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对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
2023-09-08郑云鹏
郑云鹏 马 超
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 264500
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全身皮肤可产生阵发式的瘙痒,且瘙痒的区域可发生变化,与患者饮酒、心情、气候改变有关,瘙痒难忍的患者会产生抓挠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改变,并产生继发性表皮损伤,加重患者的痛苦[1]。且皮肤瘙痒症如未及时处理,也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因反复抓挠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目前对于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西药疗法通常以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和镇静药物为主,但其药物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且复发率高[2]。而中医本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在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3]。其理论认为皮肤瘙痒与风邪侵入皮肤,或风湿瘀阻于皮肤有关,其病理特点是自身气血失衡,皮肤失养,无法润之,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其燥气逐渐聚积,进而生风,致风邪侵袭,导致皮肤发痒[4]。故对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疗法,主要是从风、血、湿、瘀、毒等原因入手,内外结合,通过调整气血,化瘀解毒除湿等方式,起到缓解皮肤瘙痒的目的[5]。而本次研究主要就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展开研究,以期加快康复速度,并改善疾病预后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为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其中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3(51.74±7.82)岁;糖尿病病程1~13(6.22±2.56)年;体重49~88(68.12±8.05)kg。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3~74(51.79±7.86)岁;糖尿病病程1~12(6.15±2.50)年;体重48~90(68.43±8.14)kg。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6]中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2)病例资料齐全;(3)沟通及依从性良好;(4)知情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5)院内伦理委员会核实且批准。排除标准:(1)研究用药药敏史;(2)精神疾病疾病;(3)恶性肿瘤;(4)严重器质/其他代谢/免疫性病变;(5)妊娠及哺乳期女性;(6)中途退出研究。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接受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注射治疗。同时予以A组盐酸西替利嗪片(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14)治疗,10mg/次,1次/d。在A组治疗基础上予以B组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桂枝茯苓丸(山西旺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4021325)1丸/次,1~2次/d。柴胡桂枝干姜汤基础方:牡蛎30g(先煎),栝楼根20g,白芍15g,柴胡、黄芩、茯苓、丹皮、赤芍及桃仁各10g,桂枝、干姜及甘草各6g,乌蛇、防风各5g。 临证加减:气虚者加太子参20~30g;阳虚者去桂枝加肉桂5~10g;皮肤搔抓后感染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5g;真菌感染者加苦参、白鲜皮各15g。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乏力、嗜睡、口干发生情况。
1.4.2 血糖指标:采用德国罗氏血糖仪测定治疗前、后(3个月)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水平。
1.4.3 血清炎性因子:抽取治疗前、后(3个月)5ml静脉血,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指标水平检测。
1.4.4 皮肤瘙痒症状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估,瘙痒程度:0分为无瘙痒表现,1分为轻度可耐受,2分为中度且对生活基本无影响,3分为重度且瘙痒时抓挠,4分为症状表现显著且瘙痒难忍受并对生活质量影响较重;瘙痒频率:1分为1~3次/d,2分为4~6次/d,3分为7~9次/d,4分为≥10次/d;持续时间:1分为1~3min/次,2分为4~6min/次,3分为7~9min/次,4分为≥10min/次;皮损面积:1分为<体表面积25%,2分为体表面积的26%~50%,3分为体表面积51%~75%,4分为≥体表面积76%;皮损程度:1分为淡红斑、局部区域真皮水肿不易被触、局部脱屑以细小鳞屑为主、皮纹略增厚;2分为皮肤明显发红、多处发生明确真皮水肿、身体多处可见脱屑鳞屑较粗、 皮纹增厚呈交叉状,3分为皮肤颜色鲜红或深红、 广泛区域发生真皮水肿浸润、 身体大多数部位显著脱屑鳞屑增厚、皮纹显著增厚呈很深的交叉状。
1.4.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皮肤瘙痒症状评分减少>80%为显效,皮肤瘙痒症状评分减少40%~80%为有效,皮肤瘙痒症状评分减少<40%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n(%)]
2.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B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1,P=0.028<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皮肤瘙痒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皮肤瘙痒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皮肤瘙痒症状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对比
2.5 两组血糖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糖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血糖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血糖指标水平对比
3 讨论
皮肤瘙痒症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普遍,其发生率远高于其他患者群体,为糖尿病典型并发症的一种,分为局限性及全身性瘙痒。在医学上,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重点就是通过调控血糖,然后结合口服抗组胺受体药和外治,从而实现治愈目的,但临床实践表明疗效较差。如本研究中A组患者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其主要功效是抗过敏,能有效阻止组织胺的释放,以达到止痒以及缓解过敏反应的效果。经过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3.3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达到33.33%,证实西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尽管有一定效果,但是却不能达到最佳的临床预期。而皮肤瘙痒症被中医纳入“痒风”范畴,多是由风邪入侵肌肤,因风湿瘀困于肌肤,不能疏泄,血虚风燥俱生,肌肤失养而所致的瘙痒现象。在临床上,皮肤瘙痒患者多为风湿多瘀困于肌肤、血虚燥盛,病情发展较慢,但易反复,且发作的部位可有变化,搔挠痕迹满身,肌肤苔藓样改变等[7]。而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易合并皮肤瘙痒是由于糖尿病的病理基本为阴虚燥热,阴血不够,皮肤失养,并在“虚”的根基上,复感于风邪,而见痒。故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疗法,主要是从风、血、湿、瘀、毒等原因入手,内外结合,通过调整气血,化瘀解毒除湿等方式,起到缓解皮肤瘙痒的目的[8]。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中医学《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有和解清热的作用。而在临床使用实践中,众多学者还指出该方具有活血解毒、散寒解表、生津敛阴、祛湿疏瘀的作用,正好符合了皮肤瘙痒症的病因,所以将其运用于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较为适合[9]。并且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柴胡为君药,有解郁疏肝、清利肝胆、调理阴阳的作用;桂枝为臣药,具有散寒镇痛、通阳化气、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的作用;再配以龙骨、牡蛎等有利于疗效发挥的药材,也可以促使疏肝解郁、温补阴阳等作用的发挥[10]。并且经药理学深入研究也证明,配伍中的柴胡能起到抑制神经兴奋剂的作用,还可以控制肌肤的发痒,从而降低了瘙痒反应的发病频率和时间;桂枝、生姜中的微量成分则有着镇定、抗惊厥、催眠等的功效,还可以降低瘙痒的出现[11]。桂枝含有热耐受性、抗过敏性的功效;白芍有对免疫的抑制作用,可抑制迟发型过敏反应、同时调节糖脂代谢异常;而当归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的作用;当归有改善微循环、修复神经、抗血栓及保护血管的作用;川芎有抗菌、降压、镇静镇痛的作用[12]。所以方中君臣药物配伍后,实为治愈皮肤瘙痒的良药。而桂枝茯苓丸则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理血药剂,主治肝脾两虚、眩晕心烦、肢体浮肿、排尿不利。方中含有桂枝,此药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功效;丹皮、桃仁、芍药具有化瘀功效[13]。而皮肤瘙痒症患者气血两亏、风邪侵袭,若采用调血养肝、补气健脾,则可以在从源头上有效降低皮肤瘙痒症的发病[14]。
本研究将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联合应用,并辅以中医辨证加减理论,两方合一方则符合皮肤瘙痒的疾病机制,一方面具有清毒散热、解郁散结之作用,另一方面具备健脾和胃、祛风化瘀之功效,乃是有效治愈皮肤瘙痒症的良方[15]。而两方联合应用治疗的B组患者,其较西药治疗的A组患者而言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皮肤瘙痒症状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血糖指标水平均更低。该结果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症状表现,同时还有助于患者血糖指标水平的稳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对加快康复速度以及改善疾病预后水平具有积极影响意义,故该治疗方案更具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
综上所述,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老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值得被进一步推广与应用。