新闻在几年前就已经尝试探索。早在2019年,澎湃新闻就已经尝试使用数字人技术实现了新闻播报,以虚拟主播为特色的“早餐湃/晚安湃AI播报”,也是业内第一个日播类AI虚拟主播产品,引发了全行业的关注。支持文章起草、风格改写、语言润色、扩写缩写的AI写作,输入文字描述即可一键生成高质量图片海报和基于海报模板进行图生图的AIGC海报生成,智能解析财报PDF文件、提炼财务核心指标和重要信息、自动生成财经简讯的AI财报写作,以及采用AI技术智能匹配素材优化脚本生成配音字母、零基础剪辑制作视频等重量级行业应用,也在研发中,并将在“澎湃智媒开放平台”陆续上线。

媒体转型任重道远,技术的驱动力不容小觑。

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演进中,谁能掌握前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掌握了媒体转型的先机。当下,媒体转型已经到了下半场。在这场和技术息息相关的媒体进化升级的大时代背景下,重视技术、敬畏技术、掌握技术、善用技术乃至引领技术,一定程度上,也成了转型成败的胜负手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尤其是和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直接相关的技术应用,就是生产力。

作者系澎湃新闻常务副总裁

【编辑:陈琦】

猜你喜欢

转型内容产品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主要内容
沣芝转型记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